1950 年,吴石将军就义后,敢出来保护他家人的竟然是这两人!

前言

1950 年 6 月 10 日,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枪声落下,吴石将军倒在血泊中。

消息像寒流席卷台北,所有人都在暗中揣测:吴石将军的家庭,还能有活路吗?

彼时,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已被关押七个月,16 岁的女儿吴学成带着 7 岁的弟弟被特务赶出家门,口袋里连买个馒头的钱都没有。

毕竟在当时一片恐怖氛围之下,连远房亲戚都躲着吴家,生怕沾上边被牵连。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吴家母子走投无路时,有两个人竟冒着风险站了出来。

他们是谁,为何敢逆流而行?

吴石就义后,家人的艰难处境

56 岁的吴石倒在血泊中时,当天的台湾报纸都用 “伏法” 的标题报道,字里行间满是斥责。

可为何一位身居高位的将军,会选择走上潜伏之路?

这要从他的人生轨迹说起。1894 年,吴石生于福建闽侯的书香之家,20 岁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与后来的陈诚成了上下铺室友。

吴石成绩优异,每次考试前都会帮性子急躁的陈诚梳理知识点,两人还一起参加北伐战争。

1926 年攻打武汉时,陈诚部队被围,是吴石带着援兵从死人堆里把他救出来,战壕里分饮的半壶水,成了两人情谊的见证。

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华,吴石在国军里步步高升,可他看着老蒋发动内战、说一不二的样子,心里渐渐生出不满。

1949 年,他接到秘密任务,开始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

1950 年,因叛徒出卖,吴石身份暴露,即便在审讯室里受尽折磨,他也没吐露半个字,临刑前只留下一句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的绝笔。

吴石或许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却没算到家人会跟着遭难。

他牺牲后,妻子王碧奎被关进保密局牢房,里面只有稻草铺地,蟑螂遍地,冬天冷得刺骨,夏天闷热难耐,她的关节渐渐患上严重关节炎,却连口热水都难喝上。

16 岁的女儿吴学成、7 岁的儿子吴健成更惨,被特务直接赶出家门,身上只有单薄的衣服,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

1950 年的台北,“吴石家属” 四个字就像催命符,远房亲戚看到他们就关门,街上的人见了都绕着走。

被赶出家门后,吴学成拉着弟弟在火车站长椅上蜷缩了一夜,第二天只能去中药铺打零工,扫地洗碗一天赚的钱,只够买一碗稀粥和一个馒头 —— 姐姐喝粥,弟弟吃馒头。

有次老板给了些要丢的当归头,吴学成就烤干磨成粉,骗弟弟说是 “咖啡”。

看着弟弟皱着眉喝下,她背过身偷偷抹眼泪。谁能想到,就在这家人走投无路时,竟有人敢伸手帮忙。1950 年 6 月 10 日下午,16 岁的吴学成正在家里缝补弟弟的衣服,突然响起的粗暴敲门声打破了平静。

几个特务破门而入,翻箱倒柜后,只丢下一句“收拾东西,马上滚出去”,便将她和 7 岁的弟弟吴健成赶到了街头。姐弟俩身上只带了几件单薄衣物,口袋里连买个馒头的钱都没有。

天渐渐黑了,吴健成拉着姐姐的衣角哭着问“今晚睡哪儿”,吴学成咬着牙,只能带着弟弟往台北火车站走,那里至少有屋檐能遮风挡雨。

火车站的长椅又冷又硬,姐弟俩蜷缩在角落,听着来往行人的脚步声,一夜没敢合眼。

第二天一早,吴学成就去附近的中药铺找零工,老板看她可怜,让她扫地、洗碗,一天下来给的钱,只够买一碗稀粥和一个馒头。

她总是把馒头让给弟弟,自己喝稀粥,有时老板把要丢的当归头给她,她就烤干磨成粉,冲热水骗弟弟说“这是咖啡”,转身却偷偷抹眼泪。

谁能想到,就在这家人走投无路时,竟有人敢伸手帮忙。

逆流而行的守护者,两位特殊“恩人”

石牺牲三个月后,被关押七个月的王碧奎突然接到出狱通知。

走出保密局大门时,她腿都软了,她以为自己要么病死在牢里,要么会和丈夫一样被处决,可救她的人,竟是老蒋最倚重的 “陈辞修”—— 陈诚。

此时的陈诚,已是台湾的二号人物,手握军政大权。

吴石被捕后,他曾硬着头皮去求情,结果被老蒋拍着桌子骂:“你是在为间谍说话吗?”

求情失败后,陈诚没放弃,他知道王碧奎若继续被关,迟早会出事。

办公室里,他在王碧奎的案卷上写下 “暂缓办” 三个字,下属提醒他这样做恐有不妥,陈诚却摆了摆手,只说 “她一个妇道人家,不懂政治,放了吧”。

没人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反正在最后,他甘愿顶着丢官甚至掉脑袋的风险,也要给王碧奎一条生路。

有人说陈诚这么做有政治考量 —— 当时台湾有十几万大陆籍军人,人心浮动,放了将军遗孀能稳住军心。

可不管有多少考量,在人人自危的年代,一个实权人物,敢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家庭开口,这份勇气已难能可贵。

正是这份援手,让王碧奎得以走出牢房,去寻找失散的孩子,成了吴家的主心骨。

王碧奎出狱后,四处打听孩子的下落,最后才知道,两个孩子被吴荫先接走了。

吴荫先是吴石的同族侄孙,也是他曾经的部下,此时只是个在街上摆摊卖菜的普通人。

那天他收摊路过街角,看到吴学成姐弟缩在墙根发抖,像两只被遗弃的小猫,心里一下就软了。

吴荫把他们接了回家,可是把他的妻子当场吓哭了,拉着他说:“你疯了吗?收留他们,咱们全家都得死!”

她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 当时台北有户人家因为给和吴石类似的一个家属送了碗饭,就被特务抓去坐牢。

可吴荫先没听,他把菜摊的破棉被盖在孩子身上,轻声说:“老吴当年在长沙会战救过那么多人,他的孩子不能饿死在这儿。”

他把姐弟俩安排在后院的小房间,嘱咐他们白天别出门,有人问起就说是远房侄子。

那半年多里,吴荫先每天收摊后都会带些吃的回来,有时是两个包子,有时是一把青菜,还悄悄托人给吴健成找了所小学。

吴学成想帮忙做家务,他总说 “你还小,好好照顾弟弟就行”。

对这两个走投无路的孩子来说,吴荫先的家不是豪华的房子,却是黑暗里唯一的避风港。

陈诚和吴荫先的帮助,看似一官一民,一间接一直接,却像两束光,照亮了吴家的绝境。

如果没有陈诚的 “暂缓办”,王碧奎可能病死在牢房,姐弟俩永远等不到母亲出狱;如果没有吴荫先的收留,两个孩子或许早就饿死街头,或者被特务发现抓走。

更重要的是,这份帮助延续了吴家的希望。

在吴荫先的庇护下,吴健成能安心读书,后来考上台湾大学,又拿到美国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1977 年吴健成赴美后,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工作,1980 年把母亲接到洛杉矶,1982 年又促成两岸的兄弟姐妹们团聚。

是的,吴健成除了在台湾的一个姐姐之外,还有两个哥哥姐姐在大陆,时隔三十一年,吴石的四个孩子终于在异国他乡相拥而泣。

1991 年,吴学成护送父亲的骨灰回到大陆,看到解密的情报档案,才真正懂了父亲当年的选择。

1994 年,吴家子女把吴石和王碧奎的骨灰合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墓碑上刻着 “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背面的碑文写着 “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吴石将军的功勋,被历史永远铭记;而陈诚与吴荫先的援手,同样不该被忘记。

一个是身居高位却不忘旧情的官员,一个是平凡却有勇气的百姓,在黑暗年代,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守住了人性的善良。

这份勇气,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让英雄的血脉得以延续,让冰冷的历史多了一份温暖。

参考资料:

访吴石墓:感受潜伏英雄的家国回响

2025年10月12日 2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将军   家人   弟弟   台北   特务   馒头   走投无路   台湾   保密局   孩子   稀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