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香港的秋末总带着股潮湿的凉意,像极了那些即将消逝的老味道。
九月的香港轩尼诗道,一块红漆招牌上,“醉琼楼”三个烫金大字在夕阳里折射出几分旧时光的暖黄。
这家创立于1962年的客家菜老店,近日以一纸“10月底结业”的公告,为其六十余年在湾仔的经营历程画上句点。
图源:星岛头条
有人翻出几十年前在这里吃客家菜的老照片,有人晒出带子女来吃盐焗鸡的童年记忆,更多人在社交平台写下:“又一个承载着集体味觉记忆的老字号,要永远留在2025年的秋天了。”
这不是孤例。这几年,香港陆陆续续有不少几十年的老字号餐饮店铺宣布结业。
35年老店金钟名都酒楼宣布9月底谢幕、在高峰期拥逾30分店的海皇粥店、70年老店中环罗富记粥面专家也都纷纷结业了......
这些曾用一杯丝袜奶茶、一碗热粥、一份菠萝油串起几代人记忆的老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城市版图上消失。
60年的正宗客家风味或成绝唱
当年有不少来港的客家人,因“醉琼楼”的名号响亮,所以纷纷以这个名字开设酒家。
可以说,每一家叫“醉琼楼”的店铺,老板都不是同一个人,这个名字也不是香港的连锁品牌。
位于湾仔这家醉琼楼的现老板娘,是在2017年从上一任主人手里接过这间老店的。
早年接受采访时,她曾提起这段缘分——前任老板因私人事务举家迁居海外,本打算将经营了半世纪的老店彻底关门。
可她第一次走进店门时,就觉得“这么有温度的地方,不该就这么没了”。
于是她咬咬牙,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传承。
图源:大众点评
疫情最严峻的那几年,店里的情况急转直下,她一度考虑过结业,但是为了不让一直支持酒家的街坊和附近的上班族们失望,最终,她还是把“结业通知”压在了抽屉最深处。
有些坚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某个味道、某段记忆,能在城市的褶皱里多活一天。
直到最近贴出在今年10月底关门的公告,才发现这世间的情怀,终究是不敌近年经营环境的持续恶化。
尽管这家扎根湾仔六十载的老店,曾拼尽全力在困境中寻找生机,尝试转型与突破,但市场的寒风依旧穿透了所有努力。
不过,公告里那句“未放弃任何延续经营的可能”,仍藏着最后一丝倔强。
图源:新闻01
他们还在等,等一个能让“传统客家味道”在香港湾仔街头继续飘下去的机会。
而最让人鼻酸的,是公告末尾那句朴素的告白:“您们每一次的光临、每一句的赞赏,都是我们数十年来坚守传统的动力源泉。”
并且醉琼楼也承诺,在结业前的剩余时间里,全体员工将依旧坚守岗位,用心呈现那份历久弥新的客家情味,盼着新老顾客能再赴一餐,与这份老味道好好作别。
图源:湾仔醉琼楼酒家
在香港食客中,湾仔这家醉琼楼一直以良好稳定的出品赢得好口碑,它没有什么特别的菜肴,有的只是坚守了60多年的老味道。
他家的招牌盐焗鸡皮脆肉嫩,咸鲜回甘,配上沙姜汁,非常惹味。
还有那油润咸香、入口即溶的梅菜扣肉,梅菜的香气提升了整道菜的层次。
可以说,这60多年的经营时光,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觉记忆,更是那一份在梅菜扣肉的香气里、盐焗鸡的嫩肉上、东江豆腐的鲜香中,慢慢熬成了一座城的乡愁。
只可惜,这家60年的老字号,终究还是以“结业”的方式为食客们封存了最后一缕客家味和那些藏在老菜单里的温暖记忆。
三重压力之下的香港老字号
醉琼楼的结业公告里,藏着三个刺痛行业的关键词:疫情余波、消费迭代、成本困局。
尽管香港已全面复常三年,但餐饮业的创伤远未愈合,通关后,游客数量和消费力恢复较为缓慢,零售餐饮业的生意额未见大幅增长。
根据港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餐厅总收入为280亿港元,扣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后,较2024年同期下跌1.8%。
其中,中式餐厅收入同比下滑4.9%,非中式餐厅、快餐店以及酒吧的总收入分别同比上升2.4%、1.9%和6.5%。
图源:新闻01
其次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味觉迁移”。
Z世代已成为香港餐饮消费的主力,他们追求“打卡价值”“社交属性”和“体验创新”。
当“杀入”香港的内地网红餐厅用更新鲜的食物和体验吸引年轻人时,醉琼楼“过时”的环境和一成不变的菜单显然是打动不了他们了。
更棘手的,是客源的转移。通关之后,港人都跑去深圳吃更热闹、更划算、更“新派”的美食。
“每次来深圳都会安排很满的行程,消费太划算了。在香港吃一顿泰国菜人均消费大概在400港元左右,在深圳可能不到一半。”
根据上观新闻的报道,这位家住在元朗的王先生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小孩来深圳游玩新目的地,过关之后,他就会带着小孩去各大商场转悠品尝美食。
不得不承认,有些味道,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浪潮。
还有最致命的运营成本,香港的商铺租金长期位居全球前列,湾仔作为核心商业区,铺位租金更是高企,叠加客流减少的影响,已经难以覆盖租金、人工成本。
而另一方面,老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涨价?下次就不来了”的心态让醉琼楼陷入“不敢涨、涨不得”"的两难。
这三个因素的叠加,最终压垮了这家坚守六十年的老店。
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在时代的浪潮中,传统的生存模式已难以为继。
老字号除了怀旧
更需要“活态传承”
醉琼楼的公告里,有一句话让人看到一丝转机:“未放弃任何延续经营的可能。若市场环境转机或获业主支持,仍有机会继续陪伴食客。”
这不仅是店家的挣扎,更折射出整个香港老字号群体的生存诉求——它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情怀消费”,而是系统性的支持与创新。
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用新方式传递老味道。
百年老字号莲香楼疫情期间一度破产,但新投资者接手后,不仅重新开业,更在尖沙咀酒吧区开设24小时营业分店。
图源:香港文匯報
采用传统点心车和传统的港式茶楼文化,延续怀旧情怀,并且还赶上潮流引入手摇饮品,在新旧之间碰撞出一条康庄大道,店内经常座无虚席,还一度成为了小红书的“新宠”。
老板黄熙仁表示,现在光顾中环莲香楼总店的客人中,有约6成是本地食客,有四成是游客。
在今年的5月28日,莲香楼还在尖沙开设了首家分店,新店分为上下两层,面积超过9,000平方呎,月租约25万元,24小时营业,现场宾朋满座,一派热闹景象。
图源:中新图片
这些尝试都证明,老字号只要找到“传统内核+现代场景”的平衡点,完全能与年轻消费群体对话。
黄熙仁也强调,香港经济有周期,现阶段可能会使寒冬,但春天始终会来临,且相信不会太远。
图源:香港文匯報
香港贸易发展局调研显示,83%的老字号缺乏数字化转型规划。
这种“代际鸿沟”让香港的餐饮业一直在原地踏步。
不过,并非所有老字号都困在旧时光里。“茶餐厅第一股”翠华的转型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近年来,翠华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发移动应用程序,优化线上点餐流程,让顾客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点餐服务。
并且还出了express和快线等新品牌,主要针对年轻消费者,通过新的店铺设计、产品创新和营销策略,吸引他们的关注。
图源:南方都市报
在产品创新方面,翠华餐厅也尝试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品。
可见,传统与创新从不是对立的命题——那些刻在味觉里的记忆,完全可以通过更便捷、更有趣的场景,继续温暖新一代的胃与心。
写在最后
香港之所以被称为"美食天堂",不仅因为这里有米其林餐厅,更因为有醉琼楼这样的老店——它们用六十年的火候熬出一份传统客家味道,用半个世纪的坚持守着一味初心。
或许有一天,醉琼楼的招牌会被摘下,但我们希望,它的故事能被记住,它的身影能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毕竟,有些味道,不该只活在回忆里;有些温暖,值得被永远传承。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