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经济逆袭商场!国庆夜间餐饮订单暴涨112%背后!

在长沙坡子街,晚上八点的人群摩肩接踵,臭豆腐摊前排起的长队拐了好几道弯。

黑色的油锅冒着热气,老板一边翻动着豆腐,一边扯着嗓子问顾客:“要辣不?要脆的还是软的?”

空气中弥漫着酸辣酱的香气、炭火的味道和游客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

青岛台东夜市的烤鱿鱼摊主,从下午四点一直忙到凌晨,胳膊上溅满了油点。

桂林正阳路的螺蛳粉摊,锅里的汤底沸腾不息,老板娘一边搅动粉条,一边催促着丈夫加快速度。

而在江西景德镇,那位被称为“鸡排哥”的摊主,依然守着他的小摊,穿着那件被油烟浸染成深褐色的T恤,一边炸着鸡排,一边和熟客聊天。

没有醒目的logo,没有精致的装修,甚至连个像样的灯牌都没有,但他的摊前永远排着长队。

数据背后的消费迁徙

这个假期,中国人不再涌向商场里的连锁餐厅,而是纷纷走向街头巷尾的夜市和小摊。

美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夜间餐饮订单量同比上涨112%,地方小吃类订单更是暴涨165%。

大众点评上,“夜市”、“烧烤”、“地方小吃”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翻了一番。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县城夜市的热度,首次超过了一线城市的商圈

与此同时,各大商场的餐厅却显得格外冷清。

尽管灯火通明、空调舒适,却难以吸引食客。

北京、成都、杭州等多地的餐饮从业者都在抱怨:“商场人流没问题,但就是没人来吃饭。”

为了吸引顾客,一些连锁品牌使出了浑身解数:满减、打折、赠送饮料......可惜效果甚微。

一位餐饮老板在朋友圈感慨:“夜市摊子的人流比商场多十倍,啤酒比奶茶还畅销。”

这种反差并非偶然。

在夜市,人们挤在一起塑料桌椅油光发亮,啤酒泡沫从杯沿溢出,孩子们蹲在地上吃着烤串,年轻人边吃边拍照分享。

这种带着生活温度的热闹,是标准化商场永远无法复制的。

信任危机的饮食解答

有人说这是消费降级,实则不然,这是信任升级。

当下的消费者不是变穷了,而是变得更聪明了。

在经历了“预制菜”风波后,人们更加渴望能够“看得见”制作过程的食物

从“预制菜进校园”引发的争议,到“高端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曝光,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自己花大价钱吃到的,可能不是现炒的菜肴,而是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产品

微博上,“拒绝预制菜”、“我要看明厨”等话题持续霸榜。

抖音上,#预制菜避雷榜#的播放量突破10亿。

这场信任危机,让餐饮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与消费者的关系。

标准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那种“假装现做”的欺骗。

消费者可以接受中央厨房,但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可以理解冷冻配送,但讨厌被营销故事糊弄。

中国人不怕吃冷冻食品,就怕被当成傻子忽悠。

“吃饭”二字的本质是信任。

消费者需要确信:厨师的手是干净的,火候是到位的,食材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基础的信任一旦崩塌,再高效的供应链、再精致的装修都无济于事。

于是,这个假期,那些能够让顾客亲眼看见食材处理、亲耳听到锅铲碰撞、亲身闻到烟火气息的小店小摊,自然而然地赢得了青睐。

小摊经济学的人情味

连锁餐饮擅长算账,街边小摊懂得算人心。

走进任何一家夜市,你会发现这里的老板们经营全靠感觉。

他们没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懂大数据分析,甚至算不清精确的毛利率,但他们记得熟客的口味偏好:谁爱吃辣、谁不吃葱、谁上次多要了一份

如果有熟客三天没来,老板会暗自嘀咕:“那小子最近咋没露面?”

对于新顾客,他们会热情地送上两串:“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这就是小摊的“用户留存逻辑”,不用算法,全靠人情。

他们的经营哲学简单而直接:让顾客吃得舒服,他们自然会再来;笑容多一点,生意就会好一点。

这就是他们最朴素的复购机制。

而这些,恰恰是连锁餐饮最渴望却最难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连锁餐饮追求标准化,却在不知不觉中把“灵魂”也标准化了。

顾客进门,听到的是录音般的“欢迎光临”;点菜时,看到的是模板化的推荐;就连服务员的笑容,都像是经过统一培训的。

这种现象,就像去理发店理发:发型好坏尚在其次,最让人不适的是理发师机械化的服务态度。

餐饮也是如此,菜品可以普通,但必须有人情味。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最火爆的餐饮内容不是“连锁品牌上新”,而是“鸡排哥炸鸡”、“螺蛳粉姐”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个体故事。

这些摊主不懂流量运营,却深谙生活之道;不会投放广告,却能赢得信任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鸡排哥不需要品牌,他自己就是品牌。”

确实,那口翻滚的油锅就是他的logo,那股诱人的香气就是他的营销。

夜市经济的未来图景

夜市的热闹,不只是生意兴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

这是被“效率至上”压抑太久的中国人,在重新寻找生活的烟火气。

在柳州,夜宵摊上的粉汤在锅中咕嘟翻滚,桌上摆满各式调料。

在淄博,烧烤摊主豪爽地吆喝着“多放孜然”。

在青岛,烤鱿鱼的酱汁滴在炭火上,发出诱人的“滋滋”声。

在景德镇,鸡排哥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现在连外地人都专门来找我吃鸡排。”

这些看似普通的摊位,支撑起的不仅仅是GDP数字,更是普通人的生活信心。

那种“还可以痛快地吃、开心地笑、自在地逛夜市”的信念,比任何经济指标都来得珍贵。

中国的餐饮生态,不该只有连锁化一条路。

餐饮不是纯粹的工业,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既需要麦当劳式的标准化,也需要鸡排哥式的即兴发挥。

连锁餐饮是行业的骨架,街边小店则是血肉,骨架让行业稳固,血肉让行业鲜活。

然而现实是,这些小摊小店正面临着多重压力:高昂的租金、平台的高额抽成、严格的政策要求......刚刚燃起的烟火气,随时可能被现实扑灭

这些夫妻店主不怕辛苦,不怕劳累,就怕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理解。

夜市经济不该是东躲西藏的“游击战”,而应该是被接纳的城市“夜呼吸”,是普通人一天结束时的温暖仪式。

试想,如果有一天,城市的街头再也闻不到炒菜的油烟香,听不到“要辣不”的亲切询问,生活或许还在继续,但城市的灵魂将失去最重要的温度

中国餐饮的未来,不该是“连锁”与“地摊”的对决,而应该是二者的共生共荣。

连锁餐饮提供标准和秩序,街边小店守护人味与自由,这才是理想的餐饮生态。

在这个生态里,标准化与个性化可以并行不悖,效率与温度能够和谐共存。

只要夜市的灯火还在闪烁,只要还能听到“要不要加辣”的吆喝声,中国餐饮就永远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这袅袅升起的烟火气,不仅抚慰着无数食客的胃,更温暖着这座城市的夜。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总有一口热乎的吃食,等着每一个晚归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美食   夜市   夜间   国庆   订单   商场   餐饮   经济   小摊   摊主   顾客   熟客   消费者   烟火   城市   景德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