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包方便面摆在桌上,想像它重复出现四百多亿次。夸张吗?并不。
在2023年,中国一年吃掉大约422亿份。这个数字是不是听着很庞大,可是其实摊到每个人头上却只有三十包左右。
也就是说差不多十二天来一碗。
那么你呢?最喜欢哪个味道,红烧也好、藤椒也好,是深夜那包,还是旅途那包?
但是要是把镜头切到韩国,那画风立刻就变了。
韩国竟然全国一年要吃四十多亿份。
可是这样听着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要知道韩国的总人口才五千多万,也就说人均七十来包。
换算成单个人的话,就是几乎四天就要吃一次。
这也怪不得电影、综艺、韩剧里动不动就有人端着一口黄灿灿的拉面锅,呼啦两口,连汤都见底。
其实经常看韩剧的也都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日常。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得把时间线往回拽了。
二战刚结束那几年,日本粮食紧张,美国把压仓的小麦成船地送。
初衷很简单:让日本人爱上面包,顺带打通一条小麦销路。
结果不曾想到方向竟然跑偏了。
安藤百福灵光一闪,1958年做出“鸡汤拉面”。热水一冲,三分钟开吃,省事、省钱,还顶饱。
这玩意儿从工地、车站一路火到家里餐桌,成了快节奏生活的“钥匙”。
而且隔壁韩国那阵子更苦。
战争创伤还没养好,国家就要抓工业化,于是便形成了人人都在赶路的现象。
因为这个原因政府便开始推“杂粮混食”“面粉替代大米”,餐馆还搞过“不卖米饭日”。
目的太直白:先让肚子不闹意见,再把手从灶台上解放出来。
这时候,便宜好煮的面条自然就被推到了C位。
在1963年,三养就把韩国第一包方便面端了出来。
但是开局其实并不顺利。
因为有很多人认死理:主食就该是米饭,面是个什么道理?
可架不住现实——米紧、时间更紧,面里再一撒辣椒粉、蒜和洋葱,味觉记忆立马就跟上了。
口味对了,观念就松动了:同样是碳水,何必死磕饭碗?
到七十年代,对手们陆续上场。
农心一连丢出海鲜面、炸酱面这类重口味,1986年再把“辛拉面”砸到桌上,火候到了。
面条更硬一点、汤更厚一点、辣度更上头一点,韩国人要的那股劲儿,它都给足了。
再赶上汉城亚运、奥运,官方供应商身份把声势推到海外。
等你在便利店货架上第一眼看到的那一抹红,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堆出来的品牌符号。
味道之外,那还有“怎么吃”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泡面的话那肯定慢慢就厌烦了。
这不得不说了,韩国人的吃法是真讲究,但是又不繁琐。
黄阳极铝锅,薄,导热快,开火两分钟就咕嘟。
盖子随手一翻,当小盘接汤滴;面条起锅不立刻吃,先压一片芝士,溶开;再扔把葱花、一枚鸡蛋,半颗泡菜。
但你要以为这是讲排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在讲节奏。
虽然快,却不草率。
这样长此以往下来,拉面锅就变成了和韩国泡菜坛子一样,家家都有的器物。
而且泡面在韩国的文化层面也很有意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那句暧昧的歌词:“要不要上来吃碗拉面?”
对于中国人来说普普通通的一碗面,在韩国既能当深夜的慰藉,也能当社交的暗语。
就比如韩国比较出名的电影《寄生虫》里,就是用两包杂酱面和海鲜面混出“Jjapaguri(一种韩国料理)”,上面再放一小块顶级韩牛。
这看了谁不说廉价与昂贵竟然在同一只碗里打照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戏外的人在讨论阶层,戏里的人则只顾低头吃。
别看看似轻描淡写,但记忆却很牢。
接下来的视角回到中国,中国这边的“面事”,走的则是另一条路。
我们吃方便面,往往是为了应急,就比如加班或者懒得做饭此种情况。
而且在我们的国家年龄越大,吃的频率则越少;但确实在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户外,谁都不得不承认它是最稳的备胎。
口味的地图也很清楚:红烧系的汤底始终是流量王,干拌、酸辣、藤椒再轮番接班。
外卖、自热饭、预制菜近几年分走了不少场景,可到了夜里十一点半,还是开水最可靠。
把视野再拉宽一点。人均消费里,越南甚至比韩国还高。
原因也不复杂:工业化加速、城市里“通勤—租房—夜班”的链条越拉越紧,快、便宜、好入口的即食面自然一路攀升。
你也许没去过胡志明的城郊,但你能想见那种节奏:下班晚、公交挤、台风说来就来,一碗热汤能把胃和心都按住。
回过头看,就会发现这碗面承载的远不止饱腹。
日本用“发明”摆脱战后泥泞;韩国把它拧进工业化时钟,辣汤映着霓虹;中国把它留在抽屉里、行李箱里和茶水间的角落里,需要时,随手就能解决问题。
三地不同的生活算法,最后都落在一口热气上,虽然看不见,却最实在。
如果你愿意细抠,细节处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小差别。
就比如在面饼上河形式上,韩国面坯通常更厚一点、耐煮,翻滚久一点也不会不糊汤。
但是在中国却是桶面更普及,这主要是追求方便。
而日本的则是更强调“原味系”,看重清汤与配料平衡。
其实口味并没有高低,因为每个国际饮食习惯不同,其实只有合不合当下的你。
用一句比较朴素的话来说就是饿得狠了,什么都好吃。
但其实品牌之间也在互相“串门”。
就比如在三养靠火鸡面的极辣挑战在全球刷屏时,农心的辛拉面便开始成为了许多海外留学生的“家乡味”。
而中国厂商这边则是把藤椒、螺蛳、菌菇这些地方记忆都一股脑全塞进配料包里,走出一条新路子。
这样看是是各玩各的,但其实也是在追同一个词,那就是共鸣。
我们再回到日常生活中。
这些场景你一定见过,就比如在高铁上,大家抖提着同款纸桶排队接热水。
在出租屋里,折两根火腿肠、剪一包榨菜,这样就算是一餐了。
虽然方便面没有什么仪式感,但是它却很懂人情。
但也也别把它想得太重。速食产品在营养上面肯定是不全面的,而且盐也偏多,常吃其实是不合适的。
如果要形容方便面的话,其实它就想是工具箱里的螺丝刀,虽然不是天天用,但是关键时刻却离不开。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