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高温一到,很多冠心病患者就开始感到胸闷、心跳加快、没力气,有些人甚至连续几天都不太敢出门。
气温一升高,血液就容易浓缩,血压起伏也更频繁,心脏的负担立刻变重。
很多人都觉得天气热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其实这个想法很容易让人掉进误区。高温对心脏的打击,不是靠“多喝水”这种模糊建议就能解决的。
冠心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它的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核心问题是心肌缺血,而不是血压高不高。
高温的作用在于,它加速了脱水过程,使得血液黏稠度上升,心脏供血能力下降。同时,高温也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和收缩压,使心肌耗氧量上升。
简单来说,就是高温让心脏又缺血又要加班。而在这种状态下,还做一些错误的行为,就会直接诱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有两件事,是很多冠心病人习惯做,但在高温天气里必须停止的。
第一个就是中午外出,特别是去菜市场、去银行、去公园散步这些看起来“无害”的日常活动。
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候阳光直射,地面反光强烈,人体表面温度快速上升,会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而冠脉处于“供血劣势”状态。
这时哪怕只是快走十分钟,心肌缺血程度都可能翻倍。
有研究对比过,冠心病患者在35℃以上高温中午外出30分钟,其心电图中ST段压低幅度比清晨高出42%,心肌耗氧量增加30%以上。这些改变可能并没有立刻出现症状,但对本就有狭窄病变的冠脉,是一次“沉默的冲击”。
另一个不该做的事,是洗冷水澡。很多人夏天怕热,回家直接开冷水冲澡,尤其是中老年人,觉得冲一冲清爽、能降温。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行为。冷水骤然刺激会让外周血管剧烈收缩,导致中心血压瞬间升高,同时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反应,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冠脉痉挛。
在2019年中国急救协会的高温应急报告中提到,夏季浴室心源性猝死中,有72%的个案都与冷水洗浴有关。
冷水不是降温手段,是生理刺激,它对血管的“收缩力”远大于它带来的“凉爽感”。对心脏功能弱的人,这种刺激不亚于一次压力测试。
心脏病不是靠休息和不动就能稳住的,它是一个高度依赖血液流速、神经调节、代谢状态的动态系统。
在高温下要维持这个系统稳定,需要对吃进去的东西做出调整。过去总有人说夏天吃得清淡一点,但清淡是个非常模糊的词。
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食物,并不是单纯的“少油少盐”,而是那些能改善血脂、调节电解质、稳定血管内皮的食材。这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心脏对微观环境的应激反应问题。
高温天,冠心病人必须多吃富含钾的食物。钾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稳定性至关重要,它参与动作电位恢复过程,能减少室性早搏、缓解心律不齐。
夏天出汗多,钾流失得快,容易导致电解质失衡。有研究对比,钾摄入不足的冠心病人,在高温天发生心律异常的风险比钾摄入充足者高出28%。
富钾食物中最推荐的是西红柿、南瓜、香蕉、冬瓜,不用太多,每天搭配几种就能覆盖基本需要。
第二种应该多吃的,是富含类黄酮的植物性食物。类黄酮能改善内皮功能,抑制LDL氧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绿叶菜、大豆、洋葱、苹果这类食物都是类黄酮的重要来源。这些成分不是营养素,也不参与代谢,它们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来降低血管炎症反应,对心血管保护是间接但基础性的支持。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做过一项人群队列研究,数据显示每天摄入超过400毫克类黄酮的冠心病患者,其五年内复发率比摄入不足200毫克者下降19.7%。
第三种不该忽视的,是含EPA和DHA的天然脂肪酸,也就是常说的深海鱼油成分。这两种脂肪酸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能调节甘油三酯水平。
不是说吃鱼油胶囊就行,而是建议直接食用三文鱼、金枪鱼、秋刀鱼等深海鱼类,每周摄入2次,每次150克以上,能起到更明显的保护作用。
这类脂肪酸在炎热天气中更显重要,因为它们能缓解因高温诱发的微血管痉挛,对防止急性血栓形成有作用。
值得警惕的一点是,很多冠心病人在高温下容易胃口差,饮食减少,进而影响药物吸收和代谢。
尤其是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贝特类药物,在空腹或低能量状态下服用,会加重胃部刺激,还可能改变药效释放速度。
一项医院药学监测报告显示,空腹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的心血管病患者中,近40%在高温季节加重了症状。
这种问题不能靠“胃药”解决,而是要调整饮食和服药时间的配合,把药物安排在小餐后或温热汤水后20分钟服用,避免药物刺激空腹胃黏膜。
还有一种普遍被低估的问题是情绪波动。高温会加重心理压力,尤其在睡眠受影响、饮食失调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会让心率基线升高、血压波动幅度变大。
这种状态本身不产生症状,但对心脏是隐形打击。冠心病不是靠止痛药和稳定片就能控制住的,它是对整个身体系统平衡能力的考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在夏天被放大,但很多人并不重视。
长时间不开空调、不通风、强迫出汗等所谓的“养生方法”,其实是对心脏极大的误伤。高温不是一个可以硬扛的状态,它是心脏系统面临的一个高压测试。
对普通人来说,是体力不支,对冠心病人来说,是供血系统的“限界挑战”。
当体温升高、血管扩张、出汗、脱水、心率加快一并出现的时候,心肌氧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差距在迅速扩大。这时候再去运动、再去晒太阳、再去吃刺激食物,就是主动制造缺血事件。
也就是说,稳定不是永久的,它是被日常生活维持住的。环境一变,稳定就可能失效。
真正的安全,不是数值上的“正常”,而是行为上的“有边界”。夏天对冠心病人来说,是一个行为选择比指标更重要的季节。心脏不会说话,但它从不隐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陶彩云.老年冠心病的日常护理[J].家庭科技,2022,(01):58-59.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