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一件成本不过几十元的商品,竟能卖千元以上,利润高达2400%。即使明明是假货,依旧有人排队抢着买。
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是贪便宜,还是虚荣?是监管不力,还是心理错觉?
回溯到2000年前后的零售环境,中国传统市场里,“假货”从来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价格低,一般人根本不在乎它是不是正品。随处可见的手袋、服装、电子配件,哪怕简陋几分,只要价格便宜,仍能照单全收。从摆摊的老太太到城中村的“小电器店”,大量山寨货物被贴上“低价”“热销”标签,直接引爆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那时候,谈文案还没普及,“口碑”“群众推荐”才是硬通货。这造就一种消费文化:便宜不等于坏,山寨不等于假。线下山寨景象频现,随意贴牌、随手抄款,就像是买化妆品、买衣服都带上了“抽奖”性质,消费者得不到真货,也无怨尤。
互联网流行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迅速崛起,人们买东西不用出门。可随之后,“真假难辨”“货不对版”也成显性问题。平台打上“正品保障”“假一赔三”花招频出,但数据显示早期违规率高达六成,使监管都觉得“想给用户一个交代,叫假货少点出现算了”。
卖家动线也越来越成熟:做图、写词、拼接包装,从生产商、打包厂、快递员、发货商,到最终在平台上摘面包。低价假货在关键时刻扮演“加速器”,消费者轻点“下单”按钮后,仓库拣货、分拣、包装、小票打印,一气呵成。那流程像标准工厂线,甚至有人训练“快递员派件解说”套路,让消费者几乎觉得自己买到真货。
2018年前后,拼多多曾成为“补贴大战”的爆点,也成为假货漂泊之地。低价引流成为标配,商品审核机制滞后,导致大量布鞋、茶叶、裙子被廉价抢购,但质量参差不齐、包装漏洞百出。然而更可怕的是,“补贴”给假货更大发展空间:拼多多商家基本不需囤货,只需预付保证金,保证金远低于潜在利润,不法商家根本无需承担风险,结果就是“卖完算完”稀释黑名单压力。
之后直播兴起,假货的传播速度更快,人设营销、粉丝经济加入使假货具备“社交影响力”。网红直播间里有人告诉你:“这是正品授权!”并配合官方鉴定视频,即便是假货,也可以骗过90%消费者。带货主播有台本、补贴与佣金,相当于找来了专业演说家,而你在家点个“拍下”,假货就已被带回生活里。
各平台不甘示弱,纷纷上线假货下架机制、商品鉴证、标签改革,可造假者也有应激。他们切包揽账户、换名换IP,甚至二维码也换,每一次被封可直接换新店铺上架。
平台封禁只是开头,假货者在“换店”“换包装”“换货名”“捂货”等策略上迅速反应,监管根本追不上他们。这让平台成为假货前线,但监管战却像打地鼠——打一个冒3个。
一位暗访者告诉记者,他拿到一个仿制的品牌女包,成本不到50元,但在直播间或社交媒体上定价都在599元以上,甚至更高。算下来,利润轻松超出1000%。更夸张的是,部分产品被卖至1399元,利润比例高达2400%。当你的客户付出近千元的价格,你只是用几十元的成本完成交易,这意味着你的每一单净利润远超大多数行业平均值。
这种暴利结构在假货链条里几乎是系统性的:生产者为降低成本使用廉价材料、设备简陋、人工低价;而包装与营销则仿真度极高,掩盖低成本属性。你无法辨别,但你愿意掏钱,因为看起来没问题。
造假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它是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产业链。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四级:
a. 制造环节:山寨工厂模仿设计,从原材采购到组装、印标,都可实现量产;
b. 包装环节:复制正品包装、发票、镭射防伪标签,甚至模拟专柜小票;
c. 渠道环节:利用电商平台、微信社群、短视频平台搭建销售网络,还打造小程序“真假鉴定群”;
d. 推广环节:直播推广、社交媒体种草、台湾资料解析、安排促销活动,让消费者觉得“方便又划算”。
整个链条像跑车引擎,一旦启动,利润滚滚而来。查处一个环节,别的环节能靠替代,不构成系统化破局。
在此背景下,监督机制几乎成摆设:扫店、查货根本改变不了成本,利高于罚。假货者开两个订单、锁定A商品赔偿机制,再开新货。消费者报假货投诉平台后,也只是换回货款,赔偿金额远低利润。一条假货链按利润算,几个月就能赚回破产风险。
造假者因此建立“行善式补偿模型”:如果有人投诉,赔钱赔样;然后换货、继续开播。他们以为“我的品牌值钱,我愿赔钱换买单”。最终消费者成为品牌“营销成本”的支付者,风险与损害反倒不由造假者承担。
起初只是服饰、箱包,但现已扩散至化妆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你在直播间看到一个“杨梅汁”,卖家自称“自动压榨”,但实际只是糖浆+香精。你吃不出真假,身体却可能被污染。
你会惊讶于,很多消费者其实知道买的是“仿货”,却仍然义无反顾按下“立即购买”。这种现象,究其背后,是三重心理结构在作怪。
人是群居动物,自带社交滤镜,很多时候的冲动消费,是为了在朋友圈“显摆”“面子”。看到别人晒“新入手正品包”,有人立马也想参与,却囊中羞涩。于是,仿品登场:只要它看上去差不多,别人也看不出差别,那假包就等于正品,至少“视觉上赢了一筹”。
于是,我们看到一句话在直播间屡次被重复:“长得太像,卖家还说是正品,请放心。”许多人根本不计较是否真货,只要镜头能拍到晒图图——他们的渴望是“社交认同”,不是物品本身。
当“仿品99%像正品”这一标签建立后,心理会快速产生“性价比”思维:如果真货卖9999元,仿货卖399元,效果感觉没差,那这399元就是占便宜。评价格高昂的正品属于“没必要”,而仿品则成了“高智商精明者”的选择。
有人自称“我不是贪便宜,而是精打细算”。事实上,这种思路是消费心理中的“成本隐性化”:只要仿品维持“展示效果”,就能把质量风险压缩到心理可忽略范围,将大量廉价复制品纳入消费组合。
投诉,举证,维权,这些听起来都像硬范。可现实是——投诉成功率偏低、流程繁琐,还要记录发票、快递单据,许多人想着“时间比钱重要”,索性放弃。
“以后不买就行,干嘛浪费头脑?”这种自我宽慰让他们忽略问题的根源:每一次妥协,都是给假货者一种“消费者都懒得追责”的信号。于是,市场上的造假者越做越大,心态也越傲;消费者的沉默,成了他们最好的屏障。
摆在面前的假货问题,既是供应端的问题,也是需求端与监管端的系统缺陷。只有当造假者、平台、消费者、监管者共同介入,才能形成全面破局的生态。
目前最大的核心问题就在:假货成本低、利润高、违规成本几乎为零。造假工坊关张一次,换号捂货继续;平台处罚也多只是罚金或封号,却仍可重新注册。“封一次等于给对手机会”,这种监管模式,与暴利经济形成自发对抗。
要改变现状,监管必须从零和博弈升级到规则信用博弈。处罚金额要大于利润;终身黑名单制度要纳入公共信用体系;平台账号要绑定实名体系,一旦造假被查,无论开新号都将列黑。
只有当“抓住一次就是断刀”,利益驱动才会倒向市场合规。
造假链日益隐蔽,仅靠人工抽查或主管部门突击查处已远远不够。必须借用技术力量搭建监测系统:
技术反制技术,是扼断假货链条的有效手段。
平台不能只补贴、不能只捕鱼。他们要从“商业生态责任”角度介入:直接设置审查机制,如保险商城那样,先审核资质再开放商品上架;对涉嫌侵权的商品或商家不只是下架,而是彻查、公告、永久封禁。
此外,还应该设立“平台自有打假基金”,主动披露打假案例与处理结果,真正扮演社会监管者角色。将平台打造为“引导者”而不是“代言者”,可强制市场向真实合规倾斜。
你打一百次举报,他拍你一次假包照就赢了。打假的根本不在监管,而在消费者自身。
要从小抓起,从学生到社区职场,从媒体到平台,都需要持续园地做教育。主题可以包括:
只有当消费者主动拒绝假货市场,才会丢弃“利润为王”的作妖生态。
现行法律对假货的处罚偏轻,判例中往往以“侵权”定性,而非“欺诈”。
当法律成为倒逼机制,假货市场才会感到痛。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