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 披露,已将其持有的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英伟达的全部股份以5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用于资助未来的人工智能投资。消息公布后,软银股价在东京触及一个月来的低点,股价一度下跌10%。

过去一周,在软银抛售英伟达的带领下,人工智能(AI)热门股经历了抛售潮。
高盛交易台的信息显示,这轮抛售可能拖慢美国与中国AI竞赛中的步伐,这源于美国电力的瓶颈以及对投资者未来AI日益增长的怀疑(支出太多、收益太少)。
任何被认为存在商业模式瑕疵或估值过高的股票都承受巨大抛压:甲骨文-4%;CoreWeave -6%;Nebius(AI基建公司)-6%;Palantir(AI软件公司)-6.5%。而这些公司是近一年来备受追捧的“黑马”,之前股价都已经翻倍。

之前笔者就提到了上述风险,起初资本家讲述的故事是:AI数据中心、GPU、电力等生态链的公司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是为了让OpenAI这种大语言模型变得更大更强。但当营收仅100亿美元,而开支却是万亿级别的,这种商业逻辑还能走多久?

之前,黄仁勋的一段讲话引起轰动,他认为中国的 AI 产业将来会战胜美国的 AI 产业,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中国 AI 产业拥有庞大的人口市场;另一方面是成本,美国 AI 产业的成本远高于中国。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投入与产出。任何一个产业、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需要达到平衡,即产出大于投入,至少等于投入。如果投入持续大于产出,意味着这个产业或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是长期亏损,这样的产业或企业必然无法发展壮大。短期投入大于产出则完全可以容忍,比如企业建设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如今的互联网产业,初期投入巨大,但市场会逐步发展,其价值会在后续逐渐体现,所以前期投入大于产出是可以接受的。可如果注定长期投入大于产出,那么这个企业注定会破产,这个产业也注定会凋零。

AI 产品要让广大消费者普遍使用,就需走上普惠之路,即免费或低价之路。可这就出现了投入与产出的矛盾问题,AI 产业投入巨大,高级 AI 芯片价格高达数万美元,AI 算力中心投入更是上万亿,AI 人才成本甚至高达上亿美元,人力和装备投入都极为高昂。我们期望 AI 产业有高额产出,这一点必然能实现,但这种产出更多是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高额产出,而非商业价值的高额产出。当前 AI 产业的投入是高额的商业价值投入,若无法获得高额商业价值产出,产业就会面临价值平衡危机。
如今,AI 产业已面临这样的问题:高额的商业投入与低水平的商业产出形成严重的价值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能否在长期得到解决尚不确定。因为这类产品和行业本身就需要普惠,运营方式需是低价或免费,这会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发生变化。

美国奉行的交换市场经济和传统商品模式,即便 AI 能带来巨大经济价值而非商品价值,也必须让其产生商品价值,这就意味着 AI 产品和服务必须收费,且要维持较高价格。可这就陷入了矛盾:收费过高,使用人数就会减少,创造的消费价值降低,即便高价,收回的价值也未必能补偿芯片和高额人力成本;收费过低,社会价值大幅提升,却更难覆盖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以交换市场形式和资本收益为目标的 AI 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走到尽头,这种击鼓传花式的讲故事模式必然运行不下去,AI 企业会不断破产。因为 AI 很多产品并非必要消费,人们可选择使用或不使用,在传统商业运转模式下,AI 产业必然无法做到收支平衡。

本次AI抛售潮只是对美国AI产业击鼓传花式的商业模式的一次试探,吸引更多的新资本进入这个资本盛宴。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