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0月24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生命时报主办,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在“科技创新,促进人民生命健康”院士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仝小林围绕科技创新面向生命健康“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三大命题,深入探讨了中医药在新时代背景下服务人民健康、助力乡村振兴、应对现代疾病挑战等方面的现实路径与发展方向。

10月24日,在健康中国论坛院士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仝小林就主题内容展开分享。牛宏超摄
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在基层,乡村振兴离不开健康乡村。我们一直期盼着“村村有个好郎中”的美好愿景能够成为现实。中医药源自民间、扎根基层,最终还是要回归基层、服务基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基层中医化”和“中医基层化”的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药价格持续上涨,这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我们必须共同破解这个难题,让中医药保持“简便效廉”的特色优势,真正成为普惠于民的医疗资源,而不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服务。
同时,我们要将“治未病”的理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通过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服务重心下沉,在基层就把健康问题解决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生率,既守护了群众健康,也减轻了国家医疗负担。
我们还应当借助数字智能技术为乡村医生赋能。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大多接受的是西医教育,我们要帮助他们在现有工作条件下,熟练掌握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让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基层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始终要以疗效为核心。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仅是仪器设备的升级,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治疗现代疾病的能力。
面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中医药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正在推动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和现代本草体系,推动中医药从整体调节走向精准治疗,实现“态靶同调”,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二十一世纪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正在经历“老年病时代、慢病时代和代谢病时代”的叠加挑战。这些变化带来了复杂的“共病”问题,比如代谢性共病、血管性共病等。现有的医疗体系在应对这些共病问题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显得力不从心。过去那种“单病种、单靶点”的诊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个患者同时服用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各个专科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我们需要基层全科医生来担任“铁道部长”的角色,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健康状况。
因此,我建议从基层全科医生做起,充分发挥他们全面把握病情的优势,以整体化、系统化的理念来应对新时代的健康挑战。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