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天天“吐钱”的公路吗?
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叙事里,公路的使命似乎从未改变,承载车流、连接地域。
但在中国,公路却被玩出了新花样。
陕西的高速边坡上,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塔里木的沙漠公路顶,太阳能板与固沙灌木共生,浙江的隧道口,光伏组件为照明系统持续供电。
这些看似零散的实践,正在编织一张“交通+能源”的融合网络......
光伏公路
传统光伏电站的扩张,往往受限于土地审批、选址偏远等难题。
在中国,这个困境被光伏公路的创新一举打破,全国544万公里的公路网络,本身就是一座待开发的“能源富矿”。
陕西交控集团2024年启动的西渭高速光伏项目,堪称空间利用的典范。
他们没有另辟新地,而是将光伏板架设在服务区屋顶、隧道出入口、边坡甚至养护中心的闲置区域。
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达1.45亿度,相当于节约4.36万吨标准煤,减碳11.96万吨。
公路
这种“见缝插针”的模式,比传统光伏电站节省70%的土地审批时间。
浙江交通集团的实践更显精细。
在杭金衢高速沿线,他们将光伏板“种”进了隧道广场、路肩和停车场。
这些过去仅用于交通辅助的空间,如今每年贡献103万度清洁电力,支撑起新岭隧道近40%的照明与通风用电。
当公路的闲置空间被转化为能源产能,其意义早已超越单一项目本身,它标志着基础设施从纯消耗向产消结合的转型。
然而,光伏公路的价值,远不止于多一个发电渠道。
光伏公路
在中国不同地域,它正根据环境需求,进化出五花八门的“附加技能”,成为解决当地痛点的钥匙。
塔里木油田的光伏沙漠公路,是因地制宜的典型。
在地面温度可达70℃的沙漠腹地,施工团队将光伏板架高2米,下方种植沙拐枣等固沙植物。
光伏板不仅每年发电500万度,为灌溉水泵供电,其阴影还能降低地表温度10℃,让灌木存活率提升至85%。
新疆光伏公路
如今,这条公路的治沙面积已超过路面本身,实现了交通+发电+生态的三重收益。
山东济南的光伏高速试验段,则瞄准了北方冬季的出行难题。
其铺设的透光混凝土路面下,光伏层与加热系统联动,能自动融化积雪,使冬季除雪成本降低60%。
1080米的路段每年发电100万度,每公里节碳1550吨,成为“功能复合”的样本。
报道
而在浙江杭绍甬高速,光伏公路开始向“移动能源站”转型。
这条52.8公里的主干道,通过路面下的无线充电技术,让新能源汽车在行驶中就能补能,如今通过服务区的光伏板与储能柜联动,已实现充电桩100%绿电供应。
2024年上半年,这里的新能源车充电量同比增长210%,印证着“出行即补能”的未来可能。
然而,将光伏板铺在公路上,听起来简单,实则是一场涉及材料、储能、管理的系统级工程。
可中国光伏公路的突破,恰恰在于打通了这些跨领域的技术壁垒。
光伏公路
山东高速集团的三层结构技术颇具代表性。
在济南试验段,最上层是抗压耐磨的透光混凝土,能承受60吨货车碾压,中间层是柔性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达23%,即使被遮挡仍能局部发电。
底层是绝缘散热层,确保-30℃至70℃环境下系统稳定。
这种“三明治”结构,让光伏公路通过了10万次碾压测试,发电效率衰减率低于5%。
更关键的突破在能源管理环节。
宁德时代与山东高速合作的“光伏+换电+储能”系统,在服务区构建了一个微型能源网络。
光伏系统
白天光伏板发电,一部分直接供充电桩使用,多余的存入储能柜,夜间则释放储能电力,保障换电站24小时运转。
有消息称,仅2024年一年,这套系统就已让济南服务区的外购电量下降65%。
而四川交通投资集团的规划更具野心。
他们正在36条高速上布局“路网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调配不同路段的发电量。
边坡光伏发的电可直接供收费站使用,服务区多余电力则接入国家电网,实现“分布式生产+集中式调度”。
这些创新证明,光伏公路的核心不是“公路上有光伏”,而是“光伏重构了公路系统”。
光伏公路
尽管成效显著,光伏公路要走向全面普及,仍需跨越几道现实门槛。
这些挑战,既是中国实践的痛点,也是全球推广的共性难题,其中成本就是第一道坎。
众所周知,光伏公路的单位造价是普通公路的3-5倍,陕西西渭高速的测算显示,定制化的边坡支架、抗碾压光伏组件占成本的60%。
不过,随着技术迭代,这一差距正在缩小,山东最新试点的光伏组件成本较2017年下降45%,预计2030年可与普通公路造价持平。
不仅如此,电力消纳是另一大难题。
光伏公路
陕西西渭高速一期项目曾因周边用电需求有限,50%的发电量被迫弃用。
为此,四川正试点“高速光伏+农业灌溉”模式,将偏远路段的电力定向供应沿线农田,2024年已让1.2万亩农田用上绿电灌溉。
这些挑战的存在,恰恰说明光伏公路的探索进入了深水区。
从“能做成”到“做得好”,需要更系统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当前中国光伏公路的探索,正吸引着全球目光。
在东南亚,中老铁路的光伏补给站已落地。
光伏公路
借鉴中国服务区光伏模式,老挝段的12个站点利用屋顶发电,不仅满足车站用电,还为周边村落供电,年减碳8000吨。
在非洲,尼日利亚正参考塔里木沙漠公路的治沙+发电经验,在撒哈拉南缘的公路项目中引入光伏系统,计划解决当地70%的灌溉用电短缺问题。
这些国际合作的背后,无一不在彰显着中国力量的身影......
信源:中新网 2025年2月2日关于“浙江杭州推广“光伏+高速公路” 探绿色可持续新路径”的报道
信源
当中国的光伏公路在秦岭深处、沙漠边缘、沿海平原不断延伸,它所改变的,远不止公路本身。
未来的基础设施,不必再“大拆大建”,而是通过技术融合释放潜力。
从陕西的边坡到非洲的沙漠,中国光伏公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