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瑞幸新出的苹果拿铁广告,文案写着“她好像是所有水果中,最没有性格的那一个”“一年又一年,她乖乖结果”。
本来想单纯夸夸阿克苏苹果甜,结果越读越不对劲,这说的是苹果吗?
明明是把“甜美乖顺”“默默奉献”这些标签硬按在女性身上,好像女性就该没脾气、只等着被定义似的。
这文案一出来,不少网友都跟我有一样的感受,争议直接吵上了热搜。
瑞幸这事儿还没降温,施华蔻又踩了雷。
2025年9月11号,有人发现他们一款烫发套装的说明里,把“原生发”直译成了“处女发质”。
这话一出来,谁看了不皱眉?施华蔻后来道歉,说“翻译没准确传达原意”。
说实话,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文案要过策划、审核好几层关,怎么会没人发现问题?这根本不是翻译的锅,是整个团队都没把女性的感受当回事儿,觉得这种表述没什么大不了。
这边施华蔻的道歉还没被接受,重庆一家火锅店又冒了出来。
店门口摆的广告立牌上写着“胸大就打折”“够‘胸’你就来”,旁边还配了按胸部大小排的动漫图,A杯9折、C杯7折,F杯以上直接免单。
虽然角落用小字标了“不限男女”,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冲着女性来的。
把女性的身体拿出来陈列、比较,当成吸引顾客的噱头,也太不尊重人了。
其实不光这几个品牌,之前不少行业都出过类似的问题。
喜茶去年夏天推“小奶栀”奶茶,文案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更早的时候,他们跟杜蕾斯联名,写“今夜一滴也不许剩”,把奶茶和低俗的性暗示绑在一起,本来喝奶茶是件轻松的事儿,硬生生搞得变了味。
还有花洛莉亚2024年出的唇蜜,广告里模特跪着举着蕾丝手,色号名叫“亲亲小居居”“亲亲neinei”,擦边擦得也太明显了。
这些广告翻来覆去,好像就只会把女性往三个套子里塞。
要么是围着家务转的家庭主妇,比如去年母亲节,蓝月亮还在宣传“让妈妈洗衣更轻松”。
本来母亲节是想让妈妈歇一歇,结果广告还在把“洗衣”和妈妈绑在一起,合着妈妈就该永远待在洗衣房里?这哪是贴心,分明是把家务牢牢焊在女性身上。
要么就是只看外貌的“花瓶”。
美加净护手霜的详情页上,大字体写着“做家务也要美美的,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这话听着是在说爱美,其实是在给女性加要求,既要把家务做好,又得保持漂亮,少一样都不行。
广告卖的哪里是护手霜,明明是给女性的“双重标准”。
更过分的是把女性当成性符号。
就像重庆火锅店那广告,还有之前某内衣品牌,让模特故意展示“胸部乱抖”,配文“我老婆只穿这个”。
这些广告根本不把女性当独立的人看,只把她们的身体当成吸引流量的工具。
有个摄影师做过个实验,把广告里的女性换成男性,画面里男的手无缚鸡之力、沦为背景板,看着特别荒诞。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平时那些广告里的女性形象,有多不合理。
不过也不是所有品牌都这么糊涂,有人已经在试着改了。
就像欧莱雅的“我值得拥有”,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一个叫伊伦的文案写的。
本来广告公司想让模特扮美女、靠外貌吸引眼球,伊伦不服气,就写了“BecauseI’mworthit”。
这话把重点从“别人觉得你美”改成了“我自己觉得值得”,后来还鼓励了不少女性,伊伦的继女就是靠着这句话,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阴影。
可惜后来这句话改成了“你值得拥有”,一字之差,味道就变了。
直到今年,李宇春在脱口秀上说,拍广告时她不想说“你值得”,非要改回“我值得”,最后还真拗过了甲方。
现在再看欧莱雅的广告,巩俐、李银河这些不同领域的女性,直视镜头说“我值得”,比之前真诚多了。
说实话,这才是女性想看到的广告,不是被定义,而是自己说了算。
普通消费者也没闲着。瑞幸那文案出来后,小红书上不少女生自己动手改,把“没性格的苹果”写成“扎根天山,甜得理直气壮”。
还有人整理了“辱女品牌清单”,大家看到这些品牌就避开。
之前有个内衣品牌因为广告不尊重女性,一周销量就掉了不少。
这说明女性消费者不是好糊弄的,你不尊重我,我就不买你的东西。
现在女性买东西占的比例很大,不少品牌靠女性才能活下去,结果还反过来做辱女广告,这事儿本来就拧巴。
很显然,好广告不用靠踩女性来博眼球,像欧莱雅找回“我值得”的感觉,或者韩国iPhone官网照顾男性敏感点那样,多花点心思在尊重上,大家自然会买账。
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气受,品牌要是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早晚得把自己的市场弄丢。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