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的荣耀》中,著名特工沈之岳的名字,为何始终都没出现?

文/青峰


图:著名特工沈之岳(1913年—1994年)

文章引言:

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关于朱枫在舟山被捕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有极大的事实出入。


剧中的场景是谷正文带人赶赴舟山群岛抓捕了朱枫。而真正的历史情况是,朱枫在舟山被捕系当时时任国民党苏浙站站长、“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大陈岛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沈之岳带人抓捕的。


这一历史事实,在我党及台湾史料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存在有模糊的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沉默的荣耀》这一近乎史诗纪录的国共双方谍报战电视剧中,要刻意将沈之岳的名字隐去,或者说有意改成了谷正文所为呢?


这里面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即沈之岳的身份问题,他到底是国民党军统特工还是双面间谍的问题?


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谜。


沈之岳在近现代国共谍报史上是一个极有份量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身份,沈之岳曾经的直接下属、后来成为台湾省关于大陆问题研究的权威学者曾永贤,在其所著《从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贤访谈录》一书中,他直言指出:沈之岳是中共派到国民党的情报人员。


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任何一部由我党史编辑室和大陆学者所著书籍,在提到沈之岳时,则说他是国民党军统特工。


这两种说法大相径庭,完全是矛盾对立的。


那么,沈之岳到底是一个什么人?真实身份又是什么?笔者青峰今天就从已经解秘的史料与我国大陆正规出版的相关书籍出发,与读友们探索一下这位神秘特工的一生,让读友们自己去作判断。


在此,作者青峰申明:本文旨在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往事,而非对沈之岳真实身份作任何性质的武断。


因为他的真实身份,也许还需要等待两岸关于沈之岳档案史料的全部解密,才能大白于天下。


一、沈之岳早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是如何成为延安时期中共党员的?

1938年春,此时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次年。

这年的4月,时在四川的陈致平与刘永州两位教授组成的民间知识分子团体,受国民党党部委托前往延安参观访问。

在这个访问团中有一位名叫“沈辉”的年轻人,以萧致平(注:台湾作家琼瑶的父亲,当时也用用的化名,其原名为陈致平)教授的助手身份也来到了延安。

访问团的到来,受到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共延安高层的热情接待。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亲自参与了接待交流,这与陈致平的家世渊源有很大的关系。


图:陈致平教授,曾于1938年到访过延安。


陈致平,生于1908年,湖南衡阳县人。

他到延安访问时,也不过30岁。按他的年龄算,他比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主席小了15岁,此前与毛泽东主席并无人生交集。

但是,毛泽东主席为何要亲自参与会见这样一个看来并不重要的国统区民间团体呢?

这就得说到陈致平的父亲陈墨西老先生了。


图:同盟会元老陈墨西

陈墨西,生于1869年,湖南省衡阳县人。他于1909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结识了黄兴、孙中山等人,并加入了革命同盟会。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后来在台海两岸十分有名的作家琼瑶的祖父。

1911年,其随同孙中山先生一起回国投身国内革命,受到中山先生的器重,多次委以重任。

袁世凯执撑北洋政府后,陈墨西一度回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书。当时时年21岁的毛泽东,正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青年毛泽东曾几次去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宣传革命思想,由此与陈墨西先生结识。

正因为有这一段历史历史渊源,所以毛泽东主席及周恩来副主席等延安中共领导人会见了陈致平一行。

访问结束后,沈辉主动提出要求留在延安参加革命。

由于有陈致平教授这层关系,加之时年25岁的“沈辉”一表人才,英气勃勃,十分向往延安的革命斗争生活。

此时的延安,也正在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青年人,为延安革命注入新的有生力量。于是,沈辉的请求得到了我党组织上的同意,让其留了下来。

其实,这位化名“沈辉”的年轻人并不是什么陈致平教授的助手,而是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培养的一名优秀特工,真名叫沈之岳。

戴笠让其化名“沈辉”,以陈致平教授的助手随访到延安,其目的就是让其打入到延安获取我党的情报,同时寻找机会接近我党延安高层领导人,伺机刺杀任何一人,再潜逃返回国统区。

如此重大的阴谋,戴笠为何就选中沈之岳去完成这一使命呢?

这就得从沈之岳的早期经历与他是如何被戴笠发现说起。

沈之岳,浙江省仙居县下阁乡西陆村人,1913年2月18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艺匠农户家,其父沈德言为仙居县下阁乡当地一位木匠。沈之岳自幼丧母,由其奶妈抚养。及至其稍大,沈之岳便被送到了其外婆家生活。

沈之岳自小聪慧,读书颇为用功。在家乡念完中学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时年17岁的沈之岳考入了不要学费的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第二总队交通科学习。

军校毕业后,沈之岳并没有参加军队,而是在1933年其20岁时又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念书。

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后,沈之岳受到了学校共产党同学的影响,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工人运动。

一次,作为学校罢课运动的头目,沈之岳带头游行示威请愿,结果被国民查特务抓捕投入了监狱。

被捕后的沈之岳在被审讯时,一副根本不在乎的样子,并对审讯他的特务称,自己是国民党中央上海某位大员的外甥。

此时的军统局还并未正式成立,只是1932年成立的复兴社特务处,也叫力行社。

军统局真正成立时间是在1938年3月29日,局长由时为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贺耀组兼任,戴笠任副局长并实际负责运作。戴笠终其一生都只是副局长,从未任过局长。

1933年时,其特务人员并不多,复兴社也没有后来那样权势薰天,人员规模庞大,遍及全国。

为了不得罪沈之岳背后的国民党大佬,特务们在没有详细核实的情况下,以一般罢课游行学生把沈之岳给放了。

未久,此事传到了戴笠耳中。

时任复兴社特务处负责人的戴笠,听闻此事后,感到有些蹊跷,于是派人秘密调查核实沈之岳的背景。


图:国民党军统局副局长戴笠(1897年~1946年)

调查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沈之岳哪里是什么中央大员的外甥,纯粹是纸虚乌有。他的父亲就是浙江仙居县下阁乡当地一位有点小名气的木匠。

这事结果报到戴笠那儿后,戴笠先是大吃一惊,继而转怒为喜,深感此人不易。小小年纪竟然将几名特务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临机应断与沉稳的个性,一时深得戴笠之心。


深感人才难得的戴笠于是当机立断,命人将沈之岳从复旦大学重新找来,说要亲自面见这个年轻人沈之岳。

当沈之岳被带到戴笠面前后,自知谎言已被 戳破。但是沈之岳面对戴笠,并不慌张,而是侃侃而谈。

戴笠大为诧异,同时也更加坚信这个年轻人大有前途,是一个干特工的奇才。

于是,戴笠摒退左右,单独与沈之岳交谈。

在经过两次彻夜长谈后,戴笠终于说服沈之岳加入了国民党特工。沈之岳此后亦成为国民党继戴笠之后的第二代“特工之王”。

为了培养沈之岳,戴笠特地将沈之岳送往国民党中央警校浙江分校学习深造。

我们不能不说沈之岳的确是一位干特工的人才。在浙江警校一年多的学习中,沈之岳不仅迅速地掌握了情报密码、密写、密藏与爆破、暗杀、绑架、潜伏、易容、伪装、射击、游泳、泅渡等多项技能,而且此前从没摸过枪的他,枪法亦十分了得,几乎可以做到弹无虚发。

为此,多次亲临浙江警校授课的戴笠对沈之岳的表现特别满意。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考验,戴笠发现沈之岳不仅拥有过人的胆识,而且心思极其缜密。尤其难得的是,沈之岳对马列著作也有一定的涉猎与见解。

为了用好沈之岳这把“特工佩剑”,把他用在关键点上,戴笠不让沈之岳隶属于军统任何一个科室,而是由自己与其单独联系。同时狡猾的戴笠还把沈之岳的个人档案信息也从军统中有意抺除,为的就是让沈之岳有一个“清白之身”,以免其身份信息暴露。

1938年初,戴笠认为到了该启用沈之岳的时候了,他要派沈之岳伺机潜入延安,打入到延安中共内部。

为此,戴笠特地让沈之岳改名为“沈辉”,并在重庆中央大学为其伪造了一套完整的个人档案身份信息。

同年4月,当陈致平教授一行参观访问延安时,戴笠于是将沈辉打包塞进了访问团。

于是就出现了文中前面的一幕。

不过,延安当时面对全国各地涌来的青年,时任陕甘边区保卫处的周兴处长等人特别严格。任何人都要经过一整套的问讯与审查,只有身份清白,合符要求的青年学生才会被留下,否则等待的必定是遣返回原地。


图:延安时期边区保安处处长周兴(1905年~1975年)

在讯问沈之岳(注:为行文方便,文章后面仍用其本名沈之岳,权且不用其化名“沈辉”)的过程中,沈之岳对答如流。

不过,他还是留下了“破绽”。

沈之岳在填报的籍贯一栏中是河南某县人,可是他讲话却有明显的江浙口音。这让边区保卫处的同志有些困惑。保卫处同志问其原由,沈之岳回答是很小时就去了浙江上海,在当地念书,所以口音中有江浙口音。

他的这一“坦诚”,赢得了延安边区保卫同志的认可。

然而,沈之岳的这一“破绽”正是他精心设计下的有意为之。

因为他知道完美的简历,则意味着问题的存在。只有不完美,才能减少对手的疑虑,此即心理哲学中所说的“缺憾即完美”。

沈之岳在精心设计下,终于顺利地迈过了重要的一关——可以留在延安“干革命”了。

但是,沈之岳留在了延安,并不等于他有机会接触并走近中共领导人身边。

根据惯例,从全国各地新来学生与年轻人都要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段较长的时间。延安保卫处的同志,一方面要进行甄别是否有敌特份子混入;另一方面要暗中观察他们学习的表现。

由于沈之岳早年在复旦大学念书期间,已经接触和阅读了不少马列红色革命著作,而且对英语、俄语都有很好的基础,加之其为人低调,学习工作积极,很少与同学串门议论聊天,所以他很快就引起了延安军政大学教员及领导们的关注,认为沈之岳是个好苗子,值得培养。

然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日子里,仍然面临着不少的考验,要进入领导身边服务小组,谈何容易。

一次,边区保卫处处长周兴亲自在抗大给学生们讲课,讲到中途,他忽然停下,用犀利的眼神环顾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用手指着学生从左往右空中一划后,大声说:“你看,今天在座的各位学生中,那一个就是混进来的国民党特务。”

这种突然的有所指,往往让某些不明所以的特务潜伏份子吓得脸色大变。而此时混在学生中的边区保卫干部则偷偷仔细记录下每一个人的表情与反应。事后对那些脸色突然变化的学生再单独侦讯,以此纠出真正的敌特分子。

这一方法在心理学上叫“突发情绪变化测谎辩识法”,屡试不爽,曾经纠出不少敌特隐藏份子。

面对课堂上这种突发情况,沈之岳往往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直到抗大第二期培训学习结束,沈之岳的综合表现堪称优良,丝毫没有露出过一丝破绽。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沈之岳表现极为出色。

他为人和善,工作学习上满腔热忱,积极主动,从不怕苦怕累。为此,他得到了抗大老师与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当时任延安社会调查部领导人之一的康生就多次当着抗大不少领导人的面夸赞沈之岳时说:

“他虽然是从白区过来的,但干劲儿十足,啥方面都做得挺好。咱们得公正点看待白区来的年轻人,别老是带着有色眼镜看。”

沈之岳由于综合评定优良,加之能写会俄语,毕业后的沈之岳被分到了延安中共中央报刊收发室工作,任一名报刊收发员。

由于我党领导们也会时不时光顾报刊收发室看报取报,沈之岳可以说又完成了潜伏的一大步。

在等待重庆方面戴笠指令的日子里,尽管沈之岳内心波浪翻滚,但从表面上看,他却平静得像一湖秋水,波纹不动。

终于有一天,他在延安报刊收放室几十米远处一棵枣树下放着几块重叠在一起、构型有点不一样的烟盒纸,上面用暗语写着两行字:次日中午去甘泉县杜甫祠堂一晤。

沈之岳知道,这是重庆方面潜入延安联系人要联络的暗号,指示他次日去甘泉县的杜甫祠堂见面接头。

沈之岳猛然见到这一消息,不由得心惊肉跳。在确认四周无人时,他悄悄取出烟盒纸后将其偷偷烧了。

这天晚上,沈之岳辗转反侧,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去还是不去呢?他整整思考了一个晚上。

心思缜密的沈之岳,在仔细琢磨思考后,决定不去赴约,主动放弃了这次接头联系的机会。

事实上,证明沈之岳的判断是准确的,他侥幸地没有暴露自己。

不到一周,潜伏在延安宝塔山下有两年之久、化作一名“僧人”的特务孟知荃被抓获,在随后的审讯中,他交待了自己的详细情况。

然而,由于军统派来的特务孟知荃并不知晓与谁联络,只知道到时会有人将东两取走,其余信息则并不知晓。所以,延安方面侦查的线索也就就此中断了。

这个情况让保卫处长周兴寝食难安。此时的延安三教九流会聚,茫茫人海之中如何寻找一个国民党潜伏的特务。周兴一方面加强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新成立了中央警卫科;一方面由边区保安处全面出动,并发动当地群众展开地毯式搜索。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延安边区保安处始终没有丝毫新的线索。由此,沈之岳也躲过了一劫。

继续在延安报刊收发室“勤勤恳恳”地工作的沈之岳,一边按兵不动,一边静静等待来自重庆方面新的联络指示。

1938年到1939年这两年期间,因为沈之岳的“良好”表现,他不仅受到了时为延安社会调查部领导康生的表扬,而且还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我党一名党员。

然而,聪明之人往往就失败在聪明之上。

1940年春的一天,自以为百密无一疏的沈之岳,却因为一事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警惕。

这一天,一向较少来报刊收发室的毛泽东主席在警卫的陪同下前来翻阅报刊。翻阅了一会,习惯性的去口袋掏烟抽,可是找了几个口袋也没有香烟,于是准备返回杨家岭窑洞去。

这时,身为收发室工作人员的沈之岳走过来,拿出携带的一盒烟给主席递上了一支烟。颇为奇怪的是,该烟而且还是主席平日里喜欢抽的几个香烟牌子之一。

主席接过香烟,不紧不忙地道:“小同志,平常也抽烟么?”

沈之岳回答道:“偶尔也抽烟。”说完还点烟抽了起来。

然而,在主席看来,他抽烟的方式有些勉强别扭,一看就知道平时并不怎么抽烟。

问完此话后,毛泽东主席不动声色在报刊收发室又待了一会儿,便在警卫的陪同下离开返回杨家岭窑洞去了。

这件事引起了主席的注意:一个不抽烟的同志,为什么要在身上备有香烟呢?

主席一向不喜欢有心机的小同志。在主席看来,要么此人有什么个人不鬼目的,要么思想动机不纯。

沈之岳受到怀疑后,由于查不出他的实际不利证据,延安中央决定将其调离,派往白区新四军所在地工作。

不久,沈之岳收到延安方面的通知命令:要求其立即准备出发,随人前往南方新四军总部报到,去部队一线工作。

就这样,沈之岳离开了工作学习近两年多的延安,前往南方新四军总部所在地江西南昌。

二、沈之岳被调离延安去新四军任职后,为何不辞而别?


图:在新四军中的沈之岳(前排右二)

1940年初,我党在江南的新四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队伍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有大量的干部与新鲜血液的注入。

经新四军军部叶挺将军与政委项英的请示,中央决定派一部分延安干部前派新四军工作。

由于沈之岳是有过在上海读书生活的经历,加之能讲浙江地方方言,而且在延安的两年多里他的学习工作表现比较优异,因此组织上认为派他去新四军工作,可以胜任新的工作任务。

关于沈之岳到达新四军工作的具体时间,目前史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39年下半年,另一说为1940年初。

笔者在考证沈之岳在延安的经历后,认为1940年初更合符历史逻辑,否则在时间上与沈之岳的延安时期经历会存在严重的时间重叠与冲突。

沈之岳到达新四军总部后,被分配在了第三支队,协助张云逸将军工作。

关于沈之岳在新四军工作期间,他是否又重新与重庆军统方面取得了联络,对我江南新四军此后发生的“皖南事变”是否传递过重要情报,这些在史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

关于沈之岳的这一段时期的情报工作,在1979年由台湾出版的《戴雨农先生全集》一书中有提到时说:国民党之所以能成功发动皖南事变,这里有沈之岳预先布置在新四军内部的秘密组织所发生的作用。

如果戴笠的这一说法成立并非孤证的话,那么可以说沈之岳是皖南事变的凶手之一。他在这一事变前向重庆军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从而造成了抗日国共合作时期这一重大历史悲剧。

如果此说成立属实,那么沈之岳在离开延安后,他并没有暴露过身份,照旧在新四军部“为党工作”,一旦其途经国民党控制区时就是他和军统特务交换情报的时机。只是,他在共产党方面,身份是抗大二期毕业的优秀生“沈辉”;而在国民党军统组织中却成了特务“李国栋”。对此,除了戴笠、蒋介石等少数人外,没有人知道“沈辉”、“李国栋”、“沈之岳”其实是同一个人。

新四军9000余人,后来突围出去的仅2000余人,其余均牺牲或失踪不明。

在当时,我党认为派去新四军的沈之岳(注:他当时的化名为“沈辉”,为行文的流畅,此文均以沈之岳行文)应该也是牺牲了。

然而,到了1942年初,我党发现沈之岳总没有死,延安时化名“沈辉”的他而是成了军统局第一处一名科长。

原来,沈之岳趁新四军突围之际,悄悄地潜伏逃离了队伍并回到了重庆。

1943年,沈之岳被重庆军统任命为东南特侦站站长,同时兼任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从此,沈之岳从后台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其特务活动也从地下走上了前台。我党至此才得知他已经在为国民党工作,从此视之为叛徒。

那么,沈之岳的军统特务身份,是否可以盖棺定论了呢?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依然不容易。因为对于历史人物,最重要的就是要用证据来说话,除此之外,皆不可取。

在沈之岳去世27年后,他曾经的得力下属曾咏贤作为台湾大陆问题研究权威,他晚年曾在记者访谈录中直接指出:沈之岳就是共产党,而且是在台湾直到死都没有被发现的两大卧底之一。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曾咏贤的说法有没有确切证据?

三、沈之岳去台湾后,蒋氏父子为何对其宠信有加,一路升迁?


图:出任台湾保密局局长时的沈之岳

1949年3月,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南京国民政府已是风雨飘摇,大批的国民党军队借助其海军力量的优势纷纷撤往舟山群岛。

在这一时期,沈之岳担任了国民党保密局(注:国民党军统已于1946年6月改组为了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苏浙情报站”站长一职。

正是在这个岗位上,沈之岳以其对我党情报系统人员潜伏隐藏方式的了解,在有着54万多军民的舟山岛上成功地抓捕了我党中共华东局身负重大使命的女地下党员朱谌之(即朱枫)。

关于朱枫在舟山岛被抓捕的历史,海峡两岸都有详细的史料。记载显示:抓捕到朱枫的负责人正是时任“苏浙情报站”站长的沈之岳,而非《沉默的荣耀》剧中所讲的台湾大特务谷正文。


图:台湾保密局大特务谷正文(1910年~2007年)

沈之岳因“台湾吴石案”中一举抓捕到了中共地下党重要人物朱枫,得到了台湾当局蒋氏父子二人的特别欣赏与器重。

然而,让蒋氏父子对沈之岳倍加欣赏的却是另一件事。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凤凰机场起飞后,逃到了台湾。然而他却有一个心病:担心自己的老家浙江宁波慈溪的祖坟故居所在地遭到共产党人的报复破坏,经常心神不宁。

获知此信息不久后,沈之岳随即派人悄悄潜回大陆浙江慈溪,在蒋氏祖坟等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沈之岳将这些照片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了蒋氏父子。

照片显示蒋氏故乡奉化溪口蒋母墓、丰镐房、报本堂、雪窦寺等蒋介石熟悉的一切故乡景物应有尽有,都如原来一样,并未受到大陆方面的一丝一毫的破坏,相反还受到了相应的保护。

沈之岳的这一贴心礼物,让蒋氏父子二人大受感动,认为沈之岳其人不仅忠于党国,而且其人心细如发有勇有谋,才堪大用。

此后,沈之岳在台湾情报系统的地位一路升迁,成为蒋氏父子在台湾时期的首席重要特工。


图:沈之岳与蒋介石的合影

1950年5月,蒋介石任命沈之岳为“总统府资料组”训练班的副主任,而主任一职正是蒋经国。

沈之岳任大陈岛防卫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4年多时间里,蒋经国多次到大陈岛,与沈之岳朝夕相处,私人感情也日渐深厚。

从此,沈之岳便成了蒋经国在台湾最为倚重与信任的心腹助手。


图:沈之岳与蒋经国的合影

不过,沈之岳在此后与大陆方面的一次较量中几乎被捕抓获,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逃过了一劫。

根据我党隐秘战线杰出领导人之一、1987年后任公安部部长的王芳,在其晚年所著《王芳回忆录》中有部分关于沈之岳的记述。


图:晚年时期的王芳(1920年~2009年)

王芳在回忆录中写道:

1956年4月20日,沈之岳以蒋氏父子的名义秘密前往澳门,部署特务机关,关在当地策划针对大陆的骚扰和情报活动,并企图刺杀当时我党正在柬埔寨访问的刘少奇主席。


情报的信息被我党中央方面及时掌握。就在沈之岳等人离开台湾前一天,他的行动任务、接见人员及相关电报等情报被华南办事处直接送往了北京。


中央曾计划将这位重要特务直接拘捕归案,以此向蒋介石展示一定的姿态。但后来考虑到此行动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最后选择了相对温和的方式,只是将这些活动情报及一批活动人员的信息提供给了澳门当局。

澳门当局迅速采取行动,逮捕了一批特务,这其中包括沈之岳,事后将他们驱逐回了台湾。

不过,此次行动的失败,却并未影响到沈之岳在台湾的地位,蒋氏父子对其信任如初。

1964年6月,沈之岳在蒋经国的极力推荐之下,正式出任台湾“国民党调查局”局长一职。作为台湾“调查局”首任局长,沈之岳在台湾国民党情报系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台湾调查局任上,沈之岳将极大的精力用在了打击“台独”势力上。

他成功策反了台湾“民主独立党”党魁廖文毅,并以此为契机策反了台湾“独立民主党”十几名“中央委员”。

沈之岳的这一系列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多年来受日本等外国势力支持的“台独”组织,客观上起到维护了台湾不被外来势力分裂裹挟的历史作用。

1979年,沈之岳退出台湾情报系统一线,正式退休了。

但是,蒋经国仍然舍不得他离开,特地聘请他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并为其在自己的办公室隔壁专门辟留了一间,让其继续办公,以便自己有事之时随时咨询沈之岳。

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沈之岳才真正结束了其颇为传奇的特工情报生涯,从而远离了政治。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沈之岳在任调查局局长、国民党中央社工委主任期间,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将原来国民党中统骨干人员绝大多数人员或免职或定罪送进了监狱,完成了原军统几任领导想干而不敢干的事。

对于沈之岳的种种操作,蒋氏父子生前都不曾有过不满或微词,而是对其始终信任重用。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沈之岳在台湾情报系统处高位多年,过手的活动经费不计其数,但他自己却一直公私分明,帐目极其清晰,从不贪公家一分钱。在60年代后期,他将台湾情报系统多人查办撤职、送进监狱,可是在整个台湾高层,却对他并无非议且评价甚高。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诡异与人事分裂。

这在其人生中也是一个不小的谜团。

还有一点令两岸历史学者困惑的是,自从沈之岳1964年出任台湾调查局局长以来,台湾对大陆方面的间谍派遣、骚扰渗透、情报活动,几乎没有一件是成功的。

但是,沈之岳在台湾的地位始终稳如泰山,无人能够撼动。

对于这一点,海峡两岸历史学者至今众说纷云,争议极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曾经追随了沈之岳多年、后来成为台湾方面研究大陆问题学者的曾咏贤在沈之岳去世27年后的2021年,在一次记者访谈中会直言:“沈之岳是大陆共产党方面在台湾两位直到去世也没有被发现的卧底之一。”

至于曾咏贤的判断是否正确,这也只能等待时间历史去回答了。

不过,沈之岳一生的传奇远不只有这些,其晚年居然回过一次大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四、沈之岳晚年因何事来到大陆?

1990年7月,时年77岁的沈之岳忽然来到了大陆。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此事直到2011年才由国内学者首次批露。

至此,人们才发现这位当年抓捕我党著名地下党员朱枫烈士的台湾特工竟然堂而皇之来过北京,并且到过浙江杭州。

一位曾经对我党地下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台湾情报高级特工,为什么晚年要来大陆并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住过一段时间呢?

原来,沈之岳晚年退休后罹患上了末期前列腺癌,后又转移扩散至肺部,在台湾经多方治疗后不见好转。

其族人兼友人、曾任过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沈君山说,大陆在中医方面对肺癌治疗效果显著,建议其可去北京治疗。其夫人徐露也极力劝说其往大陆接受中医治疗试一试。

沈之岳听后有所心动,为了减少癌变疾病的折磨,沈之岳决心来大陆一趟治疗肺病。

1990年7月初,经两岸红十字会的多方沟通协调,沈之岳晚年的大陆之行终于得以成行。

由于当时两岸正是交流互动的一个高峰时期,对于身份极为特殊的沈之岳的到来,我党中央及统战部极为重视,曾有意接沈之岳及其夫人徐露一行。但是,沈之岳以“来京治病,不为别的”为由婉谢。

他坚持如此,于是也就放弃了正规的见面。

最后,我党只由曾任过国防部长、开国上将、延安抗大时期曾任过沈之岳教员的张爱萍将军出面接见了沈之岳及其夫人徐露,并合影留念。

图:1990年7月,张爱萍将军(右一)及夫人李又兰会见来北京治病的沈之岳(左一)与夫人徐露一行时的合影。

在北京期间,我党邀请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第37代嫡系后裔、我国肝肺肿瘤著名专家李秀林为其进行了诊疗医治。

不久后,沈之岳返回台湾。3年后,其病情再次恶化,癌细胞全面扩散。

1994年2月14日,沈之岳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于台北,享年81岁。

五、文章结语


关于沈之岳的特工生涯,是极其复杂的,很难在一篇近万字的文章中条分缕析讲清其迷幻般的一生。

沈之岳的一生,堪称传奇。

至于他到底是有益于国家统一的卧底功臣,还是手上浸透过我党地下工作者鲜血的台湾特工之王,这一切,笔者无法回答,只能等待时间历时去回答了。

也许,海峡两岸完全统一之时,才有可能揭开这个国共两党谍战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研究历史的人,最怕的就史料不足而武断有余,轻率地对自己研究尚不充分的人与事下结论。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隐秘战线上许多著名人物,有不少还未真正全部解密。

他们的真正面目,也许要在中华民族全面崛起、中国全面统一后在海峡两岸史料的互印互证之下,才有可能露出庐山真面目。

关于沈之岳的谍报生涯谜团,先不忙于下结论,让我们期待到中国海峡两岸全面统一的那一伟大时刻吧,到那一天也许就会有真正的答案了。——全文终

——作者青峰,2025年11月15日~18日写于鄂西夷陵古城

附文章写后记:

关于台湾著名特工沈之岳的传记文章,要写好十分的不容易。

作者青峰本人不揣浅陋,对沈之岳的特工生涯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研究。

由于关于他的史料十分的零星稀少,散布于许多其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之中,要去伪存真,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不过,我们作为历史爱好者,要研究国共谍战史,沈之岳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笔者调阅了大量与国共隐秘战线相关的书籍史料,希望以此粗略还原一个真实的沈之岳。

不过,文章写完后,我仍然觉得十分困难,难达心愿。

因为不少史料是孤证,找不到互相印证的有力史料。

文章好与不好,权当一次抛砖引玉吧。希望读友群中间有人提出新的观点与质疑,以便我们历史爱好者更加逼近人物事件的真相。

因为,没有真实,历史便会暗淡失色。逼近了真实,历史才会充满真正的魅力。

另附本文写作参阅书目及史料:

1、《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上下,作者马振犊,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2、《沈之岳:国民党最后的特工之王》,作者李燕子;

3、《王芳回忆录》,作者王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包头晚报》2011年6月30日幅刊一文《潜伏阵营最大谜题沈之岳》;

5、《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作者郝在今,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6、《潜伏战:国共各胜半场》,作者王丰、曹佐才;

7、《沈醉回忆作品全集》,作者沈醉,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8、《国民党第二代谍王沈之岳》,作者曹佐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荣耀   特工   沉默   著名   名字   延安   台湾   我党   军统   国民党   特务   情报   大陆   史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