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文旅第一城,为何又是它?

文|云木

超级黄金周,是检验各地文旅竞争力的试金石。

今年十一,国庆中秋叠加,全国国内出游达8.88亿人次,总花费8090亿元,双双超过同样双节叠加的2023年,再创新高。

谁是这场文旅盛宴的最大赢家?

01

文旅第一城,为何又是成都?

随着超级黄金周落幕,各地陆续发布最新旅游数据,成都、重庆、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南京、西安等8城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位居第一梯队。

毫无悬念,继去年“十一”之后,成都再次蝉联全国榜首。

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期间,成都全市接待游客2862.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5.3%;旅游总花费293.5亿元,增长13.4%;人均旅游消费1025.3元,增长7.7%。

无论旅游总人次、旅游总花费还是人均旅游消费,均呈现全面飘红之势,而旅游收入增速大幅跑赢游客增速,打破许多地方“旺丁不旺财”的尴尬。

如果说游客数量代表的是人气,那么旅游收入、人均消费则是消费力的直接体现。

既有人气,又有消费力,足见成都文旅吸引力之强。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市井烟火之气与现代都市之美相得益彰,再加上网红城市的流量效应,成都假日消费一路领跑,并不令人意外。

过去说起成都,许多人第一时间想起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大熊猫,这些知名名片,撑起文旅半壁江山。

但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成都素来以全域旅游著称,每一个区县拿出来,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个超级黄金周,成都文旅最大的“黑马”不是传统旅游大区大县,而是极其低调的崇州市。

据已公布数据显示,成都崇州市累计接待游客220.32万人次,首次超过老牌旅游强县都江堰,领跑于成都三圈市县。

有人气更有关注度。在“十一”前后的11天里,崇州先后7次登上央视各大频道,涵盖包括文博场馆、非遗创新、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在内的方方面面,诠释了全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一时之间,无数人都在问,为何是崇州,崇州文旅凭什么跑出加速度?

02

崇州文旅,何以异军突起?

作为成都众多县(市)区之一,崇州更多以“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著称,工业大县的认知度远高于文旅大县。

事实上,拥有4300余年文明史、2300余年建城史的崇州,古代以“蜀州”相称。

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陆游的“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无不道尽崇州的底蕴之厚。

虽然不乏历史底蕴,但论文旅资源的丰富度、知名度,崇州谈不上特别突出。

没有青城山这样的名山大川,也没有都江堰这样的5A级景区,但崇州却硬生生走出了一条县域旅游的突围之路。

众所周知,今年全国旅游市场呈现出两大新趋势:

一是“奔县游”的火热。“不是北上广去不起,而是县城更有性价比”,以性价比为追求,县城文旅市场再次跑赢大城市。

二是“体验经济”的兴起。人们不再追求“到此一游”的景区打卡,而更关注“烟火气、文化味、科技感”,“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成为潮流。

置身于县域文旅崛起的大势,切中“体验经济”的风口,崇州极致利用老天爷给的“四山一水五分田”,把稻田、树木、溪流等等都营造成氛围感拉满的拍照打卡点。

这个假期的出圈照片,很多都有崇州的印记。

崇州还极度关注当代人的情绪感知所向。

你觉得咖啡要有调调,他们就把村咖开遍全域,其中就有在抖音平台上榜成都市咖啡厅收藏榜第一、点亮榜第一的“不二山宗”咖啡;你觉得火锅要有滋味,他们就把火锅搬进油菜花海,“把春天煮进火锅里”这句响当当的宣传语从崇州诞生、传遍全省。

因此,崇州成为超级黄金周的最大赢家之一,一切都有迹可循。

没有名山大川,崇州靠古镇+林盘+街区的组合方式,迎合了游客“松弛感”的需求和“多样性”的喜爱,打造出覆盖全域的“景点网络”。

没有5A景区,崇州以A级景区+村游目的地+历史文化场景的搭配模式,满足了游客“性价比”的偏好和“全家行”的倾向,探索出流量转化的“产业路径”。

景区过于分散,崇州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指引,将全市打造成一个“大景区”,串起各大打卡地,形成不同景区之间的联动效应,既“分流”集中高峰又“引流”更多游客。

旅游知名度欠缺,崇州主动打造网红IP,在87版《红楼梦》取景地罨画池中开启“我在罨画池扮黛玉”话题,短时间内就有接近5000万的传播量;以中秋为题打造“月是蜀州明”“崇州的月亮是有味道的”等系列话题,再到“一夜鱼龙舞”游街和“月光市集”,频频受到央视关注。

突出特色和差异,崇州以田园+亲子游的组合,推出了近年火爆的凡朴生活圈、庄语农场,成为成都人熟悉的“都市后花园”;以山林+疗愈游的搭配,涌现出素喜青山、路之绿谷等一房难求的网红民宿,成为四川人钟情的“休闲度假地”;以乡愁+周边游的主题,打造了长河落日园、狐河渡边森林营地,成为承接成都市民游客的“诗与远方”。

事实上,大型景区固然能带来旅游的高人气,却未必能转化为全方位的收入。

文旅发展的要义,不在于走马观花的景区游,而是留下来的深度体验。

不必集中于景区,哪怕是亲子郊游、研学团建、山水观光、农事体验、康养度假、户外运动,吃、购、游、娱、乐相结合,文旅收入都可以“重复几次”,“旅游+”的乘数效应由此扩大。

当游客在道明竹艺村草坪音乐会、沙滩浴场、一里竹溪、岩洞咖啡等新场景打卡,在路之青城等特色民宿体验疗愈时光,在月光市集、非遗市集、山湖集、中医养生市集等“赶场”,数据默默累计起来,可观的数字也就不足为奇。

这是文旅融合的积极探索,也是全域旅游的深入实践,更是县域旅游的可行之道。

03

县域文旅的“崇州模式”,有多大复制价值?

过去,文旅往往属于超大城市和文旅强市的“专利”,没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知名景点,县域文旅恐怕难有作为,只有大理、阳朔、婺源、武夷山等地凭借资源禀赋优势脱颖而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旅游与文化、赛事、演艺、科技、商业等深度融合,文旅产业早已不再依赖于景区资源驱动,创新才是根本驱动力。

当旅游方式从传统的景观欣赏转向融入当地的“情感共鸣”,从简单的到达“目的地”变为深度体验,面向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新需求,以及年轻人对体验消费、情绪消费的重视,“奔县游“由此成为趋势。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大城市不再是唯一目标,县城的优势开始凸显;大型景区仍然重要,但更具经济效应的是全域旅游;景区打卡仍受追捧,但体验游正在开辟新的天地……

崇州模式足以表明,只要具有地方特色,只要具有体验价值,只要敢于融合创新,哪怕是山林、乡野、小镇、集市乃至草坪音乐会,都能成为引爆文旅的催化剂。

借助文旅融合创新,崇州早已不是单纯的工业大县,而是集工业、科创和文旅大县于一身,文旅竞争力与日俱增。

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5》,崇州第二次入围县域旅游发展竞争力县市“全国百强榜”。

与大理、阳朔等具有先天优势的县域相比,县域文旅的“崇州模式”无疑是触手可及的样本,更易广泛学习和推广。

全国共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包括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基本面千差万别。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一流的旅游资源,也不是都有晋级网红城市的潜力。

对于这些县域来说,与其寄望于昙花一现的网红经济,与其欲求门票经济为不得,不如打开思路,以文旅创新,抢抓“奔县游”的超级机遇。

以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以体验创新激活新消费,以地方特色创造并留住“流量”,崇州的文旅增长奇迹,有望在更多地方得到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旅游   国庆   崇州   成都   景区   游客   都江堰   市集   崇州市   名山   黄金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