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红面包店惊现“面包刺客”!未售面包成垃圾桶常客

一、直播式丢面包!网红店每晚 “上演” 食品浪费大片

(一)镜头直击:20 元一个的奶酥面包成袋丢

9 月 13 日晚,上海万象城某网红面包店闭店时刻,店员将一筐筐包装精美的面包倒入黑色垃圾袋 ——20 元一个的大奶酥、40 元一袋的树莓吐司,甚至未开封的芝士猪扒堡,统统被粗暴丢弃。网友 @人生要尽兴的宋 Kiki 拍摄的视频中,满满 3 大袋面包堆成小山,“相当于我一周工资,就这么喂了垃圾桶”。

(二)探访实录:高价面包的 “保质期焦虑”

记者走访静安大悦城同品牌门店发现,晚 8 点后店员开始整理剩余面包,此时货架上仍有超 30 个单品。“最佳赏味期就 1 天,公司规定不卖隔夜面包。” 店员坦言,即便知道浪费,也只能执行 “当日销毁” 铁律。而这些被丢弃的面包,生产成本占售价不足 30%,却因 “卖相过时” 沦为垃圾。

二、面包店 “暴殄天物” 背后的三大行业潜规则

究竟为何网红面包店对丢弃面包如此 “执着”?这背后藏着烘焙行业不为人知的三大潜规则,正狠狠刺痛着消费者的心。

(一)货架必须 “满到溢出来”:视觉营销催生巨量损耗

“橱窗空了顾客就觉得卖得不好,宁愿多烤也不能留空。” 某烘焙连锁运营负责人透露,为营造 “热销感”,门店每天按预估销量 120% 备货,即便晚上 7 点后启动 “买二送一”,仍有 40% 面包因 “错过黄金销售期” 被丢弃。更有品牌为打造 “高端人设”,故意不推出小份装,一个家庭装吐司重量超 1 公斤,普通消费者根本吃不完。

(二)高溢价撑腰:扔面包比打折更 “划算”

数据显示,网红面包毛利率普遍超 65%,远超传统烘焙店 40% 的水平。“一个面包成本 5 元,卖 20 元,就算扔掉 10 个,卖出去 20 个还是赚。” 某业内人士算清经济账:若晚上 7 点后打 5 折,可能吸引 “薅羊毛党” 刻意蹲守,拉低品牌调性;而直接丢弃,既能维持 “新鲜不打折” 的高端形象,又能通过高定价覆盖损耗成本。

(三)“完美主义” 强迫症:瑕疵面包零容忍

除了未售面包,生产过程中 “颜值不达标” 的产品更是浪费重灾区 —— 烤焦边角的法棍、形状不规则的可颂、撒料不均匀的丹麦酥,统统被归入 “残次品”,直接扔进报废箱。某店员透露:“上周有个面包只是包装纸歪了,店长说‘影响品牌视觉’,必须销毁。”

三、当 “舌尖上的浪费” 撞上 “法律红线”

(一)网友吵翻:道德批判 vs 理性包容

视频在网上发酵后,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愤怒派言辞激烈,网友 “面包正义使者” 留言:“都 2025 年了,还在公然浪费粮食,这不是打《反食品浪费法》的脸吗?必须重罚!” 还有人提议:“把这些面包捐给流浪汉,或者附近的救助站,总好过喂垃圾桶吧?商家太没社会责任感。”

但理性派也有自己的考量,“法律至上” 网友表示:“捐赠面包风险太大,万一有人吃坏肚子,商家担责不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能理解。” 从事营销行业的 @营销小诸葛分析:“如果每晚打折处理面包,顾客会养成‘等降价’的心态,白天正常售价时就没人买了,这对品牌正常销售体系冲击太大。”

(二)法律亮剑:南京先例警示行业

事实上,早在 2021 年,南京就出现了全国首例因食品浪费被处罚的面包店案例。当时,南京雨花客厅一家面包店每日丢弃超 200 个 “形状不美观”“尺寸不合规” 的面包,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根据《反食品浪费法》第 28 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严重食品浪费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且相关违法行为会被纳入企业信用档案。

食品安全专家李海宁指出:“上海这次涉事门店报损率超 50%,远超行业正常水平,已达到‘严重浪费’标准。监管部门若介入调查,涉事企业或将面临严厉处罚。” 这也给整个烘焙行业敲响警钟: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否则将付出沉重代价。

四、破解 “舌尖浪费”:从企业自救到社会共治

面对面包浪费这一顽疾,各地企业、社会组织与监管部门正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从创新商业模式,到搭建食物捐赠网络,再到升级监管手段,一场 “反浪费革命” 正在悄然兴起。

(一)企业破局:三大创新模式已试水

在降低面包损耗这条路上,不少先锋企业已率先迈出探索步伐,三种创新模式初显成效。

盲盒经济为余量面包找到了新销路。贵阳 “甜时” 面包店推出 “59 元盲盒”,内有 3 款当日未售面包,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门店销量提升 30%,报损率下降 15%。“盲盒既能满足消费者猎奇心理,又能帮我们清理库存,实现双赢。” 店长张悦开心地说。

而跨界合作让报废面包 “变废为宝”。北京 “麦造” 面包店与精酿酒厂联手,将报废面包制成啤酒原料,1 吨面包可酿 200 升精酿,不仅减少废弃物排放,还带来额外收益。“没想到面包还能‘变身’啤酒,口感独特,卖得很好。” 酒厂负责人李辉点赞道。

员工福利模式也在悄然兴起。深圳 “面包新语” 允许员工每晚半价购买剩余面包,既减少浪费,又让员工享受实惠,提升幸福感。“以前看着面包被丢很心疼,现在能带回家,感觉很温暖。” 店员小王笑着说。

(二)社会共治:建立 “食物银行” 网络

企业自救之外,社会力量也在汇聚,“食物银行” 网络成为破解面包浪费的重要拼图。上海已试点 “余量食品捐赠平台”,商家可通过 “爱粮 e 家” 小程序对接社区食堂、公益组织,经质检后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群,全程追溯规避法律风险。“去年全市烘焙企业通过该平台捐赠面包超 30 吨,相当于 15 万人 1 天的口粮。”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普陀区长寿社区,“食物银行普雄分行” 已运营多年,周边超市、面包店定期捐赠余量面包,社区困难家庭凭券免费领取。“多亏了食物银行,让我们能吃到新鲜面包,节约不少开支。” 居民李奶奶感激地说。

(三)监管升级:从 “约谈” 到 “智能监控”

监管层面,市场监管部门正打出 “组合拳”,探索建立 “烘焙行业浪费指数”,对报损率超 30% 的企业启动预警机制,强制安装智能监控系统记录报废过程。“未来会将食品浪费纳入星级商户评选,倒逼企业从‘被动丢’转向‘主动省’。” 上海市监局食品流通处主任王磊透露。

此前,南京某面包店因浪费严重被约谈后,引入智能库存管理系统,报损率从 40% 降至 10% 以内。“一开始觉得麻烦,但现在成本降了,口碑也好了,才明白监管是在帮我们。” 店长赵强感慨道。

结语:当 “精致消费” 撞上 “粮食敬畏”,谁该为浪费买单?

网红面包店的 “丢包” 行为,撕开了高端烘焙行业 “美丽的泡沫”—— 一边是消费者为 “颜值”“新鲜” 支付溢价,一边是企业为 “调性”“数据” 肆意浪费。当 20 元的面包躺在垃圾桶里,浪费的不仅是粮食,更是社会对 “舌尖上的文明” 的期待。或许正如网友 @面包侦探所说:“真正的高端,不是把面包扔进垃圾桶的任性,而是让每个面包都找到归宿的担当。”(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面包   面包店   常客   刺客   垃圾桶   食品   企业   行业   店员   南京   余量   食物   法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