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美食: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同古城墙上,街边的饭店早已飘出诱人的香味。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围坐在桌前,刀削面、烧麦、粉羊杂……各种特色美食编织着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看大同。”刀削面堪称大同美食的一张名片。早8点,味膳面食店内坐满了食客。西安游客冯女士是一位重度美食爱好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美食是首要因素。她对刀削面赞不绝口:“我的室友是大同人,总和我们说刀削面有多好吃,馋了很久,今天来吃果然特别香!接下来还要把大同其他美食都尝一遍。”

打开社交媒体,外地人常用“碳水人的快乐天堂”形容大同。大同的碳水世界,藏着塞北人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文史专家宋志强说,高纬度的地理环境曾经造成这里农作物品种匮乏,莜麦、黍米成了主食,而大同人用“粗粮细作”把单调的食材变成了盛宴。田园北魏家宴的师傅将莜面搓成窝窝、捏成鱼鱼,蒸腾的热气里飘着“三生三熟”的智慧,这套传承数年的技法已成为非遗。

面食还连接着节日和朴素的情感。平城区居民张淑琴老人,每年过生日都要做油炸糕,她说:“蛋糕是孩子们吃的,我们老一辈认这个。”她把黄米面团揉圆,包上木耳鸡蛋馅,捏成月牙状,油锅滋滋作响时,金黄的油糕鼓起小泡。“糕”与“高”同音,寄托着人们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也是大同饮食文化的具象。在北京工作的夏女士每次带孩子回家探亲时,必会让父母准备油糕。“从小家里就喜欢做糕吃,现在女儿也喜欢吃。我们的美食一定要传承下去。”

市井里的滋味,透着大同人的实在,“好吃不贵”是饭店的生存智慧,也是大同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凯鸽酒楼的后厨,师傅们忙着备菜,食材绝不会留到第二天,现榨饮料用的是纯天然冻果。“实惠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老百姓点半份菜,相同的价钱可以多吃几道菜。”负责人指着菜单说。这里食物坚持现场制作,不用中央厨房的速食套路。这种实在,让饭店每天座无虚席,一到饭点,大厅就会排起长队。

大同美食的生命力,更在于拥抱潮流的智慧,新一代餐饮人大胆创新,让传统滋味获得年轻人青睐。在由老煤气厂改造的熊猫庄园,驻唱歌手欢快的旋律混着浑源凉粉的香味,主理人史春燕将传统美食与新潮菜品相结合,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古城里的蔡拾贰融合餐厅,黑砖红墙的四合院里,粤菜与晋菜融合出别样的风味。一位广东游客说:“连吃三天碳水后来这儿,发现大同美食非常包容。”传统味道没有在现代浪潮中消退,反而在与潮流的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都大同,正凭借“国际美食之都”的招牌,向世界发出邀请。它的美食地图,生动展现了城市的精神:坚韧、包容、生生不息。


记者:吴华 见习记者 杨星仪

责编:周建新 校对:菅雨婷

审核:邓 琳 监制:杨 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美食   舌尖   密码   文化   面食   刀削面   智慧   同人   山西   饭店   游客   传统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