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v的牌局:谁在定义中国手机的未来?

在刚刚结束的vivo X300系列发布会上,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影像技术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移动摄影的认知。这种从追赶到引领的技术跨越,并非孤例,其背后是中国制造力量崛起的宏大叙事。回望历史,这样的故事总在惊人地相似。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大英帝国正在目睹海峡对岸的一场“技术爆炸”:几乎就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德国工业完成了从“山寨”到“被山寨”的转化,Made in Germany从“水货”的代称变成了品质的保证,而“德国制造”这个称谓最开始其实是英国人冠以的蔑称。

“中国制造”也有一个后来居上的故事,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大象转身。

其中,智能手机从山寨到品牌、从跟随到领跑的逆袭之路,堪称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案例之一。从依赖联发科Turn key(递钥匙)方案,到外购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再到自研共创国产化替代,中国品牌近三十年的产业更迭,在每一次市场份额的名单变化里都有迹可循。

在Counterpoint的最新数据里,2024年7月至2025年8月中国市场销量已经被6家厂商占据约95%份额,其中国产品牌vivo和华为以17.6%的份额并列第一,小米份额有显著增长。苹果虽在个别月份登顶,但其份额较一年前有所下滑。

数据虽说是调研机构的惯例,但依旧能从中看到一些趋势,比如整个智能手机产业进一步从分散走向集中,再比如中国品牌通过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开始站稳舞台中央。

而几乎同期在Counterpoint的另一份数据里,vivo(含 iQOO)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以 18.4% 的市场份额登顶2025年第三季度;以17.2%的份额拿下2025年前三季度第一。

再加上此前vivo已经连续4年蝉联第一,让外界再一次认真的审视这家成立30年的公司,vivo何以不断突破自己,穿透产业更迭周期?

份额变化背后的向上路径

中国手机市场第一次发生大规模的品牌更迭在2012年。

当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再创新高,全年累计销量达1.69亿部,同比销量增长130.7%。

在品牌份额上,诺基亚在Android和iOS的冲击下,终于支撑不住。市场份额从上一年的29.9%下降到3.7%,沦为第七,丢掉了蝉联了十几年的冠军宝座。

三星、苹果以150%的同比增长稳站前三,国产品牌中联想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中兴、华为则刚刚崭露头角。

2012年的份额变化,是以诺基亚为首的旧王朝体系坍塌的缩影,功能机在智能机摧枯拉朽的攻势中轰然倒台。而国产品牌在智能机的草莽时代,带着一份时势造英雄的闯劲,掀开了征战全球市场的第一章。

等到2015年,国产品牌整体份额已经高达82.5%,三星、HTC等外资品牌中只有苹果还在前五。那一年小米以约15%的份额位居第一,华为以约14.2%紧随其后,苹果、OPPO和vivo分列第三至第五位。这一年国产品牌用外资品牌难以招架的攻势,彻底登上历史舞台, 国产品牌主导国内市场已是定局。

2021年中国手机市场随着中小品牌的进一步出清,市场份额也越发集中,vivo以22%的份额位居第一,OPPO以21%紧随其后,苹果、小米、荣耀和华为各占16%、15%、10%和10%。

从这一年开始,市场开始向集中化演变,马太效应显现,在未来几年市场前五的座次虽有变化,但品牌基本未变。等到今年vivo连续四年三个季度拿下第一,背后又隐约传出一个由“华小v”组成的新市场格局。

通往罗马的路并非一条,每一个品牌的向上路径也不尽相同。在外界眼中,华为讲述了一个向上突破的技术故事,小米是由向外整合的模式驱动,vivo连续多年引领市场的背后,则是坚持向下深耕的用户导向。

这种导向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专注“为用户做好产品”,以极致体验满足用户极致需求。

vivo有30年的消费电子行业经验,但活的越久意味着诱惑越多。“本分”文化在vivo内部有很多具象表现,比如鲜有人知道的“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vivo没有销售部也不盲目追逐性价比,甚至不长期持有有息贷款。

“本分”传递到产品端,则是非常精简的产品线,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不造车,这些都源于另一条规则:消费者真的需要vivo来做这件事情吗?

做好产品的前提是“为用户”,这也是vivo践行用户导向的另一个层面:

从消费者的具体痛点和场景出发,将用户需求贯穿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实践中。

基于这种思维,vivo为外卖小哥定制职业模式、为科考人员开发无网通信、为年轻人打造演唱会神器……vivo的技术创新,在每一个用户实际使用的场景里。

vivo的用户导向也是产业界“翻烂”的一本教材,甚至在华为和小米的发展轨迹里,也能找到类似但不全相同的答案。

例如“华小V”都将影像定为一套独立于SoC和操作系统以外的差异化竞争点,但vivo仍从中找到了差异化后的差异化。

一方面是vivo的影像战略布局极为清晰,它并非单点技术的堆砌,而是围绕用户的真实体验进行系统性构建。比如洞察用户生活中的“事件化场景”,典型即vivo X100系列上的“拍太阳”功能,vivo X200系列的“演唱会神器”,以及vivo X300系列的“旅拍神器”。

另一方面,vivo也在影像层面打造技术复利,除了前不久亮相的MR和家庭机器人外,还有以影像技术+融媒体技术为核心,助力文博单位数字化保护、研究与传承的数字国宝计划;通过长焦微距功能,协助眼底诊断,完成拍摄、上传、分析的专业便携裂隙灯。

技术、合作与突围

2010年1月,当时已经是癌症晚期的乔布斯拖着单薄的身体向世人第一次展示iPad,当人们惊讶于苹果又要定义一个新品类时,却忽略了藏身于iPad里面苹果自研的A4芯片。

这枚由三星代工45nm制程的芯片,内置Cortex-A8 ARM内核,1GHz运行频率,性能突出。倒不是人们刻意忽略,而是苹果三缄其口。纵观苹果的造芯史,在2010年如果高调宣布回归,业界将其绞杀的心估计仍旧高燃。

之后的故事便耳熟能详,2010年的A4虽然贬褒不一,但之后两年的A5和A6,已经在性能上对齐同期安卓机皇的四核芯片。等到A7,苹果A系列芯片基本确定了对安卓阵营同级芯片的绝对碾压。

SoC和操作系统被视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两座大山,也是国产品牌穷尽一切办法想要翻越的存在。但在苹果的故事里,由A系列锤炼出来的芯片设计能力,“溢出”到其他的硬件创新,也是我们学习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华为是贯彻最彻底的一个,华为用长期的研发开支换来了性能不逊于高通骁龙的麒麟系列SoC。但华为的造芯之路,并不适用于其他手机品牌。

不过,华为在自身向上的进程里,也直接或间接对国产替代形成了强烈推动。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宜安科技独家供应华为三折叠Pura X的铰链,其毛利甚至超过了过去整台低端机的利润。

掌握高端技术的逻辑始终成立,事实上vivo也有着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计划,其中有的已经商用许久,有的尚在筹备阶段。

2021年X70系列发布,首次搭载了vivo自主研发的专业影像芯片“V1”。其是一款影像芯片,可与SoC中集成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Image Signal Process)协同使用,实现1+1>2的效果。

专业影像芯片的商用,使vivo在后续“事件化场景”的技术创新中,辅以“拍太阳”、“演唱会神器”等功能,让X系列“影像旗舰”的定位,在市场上鲜有争议。

如今vivo的蓝晶芯片栈已经打通了SoC定义、系统层调优、自研影像芯片三大能力,在刚刚发布的vivo X300系列上,就是自研蓝图影像芯片V3+植入天玑9500 SoC的双芯合体。

除了芯片,在刚刚结束的VDC2025上,vivo还展示了其已经公布但尚未商用的蓝河操作系统,基于RUST语言全自研,其特性是轻量+安全,支持最小128kb内存就能跑在IoT设备上。

以技术为基底的单点突围,是国产品牌摆脱对集成方案提供商依赖的一种体现,但vivo对自身核心能力的构建,一方面是自研,另一方面也有共研。

这种务实的“自研+共研”理念,在最新的X300系列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比如vivo定义了天玑9500影像超能效NPU,为vivo的影像算法开辟了专属硬件通道,赋予X300系列毫秒级的精准追焦与响应能力。也就有了X300系列在视频赛道上的全面引领,首次实现 4K 60FPS 电影人像视频,实现了安卓甚至苹果都未曾做到的、电影级虚化和4K画质下的高帧率视频录制。

而历年来X系列首发天玑旗舰芯片,则源于vivo深入上游与MediaTek和Arm深度共研芯片设计。

此前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就透露,源于vivo与Arm联合实验室在微架构层面的深度协同,双方历时18个月研发,率先将SME2(Scalable Matrix Extension 2)创新特性落地终端设备,为手机CPU引入“矩阵加速器”架构。该技术通过硬件级并行计算优化,使视觉、语音等AI任务的处理效率提升20%,。

这种协同已历经四年五代和联发科技实打实深度共研芯片设计,因此实现X300 Pro在室温环境下安兔兔跑分突破410万大关,并非是一时之功。

vivo基于用户导向的自研+共研模式,在影像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业领导力和用户口碑。

X300 Pro上首发vivo与三星联合定制的行业独家蓝图HPB传感器,带来行业领先的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同时首发蓝图与索尼联合定义的LYT-828云台级主摄。

而在X300标准版上,则把蓝图HPB传感器打磨成蔡司2亿超级主摄,是目前行业最领先2亿影像主摄。

此外,vivo X300系列为用户提供了更接近专业相机的高质量拍摄体验,配备了第四颗蔡司镜头——vivo蔡司2.35×长焦增距镜,以及摄影师套装。

包括芯片在内的每一项成果,伴随着vivo的持续投入产生累积和放大效应,再通过技术的互相耦合、协同和复用,形成技术竞争壁垒,并赋能其他品类的开发。

相对来说,vivo是相对低调安静的。它没有华为那样宏大的技术叙事,也不像小米一样讲述着广阔的生态故事。它选择了一条更安静的道路:将所有力量都倾注于水面之下——对用户的深度洞察与技术的长期深耕。这种静水流深的处事哲学,这也令vivo更像是一个长河型的企业。

尾声

过去十年,中国手机产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突围而出,依靠顽强的意志与持续的创新,从追随者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展望未来,它们之中必将诞生能够改变行业规则、甚至引领格局重塑的领导者。

消费电子领域有一条铁律是,面向用户的产品永远是带动产业创新的关键角色。过去几年的全面屏、后置三摄/四摄和自研影像芯片,背后其实也是国产供应链的一次次升维,只是前端用户更多看到的是成品而已。

制造业的一大特征是集群性非常明显,在SHEIN发迹的广州有配套齐全的服装产业链工厂,在vivo坚守30年的东莞/深圳,同样有这样一群供应链伙伴,不同的地方在于,服装可能不太需求技术迭代带来的跃迁,而消费电子永远需要有人给供应链指路,并推动产业升级。

对于国内产业链来说,从低端到高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协同中,反复改进工艺、优化成本、提升良率,这个爬坡的过程,需要供应商与品牌长期的协作与磨合。

未来还有更凶猛的敌人、更难啃的市场,在所有中国品牌都向往的全球化叙事里,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迭代和场景验证,还有立足本土辐射全球的链条运转。面对这场终极考验,不同的企业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选择向上攀登,有的选择向外扩张。

而vivo的答案,则充满了一种东方哲学的智慧:流水不争先,滔滔不绝。它不追求短期的高举高打,也不是产业链中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相反,它选择与产业链伙伴长期协同,将单向的要求,升华为共同绘制的蓝图。这种看似“不争”的模式,恰恰是“静水流深”的体现——真正的力量,蕴藏于水面之下的深厚积累和持续流动之中。

这或许正是中国品牌在全球化叙事中,最需要的一种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背后是一种与国家“五年规划”颇为相似的底层哲学:不为一时一地之得失所动,以清晰的长期目标为指引,一步一个脚印,耐心布局,久久为功。当外界惊叹于vivo能够持续领跑市场时,其成功的秘诀早已写在过程之中:不争朝夕之先,而争长远未来。正是这份耐心与专注,让一条看似最安静的河流,最终汇聚了最磅礴的力量,成就了市场的“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数码   牌局   中国   定义   未来   手机   三星   华为   芯片   影像   系列   技术   用户   品牌   苹果   份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