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门” 字为啥有的没钩?藏着防火讲究与乾隆趣事

上次带爸妈逛故宫,走到午门的时候,我爸突然指着匾额问:“你看这‘门’字,怎么没钩啊?”我凑过去一看,还真是!

竖画直直下来,跟咱们平时写的“门”字不一样。后来才发现,故宫里好多宫门匾额都这样,这可不是写错了,背后藏着古人的小心思!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故宫“门”字的秘密——为啥有的门带钩、有的不带?这背后既有防火的老讲究,还牵扯着几百年的历史,知识点还真不少!

1.中轴线宫门的“门”字都没钩?原来怕“勾”来火灾

逛故宫的时候,你要是留意过中轴线上的宫门,比如午门、太和门、乾清门,会发现它们匾额上的“门”字,最后那一竖都直溜溜的,没有勾。

一开始我以为是书法家的写法问题,查了才知道,这是古人特意避开的,为的是“防火”!

这说法能追溯到南宋。据说当时都城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有个“玉牒殿”,专门存皇家族谱,结果某天着火了,火还烧到了殿门。

有大臣就跟皇帝说:“您看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这钩就像钩子一样,把火给‘勾’过来了!”皇帝一听,赶紧让人把所有带钩的“门”字匾额摘下来烧掉,没想到火还真很快灭了。

从那以后,“门字带钩招火”的说法就传下来了。到了明朝建故宫的时候,不管是南京皇宫还是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重要宫门,匾额上的“门”字都特意去掉了钩。

比如明人詹希原写的南京宫门匾额、朱孔易写的北京大明门匾额,全是“有竖无钩”,就是为了避讳,怕勾来火灾,保皇宫平安。你看,古人对“防火”的讲究,都藏在一个字的笔画里了!

2.太和门的“门”字没钩,连名字都改了三次

就拿太和门来说,它的“门”字没钩,而且这扇门的名字还改了三回,每回改名字,匾额上的“门”字都没加钩。

太和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最早叫“奉天门”,后来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改成了“皇极门”,一直到清朝顺治二年,才定名叫“太和门”。不管名字怎么变,匾额上的“门”字始终是直竖没钩。

为啥这么执着?因为太和门在故宫中轴线上,是前朝的重要门户,皇帝举行大典前还会在这儿休息,这么关键的地方,肯定要严格遵守“防火避讳”的规矩,一点不敢马虎。

上次我站在太和门广场,特意抬头看了看匾额,蓝底金字的“太和门”三个字特别显眼,“门”字的竖画又直又长,确实没有钩。想想从明朝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这字的写法都没变,可见古人对这个讲究有多重视。

3.宁寿宫的“门”字带钩!乾隆偏不信“钩来火”的说法

不过故宫里也有“例外”——东部的宁寿宫建筑群,比如锡庆门、衍祺门、养性门,它们匾额上的“门”字,都带着明显的钩。这又是为啥?

原来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专门为自己退位后建的“养老区”,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很多宫门匾额都是乾隆亲自写的。看来乾隆帝根本不信“门字带钩招火”那一套,觉得没必要避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更有意思的是,查清代故宫的火灾档案,宁寿宫建筑群居然从来没遭过严重火灾!你说巧不巧?本来是为了避讳才去掉的钩,结果带钩的门反而没着火,这也算是打破了之前的“说法”。

上次我逛宁寿宫的时候,特意找了锡庆门的匾额看,“门”字的钩清清楚楚,跟中轴线宫门的写法形成鲜明对比,不得不说,乾隆还真有点“不信邪”的脾气。

现在再逛故宫,我总会特意看看宫门的匾额。那些没钩的“门”字,藏着古人对平安的祈愿;带钩的“门”字,又透着乾隆的随性。

一个小小的笔画差异,居然牵扯出防火避讳的历史、皇帝的喜好,还有几百年的规矩变迁。下次你去故宫,也别光顾着看宫殿和文物了,抬头看看匾额上的“门”字——说不定你也能发现这些藏在笔画里的小秘密!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乾隆   故宫   趣事   讲究   匾额   太和   宫门   避讳   明朝   火灾   笔画   写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