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5月11日晚,瑞士日内瓦湖畔的联合国万国宫见证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话。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此落下帷幕,双方在会后的对外通报上均用“实质性进展”这五个字概括谈判成果,全球市场应声回暖,国际舆论场的紧张氛围为之一松。
这场被外界视为“悬崖边对话”的谈判始于5月10日,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率领的代表团展开两天密集磋商。路透社现场报道称,会谈期间,中美代表团成员多次在花园散步交流,这种“非正式沟通”被解读为双方试图打破僵局的积极信号。
2025年的中美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自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关税战以来,双方关税税率一路飙升至145%和125%,全球供应链因此陷入混乱。美国西海岸港口数据显示,4月底来自中国的货运量同比下降67%,洛杉矶港甚至出现自疫情以来首次“零货船到港”的罕见景象。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出口额在一季度环比下滑17.6%,但通过开拓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整体外贸仍保持8.1%的同比增长。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韧性,让美方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
会谈前的博弈同样暗流涌动。美国国内,彼得・纳瓦罗等对华鹰派被排除在谈判团队之外,释放出缓和信号;欧洲则在会谈前夕强硬表态,威胁对美加征报复性关税,形成战略牵制。中国则在会谈前一天与欧盟达成全面取消交往限制的协议,进一步巩固了战略主动权。这种“以战促和”的策略,让美方意识到继续对抗将付出更大代价。
美国财长
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的会谈氛围,最终达成“实质性进展”。双方一致同意建立由高层牵头的经贸磋商机制,通过季度工作组会议与年度部长级对话实现“双轨并行”。这一机制将致力于解决关税调整、市场准入、供应链韧性等一系列关键议题,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价为“为全球贸易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制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导向”谈判,而是更注重系统性、长期性的合作框架构建。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自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以来,中美关系最重要的一次缓和。
然而,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特朗普政府虽在会谈中释放善意,但总统本人在社交媒体上仍强调“美国优先”,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风格,让国际社会对协议落实充满疑虑。
此次会谈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为中美关系树立了新的对话范式。双方在谈判中展现的“竞合思维”,即“竞争不忘合作,对抗不失底线”,为处理大国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指出,中方始终秉持“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的务实态度,这与美方此前单边主义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对全球而言,中美关系的稳定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IMF预测,若中美关税战持续,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降0.8个百分点;而此次会谈成果若能落实,将为全球注入超1.2万亿美元增长动能。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迫使双方必须在博弈中寻求平衡。这场谈判或许不是终点,但它至少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永远比对抗更有力量。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