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9枚金牌的全国举重冠军,退役后在澡堂给人搓背,每服务一个客人赚1.45元,这不是编剧的想象,这是邹春兰的真实人生。
1987年6月,16岁的邹春兰走进吉林省第一体工队,她不知道,这扇门的背后藏着什么。
邹春兰来自梅河口市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送她进体校,想给孩子找个出路,那个年代,体育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少数机会之一。
体育老师第一次见她时,让她试举90斤杠铃,邹春兰一把举起,老师眼睛亮了:"这是块好料子。"
14岁开始接触举重,邹春兰表现出惊人天赋,力气大,肯吃苦,从不喊累,教练们看中了她的潜力。
进队第一年,邹春兰就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拿到挺举第一、抓举第二。金牌的分量,压在一个17岁女孩的肩膀上。
教练开始给她"特殊营养"。
一粒小药丸,名叫"大力补",教练说这是营养药,补身体的,邹春兰每天一粒,从不间断,队友们也在吃。
身体开始变化,汗毛变长了,声音变粗了,邹春兰问教练,为什么会长胡子?
教练这才说出真话:"吃的是大力补,属于男性激素,没关系的。"
没关系?
1988年秋天,全国举重冠军赛,邹春兰夺得44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枚金牌,挺举和总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台下掌声雷动,台上的邹春兰,喉结已经明显凸起。
6年时间,邹春兰每天服用"大力补",只有比赛前半个月停止,改打"掩盖剂",这套流程,队里所有人都知道。
金牌一枚接一枚,代价也在累积。
1990年,邹春兰再次打破48公斤级全国纪录,她的月经已经完全停止。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邹春兰因伤病影响,生涯中第一次没有获得奖牌。
同年,23岁的邹春兰宣布退役,体检报告上写着:子宫萎缩至正常女性的三分之一,卵巢功能完全衰竭。
医生的话很直接:"你这辈子不可能有孩子了。"
退役后的邹春兰被安排在体工队食堂打杂,每月工资364元。
这份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洗菜、刷碗、打扫卫生,曾经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的手,现在每天泡在洗碗水里。
连续7年,她在食堂洗盘子、打饭,曾经举起世界纪录的双手,现在端着饭盆。
队友们都知道她的身份,偶尔有人会说:"哎,这不是咱们的冠军吗?"语气里带着同情,更多的是无奈。
邹春兰从不抱怨,她知道抱怨没用。
2000年9月23日,29岁的邹春兰拿着7.5万元一次性伤病补偿,离开了体工队。
这笔钱,是她13年运动生涯的全部"退休金"。离开体工队的那天下午,邹春兰一个人收拾东西,13年的物品装进一个行李箱。
她最后看了一眼训练馆,那里有她的青春,也有她失去的一切。
离开体工队后,邹春兰开始自谋生路,养鸡场、烧烤摊、工地搬砖,什么活都干过,7.5万元很快花光了,大部分用来看病。
长期服用激素的后果在显现,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拔胡子,体毛比普通男性还浓密。走在街上,经常被人当成男人。
2001年,邹春兰到上海看病,检查结果显示:体内雄性激素比普通男性还高。
"我还能算是个女人吗?"邹春兰问医生,医生没有回答。
2002年,邹春兰结婚了,丈夫周绍成比她大6岁,在澡堂烧锅炉,两人是通过邹春兰妹妹介绍认识的。
周绍成原本是佛教居士,在寺院修行,为了邹春兰,他选择还俗。
"你不嫌弃我这个样子?"邹春兰问。
"我看重的是你的人。"周绍成说。
婚后第三年,邹春兰的生活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周绍成建议她到澡堂当搓澡工。
2005年,邹春兰开始了她人生中最屈辱的工作。
长春市某澡堂,邹春兰每天跪在地上给人搓背,每服务一个客人,提成1.45元。
澡堂里雾气蒸腾,温度常年保持在30多度,邹春兰穿着单薄的工作服,汗水不停地往下淌。
指甲缝里永远是洗不掉的污垢,手指因为长时间泡在热水里,皮肤发白起皱,腰疼得厉害,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贴膏药。
最多的一天,她搓了50多个客人,赚了75元,累得差点虚脱。
有客人嘲讽:"这姑娘力气怎么这么小?"
邹春兰强忍着腰伤的疼痛,继续工作,她需要这份收入。
2006年一个普通的下午,澡堂里来了一位女客人。
她盯着邹春兰看了很久,突然说:"我总觉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邹春兰笑了笑,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女客人想起来了:"如果我没记错,你是那个全国举重冠军,应该姓邹吧?"
邹春兰表情尴尬地点了点头。
女客人感慨地说:"没想到全国冠军给我搓澡,你们搞体育的真不容易。"
这个偶然的相认,改变了邹春兰的命运。
很快,"举重冠军当搓澡工"的消息传到了媒体,记者们纷纷前来采访。
报道刊出后,全国各大网站转载。"邹春兰现象"成为热词。
舆论哗然,一个为国争光的冠军,退役后竟然靠搓澡为生?这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
全国妇联和吉林省体育局迅速行动,他们决定帮助邹春兰重新创业。
经过考虑,邹春兰选择了干洗行业,全国妇联半边天洗衣工程办公室提供了全套洗衣设备,价值20万元。
2006年9月4日,"伊好洗衣店"开业,店名下面写着"长春市邹春兰店"。
开业那天,很多人专门赶来,不是因为洗衣服,而是想看看这个传奇的冠军。
洗衣店的生意并不好做,开业不久,附近就开了四五家洗衣店,竞争激烈,邹春兰把价格定得很低,服务态度特别真诚。
半年后,生意才慢慢好起来。
邹春兰雇了3个员工,都是下岗女工,一个负责前台,一个负责水洗,一个负责熨烫。
每月毛收入1.4万元左右,保底成本1.2万元,纯收入2000到3000元。
对于曾经月收入不足500元的邹春兰来说,这已经是巨大的改善。
2007年11月,重庆一家整形医院主动联系邹春兰,愿意免费为她做脱毛和整容手术。
11项手术后,邹春兰的外貌有了明显改善,她和丈夫补拍了婚纱照,补办了婚宴,镜头前的邹春兰,终于重新找回了女性的样子。
关于孩子的问题,邹春兰已经想开了。
"医生已经给我判了'死刑',我不再幻想有孩子了,如果有可能,我会考虑领养一个。"
她说这话时很平静,像是在说别人的事。
2008年,邹春兰被全国妇联评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2009年,她被评为吉林省女性创业典范。
荣誉重新回到了她身边。
洗衣店里,邹春兰把9枚金牌摆在前台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人问起,她都会详细介绍每一枚金牌的来历。
有时候,她会拿出一张B超图片,对比着金牌说:"这是我付出的代价。"
那张B超图显示的是她萎缩的子宫,医学术语冰冷而残酷,记录着一个女人失去的一切,她希望年轻运动员能看到这些,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代价。
店里的员工都知道老板的故事,她们看着邹春兰每天认真工作,从不迟到早退,对每一件衣服都仔细检查。
"邹姐从来不摆架子,"负责熨烫的魏艳萍说,"要不是看到那些金牌,真想不到她是冠军。"
如今的邹春兰,生活平静而充实,洗衣店的生意稳定,夫妻感情和睦。
她每天早上7点开门,晚上9点关门,下班后和丈夫一起吃饭,看电视,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感觉有奔头了。"邹春兰说。
她的故事,远没有结束,那9枚金牌依然在那里,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荣誉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邹春兰的人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体育体制的光明与阴影,照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复杂关系。
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什么叫做代价,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诠释了什么叫做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的选择。
邹春兰选择了接受,选择了重新开始,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