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读懂二战历史:“全景二战”系列丛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场空前浩劫。从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到1945年德国和日本投降,14年的时间里,8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上亿人穿上军装下场厮杀,鲜血流遍全球。

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人类14年的浩劫终于结束,邪恶的德、意、日三大帝国战败。

战争结束四年后,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法律系学生乔治·阿曼科·奥卡福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旧秩序正在崩塌,一种新秩序正在它原来的地方崛起。在全世界,一伙人骑在其他人头上作威作福的旧社会的基础正在被砸碎。地球上被欺压的人民正在扭转他们悲惨和潦倒的命运,他们正在反击……”

中国是最早被卷入战争的国家。早在欧洲全面战争爆发的8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前,中国人民就已经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贯穿了十四年二战始终,中国人民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高达约3500万人。因此,牢记战争的创伤和教训,是每一代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使命。

80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二战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塑造当下世界的“隐形地基”。理解这些延续与变迁,才能更清醒地应对今日的全球挑战。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信出版旗下历史图书品牌“新思历史丛书”从已出版的100多种历史图书中,精选出8种二战史佳作,一次性收录合集出版“全景二战”系列套装(全9册):

·《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全2册),理查德·奥弗里 著

·《决战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克雷格·L. 西蒙兹 著

·“二战史诗三部曲”:《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科尼利厄斯·瑞恩 著

·“太平洋三部曲”:《燃烧的大洋:1941-1942,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征服的怒潮:1942-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伊恩·托尔 著

“全景二战”系列套装9册

下单加赠双重好礼

“全球视野下的抗战与二战”主题年表

+二战勋章主题笔记本

点击图片跳转购书页面

从系统梳理战争因果和经过的14年二战通史,到聚焦于关键战役的微观战争史;

从国家机器间纵横捭阖的战略博弈,到战火中难以为继的个体生命实践;

从充满迂回拉锯的陆地战争,到舰炮轰鸣交锋的海权争夺;

从前线的枪林弹雨到大后方的经济、动员,以及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全景二战”系列从多角度为读者展现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并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启发我们对当下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思考。

同时,中信出版集团邀请到多位专家学者,策划了四场重磅对谈,尝试以真正的全球视野,多角度解读这场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战争。(详细活动信息及报名见文末)

《二战新史》:

全景展示14年战争的二战通史

一部二战通史对于我们理解二战是不可少的。这套丛书中的英国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的百万字巨著《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正是一部厚重、观点独特且包含了最新研究成果的二战通史。

《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以全新的时空框架,考察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二战史。

在二战通史的写作中,以往的西方学者基本以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并将欧洲和太平洋视为主战场。“六年二战史”、“欧洲加太平洋”成了西方二战史学界的主流写法,而中国战场在这样的二战通史写作中根本没有地位。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战场的作用。他们突破原有的时空框架重新书写二战通史,比如安德鲁·N.布坎南的作品《全球视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53》。而理查德·奥弗里则是这批学者中的翘楚

奥弗里教授是国际公认的二战史研究大家,今年已经78岁的他,研究二战已经超过50年,已经写了20多部与二战有关的书。

他拥有诸多头衔: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得主、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等等。国内二战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可能对他并不陌生,他的很多作品早年已经被引进国内,如《轰炸战》《第三帝国图文史》《牛津二战史》等。21世纪后,他还接替巴勒克拉夫成为新版《泰晤士世界历史》(即《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的主编。

奥弗里教授的这部作品至少做到了3点创新。

其一,就是拉长和扩大了二战的时空维度。他将“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将第二次意埃战争、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都纳入二战的范围。

他对中国战场的事件,如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以及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战争等,都有较多着墨。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第四盟国:西方二战史叙事中的中国》这样评价中国战场的作用:“中国的抵抗不仅证明了日本并非不可战胜,还牵制了其大量陆空部队。这些兵力和装备本可以投入太平洋战场,协助日本海军,或投入日本国内……此外,中国获得的租借援助远少于苏联或英国,给盟国带来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尽管在当时未得到充分认可,但中国的抵抗仍为盟军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果中国战败并沦为日本的附庸,将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其他盟国形成重大挑战。”

而在对各个战场的描述中,他除了可以平等对待欧洲、太平洋、中国、北非、东南亚等主要战场外,还对战争蔓延到的一些边缘地带予以了一定关注,如德国在中东煽动的反英活动,以及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加勒比海的岛屿等地发生的战斗等,从而真正还原了二战全球战争的性质。

其二,就是他真正书写了一部二战全史。以往的二战史书写,基本局限在“战史”的范围内,往往只有正面战场的厮杀和将军们的运筹帷幄。而奥弗里教授则关注到了战场以外的东西,书中近一半的篇幅,都在书写战争后方的林林总总。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不只是军人的事情。战争需要钱粮、需要人员、需要资源、需要宣传、需要技术!全世界有超过1亿人加入军队作战,他们是如何被动员起来的?除了增税和借贷,各国为了给战争筹资还用了哪些手段?三个轴心国如何通过自我宣传从而将自己伪装成正义的?战争期间出现了哪些技术创新?这些,都是战争的一部分,但之前一直被传统的二战史书写所忽视。

此外,书中不只有宏大叙事,还关注战争中每个微观个体。战争影响乃至伤害到了深处其中的每个人。粮食要优先供给军队,后方的民众该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军工岗位上的工人该如何忍受每天12小时、每周7天的工作制?身处枪林弹雨中的士兵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士兵们的亲属每天都可能面对亲人的逝去,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精神问题。战时生活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乃至精神状态都与和平时代大不相同。

通过这些书写,奥弗里教授还原了二战的总体战属性。参战国的每个人都挣扎在战争的漩涡中,都是战争机器上的一个螺丝。

其三,就是他从“帝国大战”的视角重新解释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关于二战的起因,人们往往认为是德国出了个希特勒,意大利出了个墨索里尼,日本被军国主义者掌控。是这些十恶不赦的法西斯分子制造了危机,将人类拖入了战争。

但奥弗里教授认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军部不是危机的原因,而是危机的结果。战争的种子早在这些法西斯分子出现之前就已经埋下。而导致战争危机的,就是19世纪末以来新兴强国与老牌的英法帝国的长期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一战,如今又引发了二战。奥弗里教授将两次世界大战视为一体,视为另一场“三十年战争”。

但是两场世界大战同因不同果。一战后,战胜国,尤其是英法两国,继续对世界实行殖民统治;而二战后,主宰了世界500多年的西方殖民秩序终于崩塌,中国、印度等一个个现代民族国家横空出世,世界秩序已然大变。

总之,如果你想在当下找一本全面了解二战的作品,奥弗里的这本当真是不二之选。

海洋上的二战

读完二战通史,让我们把目光稍微缩小,聚焦于海洋上的二战

与一战不同,二战不只是陆权的较量,更是海权的较量。在二战中,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一蹶不振,日本海军彻底覆灭,鬼魅般的德国U艇部队被祛魅,美国海军则快速崛起,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新的海权格局。

因此,海战视角是我们认识二战所不可或缺的。

《决战中途岛》剧照

美国军事历史学会理事、美国海军学院荣休教授克雷格·L. 西蒙兹800多页的决战大洋》正是一部二战海战全史,全书囊括了二战中重要的海战:德国潜艇偷袭英国海军基地斯卡帕湾与大西洋之战、挪威战役的草草收场与敦刻尔克撤退奇迹、意大利海军的自废武功与法国海军悲剧性的自沉、日本海军从珍珠港事件的成功豪赌到中途岛海战的折戟、北非登陆的仓促混乱与诺曼底登陆的气势如虹、珊瑚海航母对战的首演与莱特湾巨舰大炮时代的终曲。

更重要的是,西蒙兹敏锐地意识到,在这场全球大战中,发生在不同地区的战役如同环环相扣的齿轮,陆地战线的进退影响着海洋战场的抉择,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北海等水域爆发的海战并非彼此毫不相关:日军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迫使其孤注一掷地在太平洋与英美开战;大西洋上的护航运输船队为英国抵御德国的威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德意无法掌握地中海制海权使“沙漠之狐”隆美尔终于在北非独木难支……

他带我们穿梭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海战战场之间,从主要参战国之间利益的分化组合、作战技术的竞赛升级、决策者海权战略的对决等层面抽丝剥茧,使历次海战的前因后果一览无遗。

《决战中途岛》剧照

提到二战海战,我们不能不提到二战海战的主战场——太平洋战场。美国军事史作家伊恩·托尔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诸神的黄昏》),以小说般传神的人物刻画、电影般逼真的战场复现,让你拿起来就不想放下。

托尔的叙事艺术,是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的特色之一。他没有采用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聚焦”与“全景”相结合的电影化手法。上一页,你可能还在华盛顿的决策会议室里,与罗斯福、马歇尔一同权衡着全球战略的利弊;翻过一页,镜头便猛然切换到一艘颠簸在南太平洋上的驱逐舰,你能感受到咸涩的海风,听到刺耳的警报,与一名普通水兵共同面对逼近的鱼雷。

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源于托尔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多方史料的精湛运用。他不仅仅满足于复述战斗的经过,更致力于挖掘战争的“肌理”。他会细致地描绘美国航母的内部构造,让读者理解一座座“浮动城市”如何运转;他也会深入剖析日本海军“七生报国”心态在文化与战略上的思想根源。

通过引用大量来自不同阵营的日记、信件和回忆录,托尔成功地打破了“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来。无论是面对未知的恐惧、经历惨烈的战斗,还是在漫长的航行中思念家乡,交战双方的士兵和平民在情感上总有相通之处。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战争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战略推演,而是一曲由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悲怆交响。

《太平洋战争》剧照

另外,与许多军事史著作不同,托尔将“后勤”与“生产”提升到了与“战斗”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这也是三部曲最深刻的洞见之一。他敏锐地指出,太平洋战争不仅是舰队与飞机的对决,更是工业体系、资源动员和技术革新的全面较量。从亨利·凯泽那令人瞠目结舌的造船效率,到美国如何克服初期鱼雷的技术缺陷,再到日本因资源枯竭而步步维艰,托尔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叙述,清晰地揭示了现代战争胜利的天平,往往在远离前线的造船厂、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里就已经开始倾斜。

三部曲浑然一体,从战前的暗流涌动,到战争爆发后日军的势如破竹、美军的节节败退,再到中途岛的惊天逆转,直至最终付出极大代价才换来的胜利,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原有的太平洋战争经典作品往往重陆战而轻海战,无法真正呈现太平洋战争的全貌。“太平洋战争三部曲”从全面的海战视角铺陈开来,展示了航空母舰取代“大舰巨炮”成为海军核心的曲折历程,弥补了这个缺憾。

总而言之,伊恩·W. 托尔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不仅是一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史诗,更是一次关于战争、国家与人性的深度探索。它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熔于一炉。阅读它,我们不仅能了解太平洋战争的全貌,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遥远的回响,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与选择所共同成就的一曲永不落幕的祷歌。

“二战史诗三部曲”:

战争漩涡中普通人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位电影爱好者,那么你可能听说过《遥远的桥》,这部来自好莱坞的战争巨片讲述了1944年9月,由盟军发起的极大胆且极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市场-花园”行动。

这场行动发生在二战尾声,盟军集结了单次军事行动规模最大的运兵机群,深入德军战线后方,剑指纳粹占领下的荷兰,希望以此为跳板直捣德国本土,并在1944年内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全球战争。

《遥远的桥》剧照

空袭瞄准了装甲部队大规模突进时必经的5座桥梁,第5座是位于下莱茵河上的阿纳姆大桥,身处德军战线后方103公里的地方——这座桥实在过于遥远。

这场有史以来构想最为宏大的空降行动最终以惨痛失败而告终,盟军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拿下了除阿纳姆之外的所有目标,赢得了一个80公里长的突出部,却与打倒“第三帝国”,以雷霆之势结束战争的目标相去甚远。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著作《遥远的桥》,也是“二战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二战时期,科尼利厄斯•瑞恩是杰出的战地记者。他曾随同美国第八、第九空军参与过14次轰炸行动,亲历了诺曼底登陆,并跟随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欧洲战事结束后,他又奔赴太平洋战场前线进行报道。

战争结束后,他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二战史诗三部曲”研究写作。作者选择了“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柏林战役三个关键的战争转折点进行回顾。

为了再现这些伟大的历史时刻,作者寻访了5000余人,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时代》周刊盛赞:他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和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诺曼底登陆是迄今为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最长的一天》详尽记录了这场行动从策划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也描述了战场个人所遭遇的传奇命运以及痛苦、迷茫与抗争

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盟军决定发起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试图在1944年年底前结束整个二战的欧洲战事。《遥远的桥》记录了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身处绝境中的反抗。

柏林战役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帝国覆灭之时,柏林也遭受了毁灭性的创痛,《最后一役》则讲述了那些被卷入战争深渊中的普通人的故事。

“全景二战”系列以全球视野全面解读二战,重新认识这场奠定国际秩序的战争,理解当下世界格局的形成历史与未来走向。

现在下单套装加赠双重好礼,首先是一张“全球视野下的抗战与二战”主题年表,时间线上大事件清晰排列,还可以当做实用工具随时查阅。

第二重好礼是二战勋章主题笔记本,读书感悟可以随时记录。

“全景二战”系列套装9册

下单加赠双重好礼

“全球视野下的抗战与二战”主题年表

+二战勋章主题笔记本

点击图片跳转购书页面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血与火的记忆:全球视野下的抗战与二战

中信社科系列讲座

排版 | 史轩

本文来源于中信出版,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全景   新书   战争   太平洋战争   战史   海战   太平洋   中国   战场   德国   中途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