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价暴跌创新低!花旗预警业绩,汽车安全引危机!

10月27日,港股早盘交易时段,小米集团-W(01810.HK)股价突然大跳水,一度暴跌超过4%,低见43.88港元,创下今年4月以来的新低纪录。

尽管午后跌幅收窄至1%以内,但这场突如其来的震荡仍在资本市场引起了广泛不安。

引发这波下跌的直接导火索,是花旗集团发布的一份研报。

该报告预计小米将于11月18日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可能“略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毛利率下滑及IoT业务收入疲软。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此刻正面临来自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质疑。

资本预警:花旗报告拉响业绩警报

花旗银行的研报一石激起千层浪,揭示了小米核心业务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报告指出,小米第三季度业绩承压主要来自两方面:

智能手机毛利率受到“地区组合不利”和“内存价格上涨”的双重拖累;

而IoT收入则因“中国补贴效应减弱”受到影响。

具体来看,花旗预计小米第三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102亿元人民币,虽然同比增长64%,但环比下降5%。

这一环比下滑的趋势格外引人关注,因为它可能意味着增长势头的放缓。

作为应对,花旗将小米2025至2027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下调了200万台,并调低了毛利率假设。

然而,资本市场对小米的看法出现了明显分化。

与花旗的谨慎形成对比的是华泰证券的乐观预判,该行认为小米汽车业务在第三季度可能有望扭亏为盈。

中金公司则更为积极,预计小米三季度汽车交付量将达10.9万台,并预测汽车业务将迎来首次盈利,单季利润达7.07亿元人民币。

这种机构之间的观点分歧,恰恰反映了小米当前所处的发展不确定性。

汽车困局:销量增长难掩安全危机

小米汽车业务看似高歌猛进,实则暗藏隐患。

2025年9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过40000台,YU7车型更是在开售1小时28.9万订单,创下行业纪录。

然而,在这组光鲜数字的背后,一场深层次的信任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今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以97km/h时速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且迅速起火,导致3人遇难。

七个月后的10月13日,成都天府大道又发生类似事故,一辆小米SU7失控撞击后起火,车门再次无法从外部打开。

两起事故的惊人相似之处,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设计的普遍质疑。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教授分析认为,小米SU7的门把手外表看似机械,实则为全电子控制,一旦断电就无法工作。

这种设计在正常状况下或许美观,但在紧急情况下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

面对质疑,小米官方选择了长时间的沉默。

这种回避态度与雷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的呼吁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满。

维权风波:品控问题引发群体诉讼

汽车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小米又陷入了新的舆论漩涡。

2025年9月,242名小米YU7准车主因超长等车周期与定金不退问题提起诉讼。

这些消费者在看到“8月开启首批交付”宣传后支付定金,却面临长达50多周的等待,要求退订时遭到小米拒绝。

这已不是小米汽车首次遭遇集体维权。

此前,SU7 Ultra就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仅为装饰性开孔引发300余人维权。

尽管小米汽车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产品宣传阶段存在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并提出为受影响用户免费更换铝制前舱盖并补偿2万积分,但消费者普遍认为补偿力度远低于预期。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车辆未下线、交付时间仍未明确的情况下,

小米汽车竟向部分准车主发送付款通知,要求7日内支付全部购车款项,否则将视为自动放弃订单且定金不退。

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先交付后结清”的行业惯例,引发了新一轮的消费者不满。

生态迷思:战略蓝图遭遇现实挑战

小米引以为傲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在现实考验下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在研发端,尽管小米过去5年累计投入1050亿元研发资金,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超300亿元,但研发资源的分散已导致核心业务突破乏力。

在智能手机领域,自研芯片“玄戒O1”虽号称综合性能接近高通骁龙8Gen2,却迟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高端机型仍高度依赖高通芯片供应。

IoT业务则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连接设备超9亿台的背后,是白电、智能家居等品类的同质化竞争。

制造环节的问题更为突出。

小米汽车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与此同时,产能不足也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YU7上市后,官方APP显示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7-60周,Max版也需42-45周。

漫长的等待时间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蔚来、极氪等竞品,直接影响了小米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更为根本的是品牌认知问题。

有分析认为,小米靠手机建立的“高性价比消费电子”品牌认知,与汽车这一“大几十万、甚至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件决策”之间存在天然的认知鸿沟。

当50万元级的SU7 Ultra出现“碳纤维前舱盖是装饰”这类问题时,用户的愤怒会被放大十倍。

个人IP:雷军口碑的转折点

雷军个人IP与小米品牌的深度绑定,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如今却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

2025年,雷军的公众形象经历了显著变化。

9月,雷军照例开启年度演讲,但相比于以往的大规模造势预热,今年显得十分低调。

演讲结束后第二天,市场反应冷淡,小米股价一度跌超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有人评论“雷军的演讲没有魔力了”,还有人说“雷军的演讲太公式化”。

在成都SU7事故当天,雷军转发新车宣传微博,写道“阳光下更好看”,对相关事件避而不谈。

这种与公众期待的严重错位,让不少曾经的支持者感到失望。

“以前觉得雷军接地气,现在怎么满脑子都是舆论战”、“先把车门做好,再谈净化行业环境吧”,这些网络评论反映了公众情绪的转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军在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之一”,随后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钱江晚报》发表评论,提醒“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暗示企业不应将所有的舆论质疑都简单归咎于“网络黑嘴”。

前路何在:小米的破局之道

面对重重挑战,小米的转型之路在何方?

从短期来看,小米必须正视并解决汽车安全问题。

两起相似事故中均出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小米有必要对车门解锁机制进行全面检测与优化。

同时,小米应当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建立更加透明的沟通机制。

在涉及安全的事故发生后,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回应公众关切,而不是选择沉默或转移话题。

从中期来看,小米需要重新审视其品牌战略。

有分析建议,小米汽车业务应考虑启用独立子品牌,与“小米”的消费电子心智认知彻底区隔。

正如丰田当年推出高端车时没有叫“高端丰田”,而是创立新品牌“雷克萨斯”一样,这样可以避免原有品牌认知的拖累。

从长期而言,小米必须把握技术创新与安全可靠的平衡点。

在智能汽车领域,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企业的核心是用户,信任永远是最宝贵的资产。

小米汽车若想走出困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舆论辩解,而是更透明地公开情况、更彻底进行整改、更真诚地做用户沟通。

回望小米的成长历程,从手机行业颠覆者到生态链构建者,再到跨界造车,其勇气与执行力值得肯定。

然而,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涉足的领域愈发关系到用户生命安全时,责任与担当显得尤为重要。

小米当前遭遇的股价震荡,表面看是业绩预期的调整,深层次却是市场对小米整体战略和执行能力的重新评估。

在智能汽车这一全新赛道上,仅有流量和营销远远不够,安全、品质与诚信才是立足之本。

对于志在长远的小米而言,这次股价跳水或许是一个及时的提醒:所有以速度为名的创新,都需以生命为尺度校准方向。

明星企业在欢呼与质疑中学会谦逊,才能真正完成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蝶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花旗   小米   股价   业绩   危机   汽车   业务   车门   舱盖   公众   认知   舆论   智能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