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顶,五个人站在绝壁之上。背后是追兵,脚下是深谷。他们扔光了手雷,砸碎了步枪,然后一起跃下。
多年后,人们问:为什么跳崖的五人,只有两人活下来?有的说是命大,有的说是奇迹。
可副班长葛振林晚年却说:“哪有什么奇迹,命是我们自己算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段课本背后的细节,这两个幸存背后的秘密。
出发前的夜晚,五个人蹲在山道边,没点火,只啃着半干的煮红薯。葛振林说,那是他们最后一顿“完整吃”的饭。班长马宝玉把手雷分了两颗给每人,说得干脆:“手雷用完,石头也要往下砸。”
胡德林最小,18岁,还问了句:“真不能下山?”没人回他。大家都知道,山下有三万老百姓,有整个根据地的主力部队。谁都不问结局,因为任务本身就写了答案。
他们连退路都封了,布雷炸掉的是敌人,也是自己的退路。出发前一人一个布袋,装着的是弹壳和假情报,万一被俘,也要让敌人摸错方向。
1941年9月25日,河北易县,狼牙山棋盘陀,五人一班,三面绝壁。这是一场正面冲击“集体记忆”的战斗,他们不是失散落队,也不是孤军被困,而是受命断后、主动留下。
据葛振林长子回忆,那一阶段日军出动了3500人,“扫荡”晋察冀根据地。第七连接到命令:掩护群众转移,最后一班上山断后。这个六班五人组由班长马宝玉带队,副班长葛振林负责火力支援,三位年轻战士分别是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
山路曲折,岩壁陡峭,他们在途中布下假阵地、设置地雷、滚落巨石,将敌军引上绝路,拖延时间,掩护主力成功突围。
弹药打光、手雷用尽之后,五人还背靠峭壁继续还击。敌人以为遇上我军主力,调集重兵围剿。敌我比是1:700,五人靠地形拖了敌人五个小时。
此时,退无可退,三面绝壁环绕。葛振林说,他们在战前就做过预判:打到弹尽援绝,敌人追上山顶,那就跳崖。不是“壮烈赴死”,是清醒判断,是战术延续。
他在多年后强调:“我们当时不是临时起意跳的,是已经计划好,如果不能走,就跳。我熟悉山形,知道哪面可能有丛林缓冲。”
那不是情绪化的“慷慨赴死”,而是有着战场经验支撑的战术决策。他们守着棋盘陀,是守着一块“计划内的墓碑”,更是守着身后三万群众的生路。
那一刻,没有谁扔下谁。五个人,全都跳了。
跳崖之后,发生了什么?
课本常写得很干净:“三人牺牲,两人生还。”可真相从不这么省事。葛振林和宋学义之所以活下来,是因为“提前熟悉地形,选择跳崖方向”,而不是“命大”。
跳下去的是三面悬崖,但并非全是“空中落石”,有一面长着密林、乱枝、岩石夹缝、凸出的松树。葛振林自己说:“我当时是身体往右偏了点,落下的时候有一棵树挂了我一把。”那棵树,把他从死亡线上挂了回来。
宋学义落在附近一丛刺树中,伤势严重但保住性命。两人被村民救下,藏进山庙中敷草药养伤。数日后,他们拖着伤体回到主力部队。
这些都不是“运气”,是战前地形判断、战中身体协调、战后群众掩护的复合作用。那是战士活下来的逻辑,不是“影视化的奇迹”。
葛振林跳崖前,紧了紧腰带,把枪往崖下扔,然后退一步,用尽全身力气蹬出那一跳。他记得下坠时耳朵“嗡”的一下,像进了水。他身体斜着撞进密林,翻了三道坡,被三根粗枝挂住,整个人倒挂在枝头。宋学义落得更重,腿部多处骨折,是当地老人抬回山庙的。
老乡用青艾草和烫酒熏身,三天后他才能坐起来。那段时间,他们听到敌人还在搜山,两人只能靠树皮充饥,不能生火。葛振林说,草药泡澡的时候皮肤脱了一层。
最难受的,不是痛,是不能动。一动,树叶就响,敌人就来。他们硬是忍着没喊。活下来,是咬着牙不求天。
葛振林晚年特别提到:“棋盘陀我熟,山崖哪面陡、哪面滑我心里有数。跳的时候,我选的是有缓坡、有树的方向。那是命啊,但不是碰运气的命,是计算出来的。”
这就是那个“秘密”。这个他在数十年后才讲出口的细节,是怕人们以为,“五壮士”是被动赴死,不是主动担当。
“如果你以为我们跳崖是想死,那就误解了狼牙山。”
几十年后,一场舆论风波让这个沉默的副班长再一次开口。
有流言说,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有六人,其中一人没有跳崖,还投了敌。这一说法在网上一度传播,引发争议。这时候,年近九旬的葛振林做出一个选择——亲自站出来讲清楚。
90年代,有杂志写文章,质疑“有人未跳崖”。葛振林气得半夜拍床,把家里人都吓醒。第二天他写信给军区,要求到部队讲清楚。这封信后来被儿子葛长生装裱进框,说:“我爸用一封信,替牺牲的兄弟挡了一枪。”
晚年住在衡阳小巷里,家里墙上不挂证书,只挂一幅黑白照片,是五人并肩照,照片边上写着:‘班在,魂在。’邻居都叫他“葛老”,没人知道他是狼牙山副班长。
他教小孩唱抗战歌,自己背歌词抄一整页。他去世那年,连讣告都没提“五壮士”,只是写了四个字:“老兵归队。”葛长生说:“我们家从不立烈士牌坊,但墙头总有一面红旗。”
他带着长子葛长生,来到衡阳军区,站在部队讲堂上,从1941年讲到2005年,一讲就是一天。讲六班组成,讲掩护任务,讲五人断后,讲棋盘陀地形,讲每一人的站位顺序,讲跳崖时谁站在哪一侧。
他讲到后来,声音发颤。他说:“如果这是我一个人的事,别人怎么说我都能忍;但这是我们五个人的荣誉,不能让别人说烂了。”
这一段,后来被部队整理成“英雄宣讲稿”,专门给青少年讲课使用。
“我不能替牺牲的战友活得含糊。”这句话,是他晚年唯一一次带怒气说的话。
他这一生,从不拿自己当英雄。家人小时候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都不知道父亲是那里面的副班长。他从不讲,连荣誉证书都锁在箱子底。
儿子葛长生后来才明白:“爸怕我们蹭光环。他说,这份荣誉是五个人的,不是哪个人可以揣在兜里的。”
他退休后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给学生讲抗战历史,不收车费,不吃便饭,连邮票都不报销。
直到晚年住院,他还坚持关空调。他说:“国家富了,不等于电就够用了。省一分是一分。”
荣誉是集体的,信仰是清醒的。他守着一件事,一句话,一个故事,活了一辈子。
他说:“跳下去,是为了让后来人能走得更远。”那段路,他们用肉身铺出来了。
狼牙山五壮士.百度百科.
“狼牙山五壮士”故事背后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09-05.
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真实是这样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17-11-12.
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一生奉献国家,晚年为何将儿子送到劳教所.网易新闻.2020-10-13.
他不知父亲是狼牙山五壮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3-04.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