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他只是去打了会儿篮球,没想到人就突然倒下了,是不是天气太热引起的?”这是一名29岁男子亲属提出的疑问。
问题确实出在热上,但错不在热本身,而是在身体面对热的时候被置于了错误的情境下。
很多人对高温的风险意识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夏天动辄三十五度以上的环境里,还维持着冬天那套行为逻辑。
最典型的就是把出汗、晒太阳、喝啤酒当作一种消暑方式,觉得只要年轻、有体力,就不怕晒、不怕热。
但高温带来的不是“热得难受”这么简单,而是一个逐步瓦解身体调节能力的过程。热射病不是突发,而是一个在错误行为中累积发生的结果。
第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高温下长时间剧烈运动。很多人习惯在午后或傍晚下场运动,尤其喜欢户外篮球、跑步、骑行。这类运动看似有益健康,但在高温环境下,危险远超想象。
人在运动中本身代谢率升高,产生大量热量,皮肤、肌肉、内脏全都在散热。如果外界温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体温,身体的热量就很难释放出去。
出汗是一种主要散热方式,但当空气湿度高、风速低时,汗液蒸发效率下降,等于散热通道被堵住了。
体内热量积聚,核心体温持续升高,一旦超过40℃,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肾功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人说运动时感觉还行,但就是突然晕倒,其实那时体温可能已经失控。
更可怕的是,剧烈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早期症状不容易被察觉,很多人误以为是“太热太累”,但实际身体已经在边缘状态。
高温时适当活动是可以的,但必须限时、避晒、低强度,不能把自己推进热中毒的轨道上。
第二个问题是不舍得开空调。有些人觉得电费贵、怕得空调病,选择在30多度的屋里开窗“通风”。但高温下通风根本解决不了核心问题——降温。
特别是夜间,外界热空气进入房间,反而形成热积压,不但不能睡好,还容易中暑。
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里,身体一直处在高耗能的调节状态,心率增加、呼吸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这种状态持续十几个小时,早上醒来可能就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有人以为是没睡好,其实是身体在整晚跟高温对抗。
更重要的是,长时间处于不通风又不开空调的状态下,室内湿度上升,空气闷热,人体排汗功能减弱,容易诱发高热综合征。这对老人、慢病人群来说风险尤其高。
开空调并不是奢侈,而是在极端天气下的一种基本生理保障。
哪怕设定温度在28度,只要能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也比完全不开安全得多。
很多中暑案例,其实不是暴露在室外,而是家里高温不通风造成的。
真正的节能,是让身体不过度燃烧。
第三个高风险行为,是烈日下长时间露天作业。建筑工、快递员、环卫工、地摊商贩,这些人每天在室外待六七个小时以上。
在高温下,地表温度远高于气温,水泥路面和金属设备会反射热量,使局部体感温度超过45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暴露太久,皮肤、眼睛、呼吸系统都处在被损伤状态。
最关键的,是身体核心温度不断上升但没有足够冷却机制。
这种环境下,即使不剧烈活动,也会逐渐进入热应激状态。
长期暴晒还会使体内电解质流失,血钠、血钾下降,导致肌肉痉挛、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这类人一旦中暑,恢复时间更长,而且容易复发。
更严重的是,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暴露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削弱抵抗力。
不是说所有人都能避免户外作业,但至少应该有基本的保护:定时换岗、提供遮阴、补水补盐。
如果实在要在高温下工作,就绝不能连续作业超过45分钟以上。高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里面停留太久、动弹太多,还不懂得补充身体需要的调节资源。
最后一个极易被误解的习惯,是高温下喝冰啤酒或者其他酒精饮品“解暑”。
很多人以为喝冰的、酒精类的东西能带来凉爽,其实只是短暂的感官错觉。
酒精摄入后,血管会扩张,短时间内确实让人感觉体温下降,但这会让皮肤散热过多,核心体温反而升高。
更严重的是,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人对外部温度变化反应迟钝。
当环境持续高温时,喝酒后的人往往不觉得“太热”,而身体却在暗中升温。
再加上酒精利尿,会加速体液流失,使本来就面临脱水风险的身体更加脆弱。有些人喝完酒直接倒在床上吹风扇,身体在高温、高湿、失水状态下进入失控状态,就可能引发热射病。
这类热射病来得特别快,症状发展迅速,很难抢救。最要命的是,喝酒之后人还容易忽视早期中暑症状,比如乏力、头胀、嗜睡,误以为是酒劲上来,错过了最佳应对时间。
很多人在夏天犯的错,归根结底是把高温当成普通天气。觉得热能忍一忍就过去了,觉得年轻就有本钱硬抗。但热射病不是天灾,是人为忽视和错用身体造成的极限状态。
真要比较,在38度气温下坐在家里吃根雪糕,都比出门硬扛、边走边晒来得健康。温度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用来避让的。
身体对高温的耐受,有边界,一旦越线,就不是不舒服那么简单,而是生理系统一连串失控的开始。
温度越高,越要冷静;气温越暴躁,越不能任性。身体能调节热量,但不能代替你的判断力。每一次暴露在高温下的决定,都会成为身体是否能自保的分界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热射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热射病相关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朱瑞芳;贾克然,临床误诊误治,2025-05-28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