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茜发间“玉簪花”竟是00后河南簪娘手作?非遗缠花“美到我的心巴上”!| “青春力量 豫见匠新”系列报道之③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实习生 裴晴

2025年的河南春晚舞台可谓是“神仙打架”,当万茜化身“玉簪花神”,身姿轻盈地翩然起舞,发间那对淡紫色玉簪花缠花发饰,仿佛从千年古画中“活”了过来,瞬间就俘获了千万观众的眼睛。这可不是普通的发簪,而是河南00后职业簪娘刘慧娟,以丝线为笔、匠心为墨,精心打造出的“神仙单品”。

这对发饰,需逾万次的缠绕,刘慧娟于方寸丝线间织就的文化绮梦,正随着发饰灵动摇曳,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在当代绽放的无限可能。

“爆款”变“孤品”?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哲学”

“小娟,咱女明星同款玉簪花缠花发饰还有存货吗?”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一见到刘慧娟,就迫不及待地问。没想到,她给出的答案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本还剩一对,但大的那支缠花软簪被我好友‘截和’了,小的缠花直钗在东城垣博物馆文创店呢!”

据了解,刘慧娟为河南春晚《十二花神之花开永时》节目亲自设计并制作了这对玉簪花缠花发饰。“一方面是想给节目加点‘仙气’,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给非遗缠花打个广告,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技艺。”刘慧娟表示。

这对发饰可不简单,由一支大型软簪和一支直钗组成,八朵玉簪花全是用丝线一层层“缠”出,浅紫和月白的颜色过渡得那叫一个自然,就像晨雾中的花朵,玉珠藤须点缀其间,美得像话本中仙女才能拥有的物件。节目一播出,这对开在美人发间的“玉簪花”大放异彩,在刘慧娟众多簪花作品里脱颖而出,成了“顶流中的顶流”。

(女明星同款缠花玉簪花发饰仅余直钗在展)

按说这对发饰都火成这样了,正常情况下那不得麻溜地加大量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可刘慧娟偏不按常理出牌,她没有选择让这对“爆款”被批量复制,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它们成为独一无二的“孤品”。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考量?

面对记者的疑惑,刘慧娟笑着给出了答案,“大型缠花饰品美则美矣,但日常戴着实在不方便。而且要是批量生产,我哪还有时间搞创新呀!”

(万茜同款玉簪花直钗佩戴较为日常)

在她那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空间虽小却满是宝藏。记者有幸见到了刘慧娟珍藏的一本厚厚的文件收纳夹,轻轻翻开,里面全是各式各样的设计草图:威严神秘的饕餮纹胸针、璀璨梦幻的繁星花发簪、清雅别致的梅花摆件……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巧妙地将现代日常需求和缠花传统技法完美融合,让人不禁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

“非遗要想‘活’下去,就得‘用’起来,还得‘新’起来。”刘慧娟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新闻学子闯入缠花世界,背后是怎样的人生转折?

刘慧娟与缠花结缘,实属一段妙不可言的机缘。这位祖籍河南太康的姑娘,大学期间就读于周口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大四那年,她有幸进入一档非遗文化栏目组实习,自此开启了走南闯北、深度接触各类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的奇妙旅程。

“恰逢疫情期间,栏目组人手紧张、任务繁重,我常常需要一人身兼数职。从项目策划到具体落实,每一个环节都得亲力亲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更享受静下心来专注创作,而非在快节奏的项目推进中迷失自我。”刘慧娟如是说道。

在众多非遗手作项目中,缠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刘慧娟,成为她的心头所好。起初,她凭借着一腔热爱,踏上自学缠花的道路。她一方面在线上购买各类视频教程,一有空就反复观看、仔细揣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她又不辞辛劳地奔赴湖北,深入当地向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求教,全身心投入到技艺钻研中。

(听闻闺蜜的婚讯,刘慧娟加紧赶制缠花婚扇)

除了在技艺上精进,刘慧娟还深知文化底蕴对于一门技艺的重要性。于是,她广泛涉猎、深入查阅各类缠花历史文献,试图从字里行间探寻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缠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各地的簪娘群体有着活跃的线上与线下交流氛围。每当刘慧娟在缠花创作中遇到难题或瓶颈,总能在这个温暖的圈子里得到大家的热心帮助,顺利攻克难关。也正是得益于这个充满活力的圈子,当河南春晚有对接非遗手艺人的需求时,刘慧娟的业界朋友积极牵线搭桥,让她得以与电视台直接沟通,顺利对接需求。

“老手艺”遇上“新潮流”,指尖绽放的非遗之花

走进刘慧娟的住处,记者就看到她正埋头在一张堆满各色丝线、玉石珠子和半成品缠花的书桌前,手指快速翻飞间,纤细的粉白丝线就像被施了魔法,乖乖地缠绕在硬纸片上,不一会儿,一小片弧度精巧、纹理细腻的荷花花瓣就成型了。

见记者跃跃欲试,刘慧娟笑着递来工具,站起身问:“要不要试试?上手不是很难。”

结果记者一上手,直接在捏线、绕丝的初体验中“翻车”——丝线滑得像泥鳅,缠绕不匀导致漏线,花瓣背面犹如坑洼的“月球表面”,5分钟才勉强完成一片花瓣的四分之一。而刘慧娟轻轻松松,30分钟就能让一枚双层十瓣荷花胸针“绽放”在她掌心。

细密的丝线经过近五千次精准细致的缠绕,最终幻化成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在灯光的映照下,“荷花”闪烁着莹润的光,每一片花瓣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灵动而鲜活。

“学缠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得能坐得住,一遍遍练。”这位2022年从媒体圈“跨界”到非遗传承领域的姑娘,说得那叫一个实在。

(看着颇为简单的操作,上手才知不易)

这枚荷花胸针最后被放进木盒,送到了东城垣博物馆文创店。“年轻人买这些饰品,可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能亲手触摸到文化。”刘慧娟透露,博物馆合作款占营收的四成,而外地订单量需求却比本地多,占比达七成。

当古老的手艺积极“扎根”于现代生活,便有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无限可能。

刘慧娟深知,要让老手艺焕发生机,就得先了解现代人的喜好。于是,她常常穿梭于文创店中观察顾客:汉服爱好者们钟情于复古风韵的发钗,仿佛那些发钗能带她们穿越回古代的繁华盛世;都市白领们则偏爱简约大方的胸针,在忙碌的工作中,一枚精致的胸针就能为她们增添一份优雅与自信;而婚庆人群则对定制山茶花套装情有独钟,希望用这份独特的美丽为婚礼增添浪漫与温馨。

“美且实用,这才是大家的心头好。”刘慧娟在心里默默记下这些需求。

基于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刘慧娟设计出了玉兰剑簪、牡丹发梳等各种风格的饰品。这些饰品风格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如此,她还在材质和工艺上不断创新,用镀18K金扣制作胸针,蚕丝娇贵不耐“造”,再经防水处理。如此一来,即便作品不慎被放入洗衣机“洗个澡”,也能完好无损,真正做到了既美观又实用。

当非遗遇上文旅:市集街区烟火里的“传承密码”

刘慧娟的这些用心没有白费,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效益和口碑都实现了“双丰收”。北京、苏州等地的游客在购买了她的缠花饰品后,纷纷成了回头客。看到线上市场的巨大潜力,刘慧娟顺势开启了线上定制模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饰品。

在节假日高峰期,线下单月营收最高能超过2万元,这一成绩无疑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刘慧娟感慨地说:“老手艺的根在土里,但开出的花,得跟着时代的阳光走。”采访中,她还上手为记者盘发,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不同发簪、发钗的佩戴方法。记者注意到,在讲解和操作时,刘慧娟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是对老手艺的热爱,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金属质地的玉兰剑簪颇为英气,但加了流苏后别有韵味)

给东城垣博物馆文创店送完新一批缠花饰品后,刘慧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战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阜民里文化街区。下午4点,她的摊位准时“营业”。

刘慧娟的摊位夹在同属非遗的猴加冠和绳编之间,展台上形制各异的缠花饰品因材料丝线的特质不同,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得流光溢彩,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太阳刚西斜,游客就三三两两结伴而来,不少人在她的摊位前停下脚步,试戴发簪、胸针。

刘慧娟告诉记者,以前她除了出售成品,还会现场演示缠花工艺:怎么把硬纸片弯成花瓣弧度,丝线怎么绕出渐变颜色,甚至邀请游客来一场“缠花初体验”——游客亲手缠的缠花饰品,往往成了最受欢迎的非遗伴手礼。

沿着长街走,各种非遗手艺让人目不暇接,和翻新改造后的阜民里文化街区相得益彰。刘慧娟说,阜民里文化街区的市集目前不收摊位费,给非遗手作人提供了宝贵的展示机会。据悉,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定于5月1日—5日、10日—11日、17日—18日14:00—21:00,在阜民里街区开展2025非遗手作消费季活动,刘慧娟也收到了邀请。

“我正加班加点赶工,想趁着节日热度,让更多人感受可感可触的非遗文化魅力。”她说。

从春晚舞台到市集烟火,刘慧娟用一双巧手,让缠花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活”了起来。这届年轻人,简直太会玩非遗了!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时尚   豫见   玉簪   河南   力量   青春   万茜   丝线   胸针   花饰   记者   技艺   手艺   发簪   街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