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起步于多年前,中俄两边都看重这个合作。
俄罗斯西部气田资源丰富,年产气量巨大,原本大头卖给欧洲,但2022年后出口锐减,转向亚洲成了必然。我国天然气需求年年涨,进口渠道得多样化,避免单一依赖海运或中亚管道。
西伯利亚力量2号设计年输气500亿立方米,全长2600多公里,如果走蒙古,境内段占近千公里,蒙古能赚过境费,还能分点廉价气发展工业。
俄罗斯起初倾向这个路线,一来能拉拢蒙古,二来在谈判中多点筹码。中国也认可陆路进口的可靠性,但对蒙古的稳定性一直有顾虑。
蒙古夹在中俄之间,地理位置决定它离不开两大邻居,可外交上总想多条腿走路。多年来推行所谓第三邻国政策,拉近与美国、韩国等的关系,签稀土开发协议,开辟直飞航线,甚至想绕开中国港口从俄罗斯过境卖煤给印度。
管道项目拖了好几年,蒙古内部意见也不统一,2024年政府行动计划干脆没提这个事儿,相当于单方面搁置。俄罗斯那边等不及了,去年底开始跟哈萨克斯坦谈新方案,年输气450亿立方米,其中350亿直供中国,剩下给哈萨克用。
这等于把蒙古甩一边,俄罗斯下狠心了,不想再被第三方掐脖子。
我国对哈萨克斯坦路线的回应挺谨慎。现有中亚管道已经满负荷运转,从哈萨克接入得新建大段设施,成本高,工程量大。我国能源策略强调分散来源,没必要为俄气大动干戈。今年4月能源论坛上,中方代表婉拒了这个提议,指出超载风险和不现实性。
但同时抛出直连方案,从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边境直接入境满洲里,那儿是老贸易口岸,经验足,路线短,避开第三方麻烦。这方案一出,蒙古彻底没戏了。
俄罗斯虽急,但也得认现实,谈判焦点转到价格和供应量上,中国要的价位接近俄国内水平,俄罗斯觉得吃亏,可又没太多选择。
到2025年上半年,项目进展明显偏向绕开蒙古。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多次表态,哈萨克斯坦路线在推进,预计年输气350亿到中国,哈萨克拿100亿自用。
蒙古那边急了,今年3月批准了联盟东方项目,本质上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蒙古版,但中俄已对它的反复失去耐心。蒙古决策不稳,过去几年没把管道纳入政府规划,现在又想追上,信任早没了。
我国大使张汉晖在采访中强调,价格只是因素之一,线路调研得严谨,安全第一。俄罗斯科学院专家巴巴耶夫也说,年底前有望签协议,但前提是中陆路能源的兴趣,我国有底气挑挑拣拣。
这事儿反映出中俄合作的务实面。俄罗斯急于填欧洲空缺,能源出口转向东方是战略调整,可谈判中处于弱势。我国则稳扎稳打,能源安全摆首位,多渠道进口有议价空间。
蒙古本该是受益者,却因外交摇摆自食苦果,过境费和廉价气都飞了,经济压力加大。
这不只是天然气流动的事儿,还关乎各国民生。俄罗斯老百姓盼着出口稳财政,中国用户享低价气暖冬天,蒙古民众本能多点发展机会,却因政府决策错失。
能源合作本该互利,可现实总有博弈,教训是决策得稳,机会别轻易溜走。
参考资料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启用多项新技术 黑龙江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