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午后,伊庄镇中心幼儿园的雅逸轩书社内,暖光流淌,墨香氤氲。一场围绕《幼儿园区域活动68问》第17至24节的深度阅读与思想碰撞,在董彦春老师的领读下徐徐展开,牵引着在场的每一位教育者,步入关于环境、材料与儿童成长的哲思秘境。
空间叙事:勾勒童年的探索地图
当议题从“如何确定区域的位置与大小”延展至“大班额与小微空间如何破局”时,讨论便从理论走向了充满现实挑战的实践场。领读人董彦春老师指出,区域规划绝非简单的空间划分,而是对儿童行为流线的洞察与尊重,是“让环境说话”的艺术。它应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引导、支持而非限制幼儿的探索。
郭萍主任从实践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破解空间困境的智慧蓝图。她谈及:“在班额庞大的现实中,我们学会‘向空中要面积’,打造动静分明的立体活动区,让每一寸空间都诉说教育的意图。而当物理空间逼仄时,‘跨班区域’便成为一扇打开的窗,它拓展的不仅是活动范围,更是孩子们的社交宇宙与认知疆域。关键在于建立共通的规则与教师间默契的协作,让每一次‘走班’都成为一次充满期待的社会性冒险。”
材料诗篇:播种自由的创造沃土
当话题转向区域活动的灵魂——材料时,现场思辨的温度再次升高。成品与半成品,低结构与高结构,多与少,这些选择的背后,直指儿童学习的本质。
滕涵老师则以诗意的语言,阐释了材料的深层价值。她认为:“我们提供的,不应是琳琅满目的答案超市,而是一片能播种想象、让思维自然生长的沃土。低结构与半成品材料,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赋予儿童无限的表达权。材料的更新,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追随儿童发展的‘呼吸节奏’。有时,一份旧物的重新组合,便能奏响新的创造乐章。让孩子在与材料的对话中,从‘操作的能手’成长为‘思想的策划者’。”
书香漫染,时光悄然。本次读书活动在热烈的探讨中临近尾声,但关于区域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已在每位老师心中绘制出更清晰、更广阔的蓝图。它关乎空间布局的科学,更关乎教育观的澄明——如何为每一个独特的童年,绘制一张可以自由探索、勇敢创造的心灵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环境是邀请,材料是语言,而孩子,是自己游戏与学习的真正主人。
撰稿:顾倩
审核:滕涵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