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实习生 王乐乐 邓俞贝
近日,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发布《二手烟,其实是一种霸凌》,引发广泛关注。内容指出,公共场所吸烟不是吸烟者的自由,而是对非吸烟者的霸凌。
官微截图
深圳卫健委的一句“二手烟是霸凌”,撕开了公共健康的痛点。在密闭电梯、拥挤餐馆、学校走廊,吸烟者香烟一点燃,旁人就被迫成了“二手烟受害者”。小孩子被熏得直打喷嚏,孕妇捂着鼻子快步逃离,上班族在楼道躲个清闲,还要被烟味追着跑。最可气的是,劝诫换来的往往是“矫情”“多管闲事”的指责和抱怨,仿佛受害者才是过错方。
二手烟的危害堪称“健康杀手”。据医学研究,无论是被动吸“一口烟雾”,还是被迫长期待在二手烟雾的环境中,其中的化学物质、致癌物等对非吸烟者身体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有数据表明,一口二手烟含有7000余种化学物质、超69种致癌物,无声中侵蚀着非吸烟者的健康。无论是损伤血管还是触发炎症,无论是引发心梗还是卒中,这些由被迫吸二手烟导致的潜在危险,往往也难以调查取证,但是危害却不容小觑。无形中增加患病风险,对身体素质不太强的群体来说,特别是老人本就身体机能衰退,二手烟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这些潜在威胁谁来买单?
吸烟者轻飘飘地说一句“习惯了”就走人,把他人健康踩在脚下,不负责任的言行本质上是对公共空间秩序与他人生命健康的双重践踏。更值得警惕的是,弱势群体在这场博弈中毫无还手之力——孕妇腹中的胎儿无法选择呼吸环境,哮喘儿童被迫承受发病风险,这种不对等的伤害,正是“霸凌”最残酷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一次公共场所的烟雾弥漫,都是吸烟者将自身的“愉悦成本”转嫁为他人的“健康负债”。
尽管我国多地出台控烟条例,但执行层面的“肌无力”让法规沦为一纸空文。执法资源与投诉密度的不匹配、取证难度大、违规成本低等问题,导致部分吸烟者有恃无恐。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部分人将吸烟视为“私人习惯”,忽视了公共空间的共享属性。当“禁止吸烟”标识被当作装饰,当劝阻吸烟者被斥为“多管闲事”,折射出的是公共意识的薄弱与规则敬畏感的缺失,换句话说,素质低就可以不负责任了吗?伤害了他人就能一走了之吗?
抽烟不是特权,自由不该是自私的遮羞布。深圳卫健委发声,不仅是揭露危害,更是在唤醒公众。别再当“沉默的羔羊”,看见违规吸烟就说“不”;商家别装聋作哑,该设禁烟区就设;监管也得硬起来,罚款、曝光,让违规者付出代价。毕竟,关乎公众场合呼吸清新空气的大众议题,既是对个人文明素养的考验,更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