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找对象,个个都知道,要一个门当户对的人。
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一大批夫妻都没有找门当户对的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靠自己,婚姻和原生家庭的关联不大。
再说了,现在的家庭,房子车子这些,几乎都有,衣食无忧是可以做到的;家里的孩子数量也不多,家境对子女婚姻的影响,慢慢减弱。
大家更在乎的是,三观是否一致,是不是聊得来,爱情的体验感等。
遇到一个合适的人,最难是不是从1到100,而是从0到1。
好朋友之间,有1%的相似基因。
耶鲁大学的教授们做了一项研究,找了1932个测试者——他们之间,存在最好的朋友关系。
把朋友之间的基因进行对比,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基因也进行对比,发现朋友之间,有1%的基因是相似的。
通过这1%,就衍生了两个朋友在一起,有类似的爱好,共同观念,彼此适应的生活方式等。
很多原本陌生的人,忽然遇到一个人,觉得似曾相识,又好像见到了另一个自己。默契感来了,感情也升温了。
同样,异性朋友之间,如果有默契感,一见如故,那么成为对象,概率很高,并且彼此都觉得很合适。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就像张爱玲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所以,有好感、聊得来之类的人,就大胆去追求。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
举案齐眉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熟悉。
孟光丑陋,但是习惯简朴;梁鸿爱读书,也爱简朴,因此他们一拍即合。就是梁鸿决定不做官,去隐居,孟光也一口答应。
换做其他女人,听说丈夫不做官,种地去,这还不闹翻天。
好的对象,不是盯着家境看,而是注重同频共振,从千千万万的人中,找到和自己有一点点相似的人。
“百里挑一”的环境,更有利于找对象。
生活中,有一个“啦啦队效应”。
你在看球赛直播的时候,中途会插播啦啦队跳舞,举起牌子吆喝等。
你对啦啦队的印象,基本上很好。并且觉得所有啦啦队成员,都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
如果你是男人,指不定就对某个女啦啦队员动心了。
一群年轻姑娘穿戴整齐,跳舞,或者参加某种活动,大家顿时眼前一亮,觉得这些姑娘,真适合给自家做媳妇。
群体里的姑娘,如果是单独走在大街上,你又会感觉“相貌平平”,没啥特别的。
有人对这样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人的群体里,和人单独行动,吸引力会提升。
这就是“群体活动里,更容易找到心仪的人”的奥妙所在了。
《乌合之众》里有一段话:“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它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去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担心自己的外貌不太好,身材不够好。
走进群体,人的吸引力提升了,遇到缘分的概率提升了。
要相信,大部分的年轻人,就喜欢那个“百里挑一”的人。事实上,他挑选到的,不是群体中最好的异性,只是自己觉得还满意的人。
就是相亲,人多了,大家起哄,大家一起来,也更容易成功。
剩下的99%,靠经营。
只要缘分开始了,接下来就靠经营了。
爱情,婚姻,家庭,经营起来,就会稳中向好。
我们看一些夫妻,相处的时间长了,就有了大家说的“夫妻相”。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就会慢慢磨合。习惯、吃东西的口味、旅游的目标、交友的态度......育儿的方法,都基本相似。
经营一段感情,不仅仅靠送玫瑰花,红包,最重要的是——在一起。
很多年轻人,遇到情侣,但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打工,那也是要分手的。毕竟,远水不解近渴。
感情开始了,那就立马想一下,如何才能在一座城市工作,起码一个星期见面几次。在一起的时间里,多聊一聊天,就像平时夫妻过日子一样。
也不要担心,两个人在一起会有争吵,会闹不愉快。这都是“磨合”的过程,把剩下的99%的生活习惯、观点等,进行打磨,求同存异。
从恋爱到婚姻,到中年,磨合十几二十年,也是有可能的。一点点别扭,就闹分手,完全没有必要。
不管儿子还是女儿,找对象,最好找一个1%相似的人。
做父母的,要鼓励儿女,勇敢地走出第一步。
也积极地发现那个1%相似的人,不求遇到一个99%相似的人,并且做好经营关系的准备。
端正了恋爱的态度,走进年轻人的大群体,一切都水到渠成。
一棵大树,也是从一棵幼苗开始。
一捧玫瑰,也是一朵一朵收集起来的。
一对老夫妻,也是一日一日过来的。
从1%开始,牵手走过风雨,就拥有了99%的幸福。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