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赤侠
一百多年以前,慈禧恬不知耻的说出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百年以后的今天,另外一个女人做了跟慈禧一样的事情,只不过地点变成了欧洲。
昨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宣布,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
特朗普透露了新协议的部分细节,包括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及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等。
这份丧失欧洲尊严的协议,堪称是现代版的“量欧洲之物力,结美国之欢心”。
可你真要拿冯德莱恩跟慈禧对比,会发现清朝末年这位统治者,好像更硬气一点。
怎么说,慈禧也没有一上来就跪,那也是无脑的向万国宣战以后,才被八国联军侵华彻底给打醒了。
随后,慈禧才在《罪己诏》中说出这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国力物力,以此来博取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朝统治者在面对外国列强侵略时的软弱和妥协态度,他们不是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来抵御外侮,而是希望通过满足列强的要求来换取暂时的和平或避免冲突。
具体来说,衡量中华的物力可以包括国家的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也可以包括国家的军事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
而“结与国之欢心”则体现在尽量满足列强的要求,试图维护清朝的统治。
没想到的是,今天的欧洲,仅仅被美国恐吓了一番,就彻底败下阵来,将欧洲的利益拱手相让。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夸张,那看看欧洲人自己是怎么说的。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当即批评该协议"严重失衡",德国《明镜周刊》更以"经济版凡尔赛条约"作比。
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的议会党团领袖玛丽娜·勒庞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欧盟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对欧盟而言是一场政治、经济和道义上的惨败。
这位法国政治家指出,欧盟与美国是在条件不平等、且不如英国所获条件优惠的情况下达成的协议。她将这笔交易比作是法国工业及能源和军事领域的“投降书”。
你看,人家欧洲自己的政治家都如此认定了,这就是一份屈辱的“投降书”。
最可笑的就是,当年的慈禧是被打疼了以后才投降的,可今天的冯德莱恩,直接就投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在给慈禧洗白。
只是我没想到,如今的欧洲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反复被美国拿捏,竟然也没有一丝反抗之心。
回顾谈判进程,这场博弈始于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的关税新政。
今年4月,美国将欧盟钢铁铝制品关税提升至50%,汽车及零部件关税设为25%,其他商品维持10%基础税率。
随着8月1日最后期限临近,特朗普威胁将全面税率提升至30%,直接刺激欧盟加速谈判。
双方谈判团队曾在7月中旬达成10%关税的初步共识,但被特朗普以"缺乏胜利感"为由否决。
最终定格在15%的税率,实则是欧盟在"30%灾难性关税"与"10%理想税率"间计算的折中方案。
这比美英协议高出5个百分点,更是特朗普首任期内4.8%平均税率的三倍。
这场被冯德莱恩称为"为市场带来稳定性"的协议,实则是欧盟在8月1日关税大限前作出的战略妥协。
统一15%的关税税率、6000亿美元新增对美投资、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承诺,这三个数字构成了这份协议的核心。
但是,钢铁和铝制品仍维持50%高关税,汽车关税则从25%降至协议规定的15%,医药行业同样适用新税率。
协议细节显示,汽车行业成为最大焦点。
冯德莱恩确认所有欧盟输美汽车将适用15%统一关税,同时欧盟首次全盘接受美国汽车安全标准。
这种差异化安排暴露出美方"精准打击"策略:保持对欧洲优势产业的压制,同时在能源和军工领域获取实利。
其中,能源条款成为协议最富争议的部分。
冯德莱恩解释欧盟需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因此将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
但欧洲智库研究显示,这相当于欧盟年均能源进口总额的43%,且美国LNG价格较俄气高出20-30%。
更令欧洲业界担忧的是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其中40%将流向美国芯片制造业。荷兰阿斯麦公司CEO警告,这可能导致欧洲半导体产业出现"技术输血"现象。
协议中关于"未来两周确定芯片关税政策"的模糊表述,更被视为特朗普政府预留的施压工具。即便考虑关税下调因素,新协议实施后欧盟对美贸易顺差仍将缩减18%,约合每年损失470亿欧元。
表面来看,欧盟获得了"法律确定性和避免贸易战"这两项冯德莱恩强调的成果。
但这种"以投资换稳定"的设计,本质上将欧盟置于持续履约压力之下。法国经济部长向媒体抱怨,这堪比"现代版纳贡体系"。
最微妙的博弈发生在中国议题上,尽管协议文本未公开提及,但美国官员透露曾要求欧盟嵌入类似美英协议中的"毒丸条款",限制使用中国供应链,最终因德法反对未能成形。
这份协议标志着美欧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也使得中国在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中的处境更显特殊。
中国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应对轨迹与欧盟形成鲜明对比,当欧盟选择通过增加投资和采购来换取关税稳定时,中国采取的是"精准反制+多元突围"的组合策略。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产业链重构上的未雨绸缪。
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布局,中国在东盟的电子产品组装基地、在东欧的机械制造中心已形成替代产能,这使得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2%的同时,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21%。
在金融博弈层面,美欧协议确认了美元清算体系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同期推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180个国家,日均处理量突破3.2万亿元。
目前,欧盟内部对协议的分歧很大,法国已明确表示反对"牺牲农业换能源"的条款。
然而,美国商务部长明确表示,若欧盟未按期履行投资承诺,特朗普保留重启关税战的权利。
这种"达摩克利斯之剑"式的监督机制,使得协议更像是"有条件停战协定"而非真正和解。
如今中欧的不同选择,正应了教员那句至理名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