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的岩画与石刻,大草原文明的密码和印记

计划今夏去一直向往的新疆旅游,除了领略那里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之外,也想多多了解新疆丰富而多元的人文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了一场主题为“朴拙美丽、石阅千年”的新疆伊犁岩画拓片艺术展。在新疆那片土地上,早期游牧人留下了许多岩画,还有鹿石和石人等遗物,它们记录下了大草原文明的印迹,展示了游牧人认识自然的程度。

在广袤的亚欧大草原上,早期的游牧人留下了大量的岩画,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的三大山系也都有很多的岩画遗存。伊犁位处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和阿尔泰山南,新石器时代伊犁河流域周边已出现早期居民,是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汇处,因此也孕育了大量的岩画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目前为止,伊犁境内各县均有岩画被发现,其中特克斯河谷、喀什河谷中下游两岸山地是主要分布区,其次巩乃斯河谷北岸、伊犁河南岸巩留地段山区也有分布。

远古时期,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命短暂而脆弱,自然界中各种凶猛野兽和灾害时刻威胁着人们,人类获取食物是第一需要,而动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也就成了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所以,早期岩画的这些主题正是深刻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繁衍的渴求和重视。

同样,在伊犁地区早期游牧民族的岩画中基本以动物图为主,其中经常出现的有鹿、牛、马、羊、骆驼等,造型简朴生动,它们或奔跑跳跃、或伫立静卧、或追逐争斗,展现了游牧民族对动物习性的精准把握和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洞察。

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狩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已经发现的大量岩画中,狩猎的画面也因此而占比很大,且刻画得细致生动。从山地、草原上奔跑的兽群到猎人箭在弦上的紧张瞬间,这些岩画描绘出了古代游牧民族一幕幕狩猎的场面。它们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人类的活动场景。

这些岩画表现手法简练,形象完整,生动质朴,或写实或夸张,如野山羊看见人或狼后惊恐奔窜的情景、鹿逃奔时不断回首的姿态、幼畜吮奶的动作,以及鹿拖至背部的枝角、弯曲成圆形的山羊角、吼叫的老虎、飞奔的岩羊等等。

岩画技法上主要采用敲凿、划刻和磨刻等多种方法,其中以敲凿法数量最多。大幅的画面较少,孤立的石面上常常只是刻有几只或一两只动物,显得随意、简单。

除了岩画之外,伊犁地区还有大量的石人和鹿石。

草原石人是伊犁河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是在扁长的石块上刻画出人的形象,包括面部和手臂等细节,皆栩栩如生,且各具特色,因而备受关注。

昭苏小洪纳海石人、特克斯石人更是闻名遐迩。这些石雕通常以其外形命名,有时也被称作“石刻人像”或“石雕人像”,通常面向东方竖立在墓葬前。

鹿石一般指经过人工敲凿、雕刻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千百年来,鹿石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对鹿的崇拜。据相关专家分析,那时的人们认为鹿是一种能在天地之间传达信息的神灵。

在新疆境内,鹿石可以分成动物图案鹿石和无动物图案鹿石(即非典型鹿石)两大类。动物图案鹿石又可分出图案化鹿纹鹿石(典型鹿石)、写实动物鹿石和混合动物鹿石。

新疆鹿石上的鹿形一般都刻在石块的两个侧面,多呈蹲踞式前后腿一上一下,也有少数呈站立式。许多鹿石可以明显地分为三层,上层是头部,下面两层是躯干。

千百年前,古人以石为纸,留下了不朽的痕迹,岩画、石人和鹿石就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艺术的展示。这些岩画和石刻是另一种形式的文献,不仅承载着文明的密码和印记,也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这些千年岩画的诉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历史的厚重,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照片取材于南京大学“朴拙美丽、石阅千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岩画拓片艺术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8

标签:旅游   伊犁   岩画   新疆   石刻   印记   密码   文明   动物   游牧民族   河谷   阿尔泰山   特克斯   游牧人   图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