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女子有一特点,让中原男子避之不及,哪怕长得再漂亮也不敢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匈奴女人再好看,只要说到要娶进家门,很多中原男人立马打退堂鼓。

不是因为种族,也不是地位,而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习惯,连王昭君都逃不过,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让人发怵的东西?

马背上的女人,灶台前的男人看呆了

中原男人见过不少漂亮女子,像王昭君、蔡文姬,都是能上书画的美人,可真要提到娶匈奴女人进门,心里总有点犯嘀咕。

匈奴女子长得不差,有的还浓眉大眼,轮廓立得住,身板挺直,气色红润,野外骑马打猎不输男人。

一身皮衣裹着,走在草原上,一眼望去很有精气神。

中原男子看惯了弱柳扶风。闺中女子脚不出户,行三从四德,抬头不敢看人,讲话小声细语。

匈奴这边刚好相反,女子天天上马追鹿,能拔刀宰羊,夜里还得防狼,强悍得很。

有汉使去匈奴出使,见着女子杀狼割肉时的熟练劲,回到家连鸡都不敢杀了。

匈奴女子生下来就不是给人宠的,是给战马和风沙锻出来的。

六七岁开始跟着父兄骑马,骑术箭术样样过关,到了十五六岁,能独自放牧上百里,谁家要是有外敌来犯,女人照样能拿弓冲出去。

汉朝使臣陈汤写过匈奴风俗,说他们“妇人能战,挽弓如满月”。

不是夸张,是眼见,骑着马,左手勒缰,右手拉弓,那劲道和中原少女坐绣床根本不在一个世界。

中原男人娶了她们,怕的不是她们强,而是怕自己管不了。

有个边地老卒退役回家,带了个匈奴女子一起,村里人都围着看,夸她结实能干。

结果才过一年,这老卒回来说:还是咱汉人姑娘好。

原来那女子天天在家杀羊熬奶,不做饭不纳鞋,一听家里有贼,提刀出去追到村口才回来,邻居都说像娶了个护院。

匈奴女子的生活逻辑是:能动手不求人。

中原男子多半是小农出身,讲规矩,讲面子,进门一个不听话的,还不如自己种地养鸡清净。

汉武帝时曾设“和亲”政策,让中原女子嫁去匈奴,没人提过要匈奴女子嫁来汉地,不是没人想,是没人敢。

一来文化差太远,二来婚后规矩压不住。

家里长辈说话,她要不认,场面就不好看,中原讲究孝顺,匈奴女子信服强者,谁能骑得住她,她才听谁的。

有一次边塞小吏私娶匈奴女子,没过多久就闹离家出走。

原因是他老婆嫌他手软,不配当一家之主。

家里出了事,他先哭,她先上马,村里人都笑他:你是娶老婆,还是请了个寨主?

收继婚:中原男人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中原婚俗规矩多,娶妻要八字合,拜堂要齐礼。

匈奴这边完全是另一套,最让汉人接受不了的,是他们的收继婚制

丈夫去世,妻子要改嫁给丈夫的兄弟,甚至儿子,不是私情,是制度规定。

匈奴社会靠部族维系,一家人就是一个小单位,女人不能“带走”资源,男人死了,女人还要留在族里,嫁给近亲继续生育。

中原讲究男女有别,匈奴讲的是血统不散。

《汉书》里写得明白,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呼韩邪单于死了,她又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中原文人看得直摇头,宫里人都觉得掉了脸,可匈奴人不这么看,觉得理所应当。

这女人属于单于一家,跟着儿子继续过就是家族延续。

这种婚俗对中原男人冲击太大。谁能忍得了,自家老婆明明守寡,却被婆家安排嫁给小叔子?

汉地就算穷到揭锅,也要给寡妇一份清白,匈奴女人守不了这个规矩,没人娶回家能安心。

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郑吉上奏,说“胡俗无礼,妇人无贞”。这话虽然刺耳,却不是空口造谣。

对中原官员来说,这不是歧视,是制度警戒。

娶了匈奴女子,就等于娶了一个跟“礼制”格格不入的人,哪怕她愿意守规矩,也架不住背后的风俗拉扯。

还有个问题更要命。匈奴族人常年游牧,讲究氏族继承。

女儿生了孩子,那孩子不算中原人,是草原后裔。

一旦族群有冲突,这种孩子夹在中间最危险,官府不认他们,乡民也不接纳他们,像浮萍一样。

汉成帝时,有个边地官吏悄悄把匈奴女子带回郡里娶了。

事情败露后,他被贬去敦煌当守吏,不准再回关中,理由很简单:你已经“失格”,娶了异俗女子,就不适合再管中原百姓。这是明文禁令。

这种禁令不是一次两次,朝廷默许男子和匈奴女子交往,最多止于通商、外交,一旦涉及婚姻,往往被拒。

哪怕那女子再美,家世再好,收继婚这一条就足够让人望而却步。

匈奴女子成了“夜里拿刀的狠人”

朝廷对匈奴婚俗的忌讳,在民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排斥。

边地百姓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就有了成见,哪怕匈奴女子真心实意地想过日子,也很难翻过那些被反复讲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凉州附近出了几桩夜里闹事的案子。

传说是某户人家娶了个匈奴姑娘,半夜被人割了喉,连牲畜都没放过。

到底是不是她干的没人说得清,可故事流传开后,“匈奴女人半夜拿刀”的话,就贴上了她们整个族群。

草原女子能骑马、能拉弓、能宰牛羊,这本来是本事,在中原却成了“凶性难驯”的代名词。

邻里防着、族人提防、乡老不敢多看。

几个边军退伍兵娶了匈奴女子,刚回村,连祠堂都进不去。

族里老人说,怕“血不正”。不是指种族,而是怕她们那一身野性,带坏家风。

中原人讲门第,讲出身,你要是娶了邻县的寡妇都得被说三道四,更何况一个不信祖先、不守礼数的草原人?

哪怕她再贤惠、再温顺,只要一张口不是汉话,屋里屋外都有人议论:这家风不好看。

有个延安边地的案卷里记过一事。

一个叫冯顺的边卒娶了匈奴女子,本以为回家能安生过日子,结果进村三天,族里小孩跑来看热闹,背地喊她“胡婆子”。

她没吭声,第二天早上给孩子家门口挂了一串兔头。

没人敢说什么,但整个村都传开了,说这女人“有邪气”。

不是她不想融入,而是这土地不接纳,民风一旦认定,就不是道理能讲通的。

你可以说她能干、说她纯朴、说她心肠好,可你没办法洗掉别人眼里,她“不是自家人”的那层隔膜。

还有一种说法更普遍:匈奴女子“命硬”。什么意思呢?就是谁娶了她,谁家要倒霉。

家里牲口瘟死、老人走得快、儿子夜里啼哭,统统往她头上安,道理没有,凭的就是一口传一口。这种舆论,能压垮人。

在这种气氛下,中原男子宁可讨个家贫女子回家吃糠咽菜,也不敢冒头去迎个匈奴媳妇。

偶尔有人图方便娶了,过不了几年就自己跑了,因为全村人不认这个门第。

人最怕的,不是打仗,不是争执,而是被盯上了风声之后,不管你做什么都要解释。

匈奴女子进了汉人家门,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翼翼。

她不说话,人说她装,开口说话,人说她粗,连煮饭多放点奶,都有人说“这味不吉利”。

王昭君和亲,昭告天下

王昭君的事在史书里写得清楚,《汉书·元帝纪》记着,她是主动请命嫁去匈奴的。

原本宫里女子多,她因不贿画工而久居冷宫。

呼韩邪单于来求婚,皇帝挑选人选,她便成了“和亲”的象征。

王昭君到了草原,初嫁呼韩邪,几年后丈夫去世,根据匈奴制度,她又改嫁给继位的单于复株累若鞮,这是整个部族制度的安排。

中原讲“守节”,讲“从一而终”,哪怕丈夫死了,也要一辈子不再嫁人,匈奴这边,死了丈夫,女人继续在族内婚配,是生存法则,是制度使然。

王昭君嫁过去,成了“母子两代单于的妻子”,消息传回中原后,士人们纷纷议论,言辞微妙。

虽无明令谴责,已经不再提她是“贤后”,而仅称“和亲之女”。

昭君之后,再无中原贵族女子主动和亲匈奴,是她的命运,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嫁得出,回不来。

中原没记录匈奴女子嫁入中原的例子。

这种单向流动的婚姻政策,说白了,是情感婚配,中原男子之所以不娶匈奴女子,是制度和文化壁垒太高。

娶了匈奴女子,就等于接下一整套中原社会无法接受的规则:收继婚、部族连带、风俗野性、舆论压力。

哪怕你有本事扛住一时,也难挡一生风言风语。

至于匈奴女子愿不愿意嫁汉人,其实史书没留下太多声音。

她们大多数留在草原,在部落中生活、生子、死去,没有进中原,不代表她们没人要,而是中原自己就给门关死了。

参考资料

《汉书·元帝纪》《匈奴传》《史记·大宛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中原   匈奴   男子   女子   漂亮   单于   女人   边地   男人   汉人   规矩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