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被踢出局?LME停单、美国联盟,却忘了中国是最大“买家”

人民币要被踢出局了?2025年11月10日,伦敦金属交易所要暂停所有不是美元货币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

这看起来好像是专门针对中国的人民币,但是美国的联盟似乎却忘记了,中国才是全世界全世界最大的“买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失去了人民币的市场还能行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需求才是硬道理

11月10日久负盛名的伦敦金属交易所,突然宣布要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合约交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场风波的中心,正对着日益活跃的人民币。

可怪事发生了,消息一出,伦敦那边用美元计价的铜价应声下跌,而在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里用人民币计价的铜价,反倒涨了起来,这一跌一涨之间,两地价差被瞬间拉开,仿佛一个巨大的市场悖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地缘政治博弈,LME那实际上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未来的权力天平不再由某个单一机构的几条规则决定,而是被三股新兴的强大力量重新塑造,实体需求的巨大引力,金融网络的去中心化演进,以及对未来商品“价值”的定义权。

LME官方给出的解释听起来冠冕堂皇,因为“交易流动性不足,为了规避风险”,所以才暂停交易,但这个说法在真实的数据面前,显得异常苍白无力。

就在2024年初,人民币计价的铜期货日交易量已经达到了35.7万手,市场的预测更是乐观,认为到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将轻松增长到48.2万手,这叫“缺乏流动性”?恐怕没人会信服这个技术性托词。

市场从来不会撒谎,它的反应才是最诚实的,LME的禁令一出,伦敦与上海的铜价走出了完全相反的曲线,这背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交易所的几行规定,而是那股无法抗拒的实体需求引力。

别忘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买家,单单是精炼铜,就消耗了全球超过一半的产量,这股巨大的力量也说明,任何也脱离中国的金融规则,最终都会被现实拉回地面。

而美国似乎还在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他们希望通过新一轮的量化宽松,也就是“印钱”,再加上拉拢三十多个国家组建所谓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来复制当年“石油到美元”的霸权体系,构建一个“关键矿产到美元”的新闭环。

但是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盲点,他们忽略了时代已经变了,全球市场早已从“卖方定价”悄悄滑向了“买方定价”的时代,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铁矿石贸易,如今已经有超过3成的交易是用人民币来结算的。

当最大的买家开始用自己的货币付账的时候,任何试图用一纸法令去阻挡这个举动的,最终只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点可笑。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LME这一记看似凶狠的重拳并没有巩固自己的中心地位,反而激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它加速了全球商品金融体系从过去的“单极辐射”模式,向着一个多节点的“分布式网络”飞速演进。

这里面有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声名显赫的LME,其实是香港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这么一看,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变了,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外部对抗,而更像一个庞大金融系统内部,为了应对未来变局而进行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再平衡。

旧的中心在调整,新的大陆则在迅速崛起,一幅全新的金融版图正在崛起,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根基,这里系统成熟、交易量庞大,是承接需求的“本土大陆”。

以香港为战略支点,这座国际金融中心与LME师出同门,承接业务便利,香港金管局更是计划推出千亿级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安排,为市场注入强大的流动性,使其成为关键的“战略转运港”。

以迪拜为前哨,它辐射广阔的中东和非洲市场,并计划推出自己的人民币计价金属期货,正是一条开往未来的“新航线”。

而且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你是一位中东的铜生产商,你最大的客户在中国,而且对方愿意用人民币直接和你结算,那么你还有必要绕道伦敦,去遵守一套为美元量身定做的复杂规则吗?商业效率和利润会驱使你去寻找更直接、更高效的交易网络。

未来的世界格局终将会被代替,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由多个高效枢纽相互连接、更具弹性和活力的商业新大陆。

其实这场争夺战进行到今天,已经远远超越了争论该用哪种货币来交易的层面,定价权的终极形态不是看谁的货币使用得多,而是看谁有能力为下一代的大宗商品,制定一套全新的“度量衡”,简单说就是由谁来定义,什么样的资源才是“好”的资源。

光有巨大的购买力是不够的,想真正掌握定价权就必须从一个单纯的购买者,升级为规则的制定者,这种更高阶的权力体现在建立一套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规则体系,像交割的标准、基差的算法等。

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全球竞争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赛道,也就是环境、社会和治理,谁能率先围绕“低碳”、“可追溯”、“负责任”这些新理念,建立起一套可量化、可交易的金融标准,谁就能扼住未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源头。

而且LME自己就在研究“可持续金属”的溢价模型,试图在旧体系里嫁接新概念,美国主导的MSP联盟核心目标之一,也正是要抢占所谓“负责任”供应链的话语权和定义权。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绝佳的机遇,破局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自己庞大的“买方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无可替代的“标准优势”,这需要在未来的长期采购协议里,在每一个跨国投资项目中,都嵌入自己所倡导的绿色与合规标准。

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升级,一场从“中国需求”到“中国标准”的伟大跃升。

所以在这个新时代里,全球定价权不再是某个机构可以单方面授予或剥夺的,它变成了一个由坚实的实体需求、高效的金融网络和引领未来的价值标准共同支撑,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可或缺。

在这个被彻底重塑的全球新体系中,未来的赢家必然是那些既能成为高效流动性枢纽,又能成为被广泛信赖的规则制定者,同时还能引领未来价值方向的参与者,而中国或许就是那个未来的赢家。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财经   美国   买家   人民币   联盟   中国   未来   伦敦   金属   高效   规则   需求   美元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