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这行当最近几年真是一波接一波的麻烦事,前有恒大欠下两万多亿的债闹得天翻地覆,后有中植集团直接崩盘,现在轮到绿城中国也摊上大事了。
这家企业原本以品质闻名,可在张亚东掌舵的几年里,搞起了高周转的路子,规模是上去了,债务也跟着水涨船高。结果呢,前董事长刚卸任没多久,就传出在香港机场被拦下来的消息,准备飞加拿大,结果没能成行。
先说说绿城中国的基本情况,这家公司是宋卫平一手创办的,早年靠着注重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稳脚跟。2015年中交集团入股,成为大股东,开启了混改模式。张亚东就是在2018年从中交那边过来的,先当执行董事和行政总裁,次年升董事会主席。
他上任后,彻底改变了绿城的风格,从原来的稳扎稳打转向追求速度和规模。提出什么5912管理法则,五个月开工,九个月开盘,一年完成两个项目,这种模式在地产黄金期确实管用,绿城的销售额从2018年的1564亿直线上升,到2021年突破3500亿,行业排名也冲进前七。
可这种高周转的玩法,本质上就是靠借钱扩张,借新债还旧债,一旦市场风向变了,资金链就容易出问题。
2022年地产市场开始降温,三道红线政策早就出来了,其他房企都开始收缩,绿城却还在逆势拿地。像上海徐汇的那个地王项目,楼面价高得离谱,拿下来后房价却往下走,导致几百亿的资产成了烫手山芋。
2024年的财报显示,营收1585亿听着不错,但净利润率只剩1%,总负债高达3943亿,其中短期债就有1184亿,随时可能爆雷。投资者一看这数据,信心直线崩盘,股价也跟着跳水。
张亚东在这种局面下,还想着稀释大股东中交的股权,和第二大股东九龙仓联手,把一些优质资产低价转移出去。
2024年11月,他个人减持了226.9万股和0.2万股,套现2478万港元,相当于2280万人民币。这些钱部分通过境外渠道转走,操作手法和一些老案例挺像的。
到了2025年3月21日,他突然提交辞呈,27日正式离职。表面上是工作调整,实际上内部早有传闻,说是中交不满他的做法,派人谈判把他挤走了。接任的是中交的刘成云,一个资深央企干部。
辞职后没两个月,5月27日,张亚东出现在香港国际机场,目的地是加拿大温哥华。刚过安检,在登机口被工作人员拦下,交谈了11分钟后,直接带离,没能上飞机。绿城内部也乱套了,好几个高管失联,比如执行总裁李森、董事会秘书,电话打不通,人也联系不上。
中交集团那边更乱,6月26日,原董事长王彤宙被带走调查,同天宣布宋海良任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张炳南任总经理。中交地产的前董事长李永前也失联,公司还剥离了房地产业务,避免和绿城竞争。
这事一出,整个地产行业都炸锅了。想想看,前30强的房企里,七成已经出问题,老板失联套现跑路成了常态。恒大、祥生这些巨头,都是栽在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上。
绿城也不例外,负债千亿起步,靠滚动资金维持,一旦销售放缓,就还不起债。2024年,房企信用债违约规模超6000亿,投资者现在一提地产债券就摇头。
购房者也学聪明了,宁愿多花钱买现房,也不碰期房,导致期房占比跌到30%以下。回款变慢,房企日子更难过。
上游的建筑商苦哈哈的,黑龙江有家企业被拖欠75亿工程款,资金链断裂,工地停摆,工人拿不到工资。
下游的购房家庭更惨,全国超10万户买了期房,现在面临烂尾,首付全打水漂。绿城的项目也有类似风险,一些高价地块开发到一半,资金跟不上,业主维权不断。
张亚东的年薪高达1217万,在公司净利润下滑时还拿这么多,相当于净利润的1.8%,这让股民和债权人怎么想。他的激进行为,不光是个人野心作祟,更是地产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缩影。
监管这几年越来越严,对控股不控权的混改模式敲警钟,堵住资金外逃的漏洞。像通过金交所、大宗交易转移钱的手法,现在查得紧。
张亚东选择香港作为中转站,家属可能早移居新加坡或加拿大,这种路径在行业里不算新鲜。绿城现在由刘成云掌舵,中交加强控制,试图稳住局面。但债务山大,盈利能力弱,市场信心难恢复。
整个事件反映出地产行业的深层问题,高周转模式平等惩罚每个追逐它的企业。过去靠规模称王的时代结束了,现在强调健康发展和居住本质。
绿城作为案例,提醒其他房企,别再走老路。投资者和购房者也得擦亮眼睛,别被表面光鲜骗了。这事闹大后,地产圈的高管们估计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护照和账户。
行业大环境更糟,信用债违约潮让融资难上加难。购房者转向现房,售楼处冷清,回款周期拉长。建筑商拖欠款项连锁反应,工人讨薪,工地闲置。烂尾楼遍地,家庭积蓄泡汤。
这些问题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是整个行业的痛点。张亚东的跑路企图,成了压垮绿城体面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监管利剑高悬,建严密体系,堵资本外逃漏洞,推动行业回归本位。
绿城的前路,还得看新领导怎么收拾残局。刘成云上任后,强调稳定,响应好房子标准,但债务重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交的宋海良和张炳南接棒,集团内部清洗,王彤宙和李永前的失联,预示更深层调整。
张亚东的六年,绿城从民营到央企化,探索市场化路径,却以失败告终。这不光是他个人的败笔,更是地产职业经理人的困境,夹在股东和市场间,难有绝对话语权。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