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看・见殷商”展览迎来重要更新,新增的4件来自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为暑期观展热潮中的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新亮相的4件文物中,“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它的登场为展览注入新的文化亮点。这件青铜重器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造型庄重典雅。最令人称奇的是器表通体铸有细密凹槽,内嵌的绿松石历经三千年依然色泽瑰丽,镶嵌工艺精湛细腻,在商代青铜器中实属罕见。
商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
河南安阳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据策展人介绍,殷墟时期的绿松石镶嵌工艺存在精细与粗糙之别,也有等级高低之分。较高社会等级所使用的器物,其绿松石嵌片往往更为精致讲究。但绿松石镶嵌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或者作为表达较高社会地位的必选物。这反映了镶嵌绿松石青铜器在中商文化之后已经失去礼器地位,绿松石成为青铜器的装饰品。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文物的命名存在学术争议。部分学者依据其造型特征认定为“青铜罍”,另一部分则根据功能属性主张命名为“青铜缶”。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的功能属性是酒器,两种命名观点为研究商代祭祀酒器体系提供了多元视角。
商 蛇纹铜铲
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 玉鸟刻刀
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 戈形器
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一同亮相的还有三件来自安阳殷墟妇好墓的文物,均为首次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蛇纹铜铲”造型独特,铲身上端两角内卷,平刃锋利,中腰两侧略向内收形成优美弧度,椭圆形銎部内仍残留朽木痕迹,生动印证了这件工具曾被频繁使用的历史。“玉鸟刻刀”整体雕琢成长尾小鸟形态,刀刃经双面精细研磨而成,双爪间钻有小孔可穿绳佩带,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专家推测可能是用于刻写甲骨文的工具。“戈形器”头端塑造成龙形,日字形眼炯炯有神,独角竖立,唇缘下垂,短身卷尾的造型竖看如冠,龙身一侧巧妙衔接倒夔纹饰,其具体用途仍待进一步考古研究考证。
商 “亚醜”铜钺
1965 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1号商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商 祖辛方鼎
山东长清小屯遗址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商 双面铜人像
1989 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由于本次展览从众多博物馆借来了诸多孤品重器,暑期又逢博物馆参观热潮,许多文物无法长时间出借,因此文物调换情况较为频繁。此前备受关注的“亚醜”铜钺将于8月10日结束展出回归山东博物馆,而山东博物馆藏的祖辛方鼎将于8月12日接力展出至此次展览结束。此外,江西省博物馆藏双面铜人像自7月22日展出以来广受好评,将持续展出至8月31日。
展览现场
“看・见殷商”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第二展,自开展以来已成为文化热点。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后续还将根据文物保护需求与研究进展进行展品优化,为观众带来持续更新的殷商文化深度体验。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