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阿姨退休后最喜欢的就是约上姐妹们小聚,一同去家附近的火锅店“搓一顿”。上个月她们去了新开的“人气火锅”,点了满满一桌牛羊卷。说来也奇怪,那一大盘牛肉卷口感异常柔软,入口顺滑,分量还特别多。和往常比起来,价格低了一大半。
姐妹们一边吃一边觉得不对劲:“这牛肉怎么不像以前吃过的啊?”陶阿姨将盘中剩下的肉卷拍了照发到家族群里,恰好侄女在食品安全行业,一眼认出:“这很有可能是‘拼接肉’甚至‘人造肉’!”
其实,你在火锅店遇到的“假肉”,远比你以为的要普遍。近年来,关于火锅“拼接肉”“合成肉”的新闻屡见不鲜,不少人却局限于“便宜、口感差不多没事吧”的想法。真相到底如何?这些经过“拼装”甚至“化工处理”的假肉,吃进肚子的健康风险你究竟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揭开火锅店“假肉”台前幕后,和它潜藏的健康威胁。最让人警惕的是,关键隐患就藏在你忽视的环节里,尤其是“这1个步骤”会极大影响身体!
火锅“假肉”一般指部分商家以压低成本为目的,使用“拼接肉”“重组肉”甚至部分“素肉”来冒充牛肉或羊肉卷出售。它们与真正的原切肉区别极大。从外观上看,“拼接肉”通常很难被肉眼识别,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食品胶(明胶、卡拉胶)、淀粉和色素。有报道指出,拼接肉成本仅为正宗牛肉的1/4~1/10——业内爆料,每斤合成“牛肉卷”制作成本仅15元左右,和正品牛肉100元/斤的价格差了十倍不止!
专家解读,这些假肉的核心问题不只在于“是不是肉”,更重要的是添加物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的损失。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明确指出,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固然合法,但长期过量摄入或食用不合规的“拼接肉”,易摄入过量磷酸盐、亚硝酸盐、防腐剂以及潜在的致敏物质。
2022年一项针对北京地区30家火锅店抽检的研究显示,随机抽查的“拼接肉”产品中,超过23% 检测出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磷含量。磷酸盐大量存在于拼接制品,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干扰钙吸收,让骨密度下降,危害身体健康。
你可能以为,火锅店点的“牛羊卷”就是原本部位一卷一切,其实很多产品是在拼接环节“变身”。厂商会把碎肉、边角肉与淀粉、食品胶等混合,用机器高温高压压制成整块后再切成肉卷。问题来了:
首先,添加剂是制造拼接肉的“核心原料”。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部分拼接肉中单盘磷酸盐摄入量可高达每日安全上限的32%,“合成胶”本身难以完全消化、部分长期食用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其次,“假肉”肉源复杂,有研究发现,某些拼接肉涉及多种畜肉混合(猪、牛、鸡),甚至含有肉类DNA未标注的成分,增加了过敏、胃肠不适等风险。
对特殊人群尤其危险。比如慢性肾脏病患者,摄入含高磷的假肉可使肾脏负担加剧,长期可能导致高磷血症。此外,儿童、孕妇及老年人摄入此类肉质,钙流失、过敏反应概率均高于普通原切肉。中华医学会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病预防指南》中亦有提及,“仿制肉制品应少量适度食用,避免长期依赖替代高质量蛋白”。
面对满桌肉卷,如何才能识别和远离“拼接肉”“假肉”,享受美味又保护健康?
优先选择正规品牌与明确肉源的火锅店,避免价格异常低廉的“特价肉盘”。原切肉条“纹理长直且有筋膜”,拼接肉块“纹路杂乱且横切面整齐”,可作区分。
看配料。如果包材/标签注明“重组肉”“拼接肉”字样,或成分表有食品胶、卡拉胶、磷酸盐、亚硝酸盐等,建议换一盘。
烫煮过程要充分。部分拼接肉因添加较多胶体,不易全熟且中心温度低于75°C时容易滋生细菌。专家建议火锅类肉制品务必烫透,避免生熟混食。
不过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肉类每日摄入不宜超过125g,且应避免长期以火锅肉卷等高加工肉类为主。
更多关注营养均衡。火锅里多加豆腐、蔬菜等优质蛋白、膳食纤维丰富的食材。定期体检,尤其是肾脏、血脂、血压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应减少加工肉摄入频率。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服务加工肉制品监管的通知》
吴贻彬等. 火锅肉卷加工中磷酸盐的使用及健康风险分析.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0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地区火锅肉制品抽检报告》
中华预防医学会. 《膳食营养与慢病预防指南(2023)》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