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秋天天气转凉变冷了,老人却唠叨:“别急着加衣服”。春天天气变暖了,老人却又说“别急着减衣服”。
为何这样呢?老祖宗说的“春捂秋冻”,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都是什么讲究?如何科学地“春捂秋冻”?哪些人不适合“春捂秋冻”呢?一起来看看。
简单来说,“春捂秋冻”是一种通过加减衣物,顺应时节养生的方法。
“春捂”:指的是春季气温回升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要有意识地“捂”着一点,慢慢地减少衣物。尽管春天阳光明媚,但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明显,如果过早换上轻薄的春装,很容易受凉感冒。
“秋冻”:则是指秋季来临时,不要气温稍降就急忙添衣加被,要适当“冻”一下,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为严冬做好准备。当然,“秋冻”也不是一味地挨冻,而是有节制地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
这句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顺应天时”的养生观,通过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以此增强身体抵抗力。
专家表示,“春捂秋冻”是有科学道理的。
从气象学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不稳定,常出现“倒春寒”现象。秋季则是由热转冷的过渡阶段,气温逐渐下降,但时有回暖。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我们的体温调节系统,需要时间适应外界温度变化。经过一冬的“保暖”,人体在春天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已经下降;而经过夏天的炎热,在秋天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则相对较强。
“春捂”的科学性在于:春季,人体的毛孔,逐渐从冬季的闭合状态舒张开来。如果过早脱去厚衣,寒冷突然侵袭,会导致毛孔紧急闭合,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形成中医所说的“内火外寒”的状况,进而容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适当“捂一捂”,可以给身体一个缓冲期,从而能有效预防这些疾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经过一个冬天的“猫冬”,我们身体的毛孔,就像一扇扇关得严严实实的窗户。春天来了,阳气升发,身体接收到“回暖”信号,这些“小窗户”也准备缓缓打开了。但这个过程,不能过急。
“秋冻”的科学性在于:秋季是冬季的“预备期”。适度接受冷刺激,能增强皮肤和黏膜的耐寒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机能。这就相当于给身体做“冷适应训练”,让体温调节系统,在相对温和的秋季,逐步适应寒冷,而不是到了冬季,突然面临严寒的冲击。
如今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春捂秋冻”,听起来像是句家常唠叨,但这套养生法,其实并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我们的老祖宗花了上千年时间,通过观察自然、体悟人体,总结出的“生活智慧”。
“春捂秋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强调养生须顺应四时变化。虽然书中没有直接使用“春捂秋冻”这四个字,但这一理念已经蕴含其中。
到了唐代,被尊为“药王”的百岁医学家孙思邈也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这已经明确指出了春季不注意保暖的危害。
翻译过来,就是:“春天别穿太少!不然感冒、拉肚子、消化不良、头疼,有得受了。”这话听起来,像极了每年春天长辈们在我们身后的念叨。
到了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更是直接点明:“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这段话几乎就是“春捂”理念的完整表述。
当然,知道了理论和道理,更要掌握方法。盲目地“捂”和“冻”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
“春捂”的注意事项:
“春捂”不是让人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一天的气温变化及时调整。早晨和晚上多穿一件,中午暖和时可适当减少。
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可以多“捂”一段时间,而青壮年可以适当灵活调整。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说的就是早春时节不要急于减衣。
“秋冻”的注意事项:
“秋冻”不是硬抗冻,把握分寸很重要。专家表示,一般当白天气温降至15℃以下,且持续两周左右,秋冻就要结束了,以免身体着凉生病。
且不同人群对“秋冻”的耐受度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老人和孩子不宜过分“秋冻”,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则适合通过秋冻增强耐寒能力。
此外,即使进行“秋冻”,也要保护好肚脐、后背和双脚等关键部位。特别是脚部,“寒从脚下起”,脚部受凉,会导致整个身体耐寒能力下降。
在民间,有不少关于“春捂秋冻”的俗语、谚语说法。比如:
(一)“春捂秋冻”的主题谚语
1.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最经典的一句,直接点明了遵循此法,带来的健康益处——减少各种季节性疾病。
2. 春捂秋冻,没病没痛。与前一句意思相同,强调能避免病痛。
3. 春捂秋冻,老了不落毛病。从长远角度说明其益处,认为坚持这样做,到老年时身体根基会更扎实。
4. 春捂秋冻,到老不受罪。同样是着眼于长远健康,避免年老时被病痛折磨。
(二)关于“春捂”的讲究与谚语
这部分谚语,具体阐述了春天为什么要“捂”、怎么“捂”。
1.强调“捂”的必要性和时机:
5. 打了春,莫喜欢,还有四十天冷天气。提醒人们立春不代表冬天结束,后面还有长时间的冷暖不定。
6. 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形容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如同小孩的脸,说明“捂”也应灵活,根据天气变化来做调整。
7.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明确指出,直到清明、谷雨节气之后,寒冷的威胁才真正解除。在此之前的整个早春时节,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春捂”。
8.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非常生动的一句,意思是没过端午节,冬天的衣服就不能完全收起来,极言春捂时间之长。
9.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直接告诫农历二月别急着脱棉衣,因为三月梨花开放时还可能下雪(倒春寒)。
10. 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与第8条对应,明确了可以结束“春捂”的时间节点。
2.指导如何“捂”、捂哪里:
11. 捂三冻九。意思是春天(三个月)要捂着点,秋天(九个月,此处为泛指)要冻着点。精炼地概括了季节养生时长。
12. 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加冠”指戴帽子,此处泛指加衣。直接指导行为:春天别急着减衣,秋天别急着加衣。
13. 寒从脚下起,春捂先捂脚。点明春季保暖的关键部位是脚部,因为脚离心脏远,血液循环差,容易受寒。
14. 凉从头上来,春捂也捂头。头部是全身阳气汇聚之处,吹风易受凉,因此春季风大时,头部保暖也很重要。
(三)关于“秋冻”的讲究与谚语
这部分谚语具体阐述了秋天为什么要“冻”、怎么“冻”。
1.强调“冻”的益处和时机:
15. 秋冻一阵,身体强韧。说明适当的秋冻能锻炼身体,增强耐寒力和抵抗力。
16.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描述秋季气温阶梯式下降的过程,暗示添衣也应是渐进式的。
17.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指出立秋只是名义上入秋,真正凉快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因此初秋不必急于加衣。
18.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关于“秋冻”边界的重要谚语之一。
它精确地指导:到了“白露”节气(天气转凉,清晨有露水),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标志着“秋冻”需要开始注意上半身保暖;而到了“寒露”节气(露水已寒,将要结霜),脚部的保暖就至关重要,不能再穿凉鞋了。这为“秋冻”划定了明确的停止线。
2.指导如何“冻”:
19. 急急忙忙添衣裳,不如常常练练身。富有哲理,指出与其一冷就加衣服,不如通过适度“冻”,来锻炼身体的适应能力。
20.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将“秋冻”的理念上升到普遍养生原则,指出适当的“寒”,对身体健康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多次强调,俗语是有地域性的,由于地方不同,气候有差异,其“春捂秋冻”的时间和讲究,也有差异,我们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对此,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俗语、谚语说法呢?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