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都夸南京长江路!1800米老街赚走6.8亿,央视点名、游客扎堆

刚过去的双节,南京长江路算是彻底“出圈”了——央视连着两天报道,8天狂揽342万游客,商贸销售额冲了6.8亿,朋友圈里一半人都在晒长江路的古风巡游、夜间博物馆。可热闹背后,我却有点担心:这条靠“文博之夜”火起来的老街,热度能留多久?

先说说这次火得有多“实”。1800米的路上,六朝博物馆地下层的宫城墙基前,游客蹲在玻璃展柜前拍地砖纹路;南京博物院延时到21点,非遗剪纸体验区排着长队,60岁的手艺人教00后剪玉兔;3号晚上封路变步行街,街舞少年的地板动作刚落幕,穿汉服的姑娘们提着宫灯巡游,连卖糖画的大爷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些不是摆拍的“假热闹”,是真有人愿意花三四个小时,从下午逛到晚上,就为了在老场馆里找点新意思。

但问题也跟着来。有南京本地朋友跟我吐槽:“平时下班想绕路走长江路,现在晚上全是游客,想找家安静的咖啡店都难。”更关键的是,这次爆火太依赖“假期红利”——7天主题夜、延时开放、文旅护照,全是短期活动。等假期结束,没了乐队演出、没了古风巡游,长江路还能靠什么留住人?

有人说,它有10多处文博场馆,本身就是“金字招牌”。可说实话,以前没这些夜游活动时,除了南京博物院,其他场馆白天都鲜少有人问津。这次能火,是因为把“静态的历史”变成了“动态的体验”:在六朝博物馆吃复原的六朝点心,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看《红楼梦》饮食展,这些“可玩可吃”的细节才是吸引力核心。但如果后续没有新的体验补充,等游客新鲜感过了,大概率还是会回到“白天冷清、晚上更冷清”的老样子。

还有个争议点:文旅融合不能只靠“堆活动”。这次长江路的商贸数据好看,很大程度靠的是1912街区的餐饮、文创消费。但仔细看,那些网红文创店里卖的冰箱贴、书签,跟全国其他景区的没太大区别;所谓的“长江南北货”特展,摆的老式物件也只是让老南京怀旧,年轻人大多看个新鲜就走。没有真正“扎根本土”的特色产品,游客买完一次就不会再回头。

当然,我不是否定长江路的努力。从2021年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到现在升级“24H夜间消费区”,它已经比很多老街做得好。但想从“短期爆火”变成“长期红火”,还得再下点细功夫:比如给本地居民留些“非游客专属”的空间,比如开发真正有南京特色的文创体验,而不是靠假期活动“赚快钱”。

现在假期过了,长江路的热度已经肉眼可见地降了。下次再想让央视关注、让游客扎堆,恐怕不能只靠“文博之夜”这一张牌。你们觉得,这条1800米的老街,能摆脱“假期依赖症”吗?去过的朋友也来聊聊,你愿意非假期再去一次长江路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旅游   老街   央视   南京   长江路   游客   假期   博物馆   晚上   夜间   古风   博物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