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九
编辑|司徒夜
一个连国家一级奖项都没得过的人,却被捧为“人民艺术家”。
一个敢与央视对簿公堂的“刺头”,却能在21年后重返央视舞台。
一个阔别荧幕几十载的“冷门演员”,却在71岁高龄出演电影男主角。
这些在娱乐圈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实实在在地在陈佩斯身上应验。
前央视春晚总导演,仅用两个字锐评《戏台》。
这一次,陈佩斯多年所受的窝囊气,终于有人替他出了!
《戏台》上映7天,票房突破2亿。
陈佩斯用实力证明了那句:
他们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
电影将视角聚焦民国时期的戏院。
用一种看似荒诞幽默的方式,呈现了独属于那个战乱年代的悲剧。
电影上映之后,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30亿。
这是他沉寂32年重返影坛的诚意之作,也是一位艺术家对优质作品的坚守。
台下观众席上一声声“多拍”,就是观众对陈佩斯最大的褒奖,以及最真诚的认可。
然而与台前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佩斯在台下受的窝囊气!
《戏台》本是一出话剧,陈佩斯在7年前就有了将其搬上大荧幕的想法。
但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阻碍,不亚于唐僧西天取经。
《戏台》本身故事题材不算新颖,所以当陈佩斯将剧本交到投资人手里的时候。
投资方提出要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新鲜元素,比如穿越,这样更能吸引年轻观众。
但陈佩斯非常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故事内核,就是要符合时代氛围,同时贴近真实。
如果强行加入穿越等元素,题材是新颖了,但与自己的创作初心就背道而驰了。
另一方面,投资方也在考虑陈佩斯的消费影响力。
毕竟现在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少不了俊男美女。
似乎只有年轻演员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能力强的年轻观众。
这一点,陈佩斯自己也能理解。
他曾在采访中说过:“电影赔钱会让投资人死,但明星还能浮上来。”
不过他虽然能理解投资方的想法,却也无力承担资方多次撤资带来的绝望和无助。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他只能孤注一掷,抵押北京的房产。
加上众多老友的支持,《戏台》总算是能够上映了。
但上映前一周,又突发危机。
原本打算7月17日上映,但《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等影片宣布提前到7月18日上映。
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电影市场,陈佩斯发布致歉视频,宣布延迟8天上映。
《戏台》在7月18日的点映票房只有26万,这个成绩直接导致排片率被砍到5%。
即使排片,也是在冷门时段。
当时还有人调侃这部电影应该“放在老年大学上映”。
如今,《戏台》正式上映之后,票房和口碑已经说明了一切。
陈佩斯依旧是喜剧界的“无冕之王”,面对曾经所遭受的奚落,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而前央视春晚总导演的两字评价,更是为陈佩斯出了一口窝囊气!
7月29日,哈文在社交媒体上发文:
“《戏台》真好。”
短短两字评价,犹如一颗启明星,照亮了陈佩斯多年来在艺术道路上坚守的身影。
哈文身上最著名的标签,除了“李咏的妻子”,还有“央视春晚总导演”。
她曾在2012年、2013年以及2015年,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
九十年代陈佩斯最火的时候,哈文不过是春晚导演组里不起眼的小编导。
“台前巨星”与“幕后新人”的强烈对比,让哈文对陈佩斯的喜剧认知超越了普通观众。
她深知陈佩斯对艺术的热爱与坚守,对其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如今,她仅用“真好”两个字评价《戏台》。
这不仅是对电影本身的认可,更是对陈佩斯多年来坚守艺术初心的一种敬重和呼应。
是对一位坚持在喜剧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艺术家的郑重致敬。
此外,哈文的这一评价,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陈佩斯出了一口“窝囊气”。
熟悉陈佩斯的观众都知道,他当年离开央视时,双方闹得并不愉快。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一度成为春晚的“定海神针”。
然而1998年两人合作完《王爷与邮差》之后,就“消失”在了春晚舞台。
对于喜剧巨匠的离开,观众们是一头雾水。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在1997年,陈佩斯发现央视未经允许,就将他过往作品擅自出版成光盘。
双方协商了很久,也未能达成一致,最终他与朱时茂一起将央视告上法庭。
与央视对簿公堂,陈佩斯和朱时茂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00年,陈佩斯与朱时茂胜诉,获得16万侵权赔偿。
然而代价却是——与央视彻底闹翻,各大电视台不再捧他,相关商业演出骤减。
多年以后,陈佩斯在采访中提到这件事,说:
“我向央视说了一次No,代价就很大。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终于可以对他们说No了。这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口的,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
离开春晚舞台,陈佩斯的艺术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他在话剧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比其在春晚时期的辉煌,仍显得有些落寞。
此次哈文的公开力挺,无疑是在向大众传递一个信号。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值得被关注和尊重,陈佩斯多年来对喜剧艺术的坚持和付出不应被忽视。
陈佩斯和他的《戏台》,就像一场荒诞剧里的反转:
所有人都以为他该谢幕时,他偏带着满场掌声,从后台走到聚光灯中央。
陈佩斯的故事,从来不是一路开挂的爽剧。
从春晚舞台的高光到话剧剧场的坚守,从与资本博弈的狼狈到抵押房产的决绝。
他在时代的锣鼓声里,守着“戏比天大”的规矩。
哈文的“真好”,观众的“欠票”,不是对一个老艺术家的怜悯,而是对一种信念的致敬。
原来真的有人,能把“窝囊气”酿成甘醇的酒,让后来者尝到坚守的滋味。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真正的艺术家从不需要奖杯加冕,因为观众的掌声,就是给他最长久的回声。
部分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