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惠阳非遗|千年手艺藏粽叶,一味乡愁系客家

千年巧技裹青裳,布惊灰淬玉肌凉。

红葱透腊凝琥珀,咸卵流金沙泛黄。

彩线缠云牵故里,乡愁蒸作岭头霜。

非遗味里端阳近,一叶沉浮岁月香。


匠心传承·对话传统








当箬叶的清香漫过灶台,当五色绳在指尖缠绕成结,客家粽便有了具体的模样。

2025年2月,惠阳客家粽制作技艺被列入惠阳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枚包裹着时光的粽子,终于以更郑重的姿态,将千年故事捧到我们面前。

何为“角黍”

西晋《风土记》里的 “角黍”,南朝《续齐偕记》中祭屈原的竹筒米,到如今家家户户飘出的粽香,粽子的谱系里藏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苏东坡在惠州写下 “时於粽里得杨梅”,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 “角黍相饷”,字里行间都是客家粽的悠长身影。



传承·经典客家粽

【灰水为魂·本味清甜】












灰水粽


布惊树与芭蕉叶、稻草烧成灰,沉淀煮沸,滤出的水带着草木的微涩与清香。本地糯米在这汪琥珀色的灰水搅拌,染上淡淡的金黄,被箬叶裹成漏斗状。煮后剥开时米,香混着布惊树的独特气息,蘸点白糖,便是最本真的清甜。



【肉香裹腹·烟火人间】


蛋黄肉粽


五花肉用红葱头和酱料腌得油亮,咸蛋黄洗去多余盐分,与泡软的糯米、红豆层层叠进粽叶。油脂渗透每一粒米,咬开时蛋黄鲜香,肉香裹着米香,是烟火人间最扎实的慰藉。


蛋黄肉粽中加入燕麦,是传统与新意的巧妙碰撞,燕麦的加入让原本软糯的糯米多了几分颗粒感的嚼劲,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吃起来少了些负担,给经典味道添了一抹清新的注脚。


【菇融鲜露,柱入香糯】


冬菇瑶柱粽


泡发的冬菇在瓷盆里舒展裙边时,瑶柱正渗出琥珀色的汁。惠阳客家的冬菇瑶柱粽,总带着点山海相济的巧思。

糯米浸足一天,胀得圆滚滚;五花肉用生抽老抽腌得油亮,连带着泡发的虾米、撕成丝的干贝,在姜末炝过的锅里同炒,鲜气顺着锅沿往上蹿。

冬菇的菌香、瑶柱的咸鲜混着肉香,全钻进糯米的缝隙里。咬下去,软滑的菇肉、弹牙的瑶柱与绵密的米纠缠,山海的馈赠,都在这一口里了。

创新·巧思香缠新味粽







【酥豆融糯,清芬绕齿】


绿豆粽



解腻绿豆粽,专为燥热时节量身打造。提前泡透的绿豆去皮,蒸得酥烂后碾成沙,绿豆沙融进每一粒米里,咬下去糯中带沙,沙里藏着微甘。没有浓油赤酱的厚重,只有绿豆的温润与米香的纯粹。

在燥热的夏日里,这一口清清爽爽的绿豆粽,像是从老井里拎出的凉水,解了腻,也熨帖了心。








热粽初出·香缠指尖

捞起的粽烫得指尖直颠,草绳一解,箬叶 “窸窣” 张开,白雾腾地漫上来,裹着滚烫的香 —— 五花肉的脂香沉在底,糯米的甘香浮在上,还有箬叶被蒸透的清苦,混在一处往鼻尖钻。


指腹按在粽身,能触到内里米粒的鼓胀。咬开时烫得直哈气,肉汁顺着嘴角淌,米香裹着肉香在舌面铺开,连带着叶尖的清芬,都成了这口热乎里的点缀。

来源:微信公众号“惠阳文旅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美食   乡愁   舌尖   客家   手艺   千年   惠阳   糯米   冬菇   绿豆   蛋黄   清芬   指尖   惠州   巧思   油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