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人被这碗互联网「丝瓜汤」整emo了。
起因是博主@累子 用邪恶丝瓜老奶的特效,拍了个家庭系列小短剧。
简单还原一下。
餐桌上,你妈问:儿子,你晚上要不要吃丝瓜汤?
你婉拒:不用了,妈。
你妈无视:丝瓜汤很补的。
你再次拒绝:真的不用了,妈。
你妈充耳不闻:最近丝瓜很便宜。
你不耐烦:说了不用了!
你妈自说自话:而且夏天吃丝瓜很好啊。
你烦躁怒吼:不用了!
你妈倒吸一口凉气,不敢置信:儿子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啊,你以前脾气没有这么差啊。
你一时有点愧疚,不知所措。
你妈继续:我跟你说你这个是肝火太旺了。
你越听越烦,憋着一肚子邪火,疯狂默念“百善孝为先”。
然而你妈再次补刀:妈妈带你去看中医吧,或者喝点丝瓜汤补一下,它是降火气的。
绕来绕去,荒诞的逻辑竟然在这碗「丝瓜汤」里闭环了:
我让你喝丝瓜→你拒绝→你情绪有问题→你身体有毛病→你得喝丝瓜汤。
这还没完,你妈举着温柔刀逼你喝汤的时候,你爸也没闲着,坐一旁开腔:
今晚这个丝瓜做得不错,味道很鲜。
你妈听了,美食博主附身:对啦,丝瓜要好吃的秘诀呢,就是……
你爸话锋一转,突然开始奇袭:那你错了,丝瓜要好吃,只要加一点点香油和盐就行了。
你妈没接话:要是大家这么喜欢吃丝瓜的话,我下次多买一点呗,反正丝瓜最近便宜啊。
你爸话锋再转,二次奇袭:丝瓜最近还是少吃一点啊,因为美国人在丝瓜里下毒了,吃了以后你身体里的基因会发生改变。
你妈好像没听见,自说自话:夏天吃丝瓜它是很好的,能去火气。
你爸突然发火,三次奇袭:都说了吃丝瓜不好了,买那么多干吗!吃吃吃,放在冰箱里面吃不完啊!
你妈又倒吸一口凉气,仍不忘初心:
你这么凶干吗,你这么凶是因为你肝火太旺,你喝一口丝瓜汤降一下火气吧。
不知你看完会作何感想,总之我刷完这几集“丝瓜传”后挺上火的。
似乎一瞬间就被拉回学生时代的那张饭桌。
一面是絮絮叨叨强迫你吃不喜欢吃的菜,抽空强调自己为了这个家有多不容易,她所做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母亲。
一面是高喊“君子远庖厨”却对菜色指手画脚,咪一口小酒便开始化身政治家、经济学家,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发表“高见”的父亲。
她一言“喝点丝瓜汤,对你好”,他一句“那你错了,丝瓜被美国人下了毒”,每个人说话像是鬼打墙。
你夹在中间,老觉得那些话跟绳子一样勒上你的脖子。
闷声吃完后小声留下一句“我吃饱了”,起身离开,后面又跟上一串声音:
这孩子,说他两句就不耐烦了,什么态度!
哼,长大了,翅膀硬了,他这个脾气出社会了有他受的。
唉,我们这都是为了谁啊。
而你只觉得,好像生命里的一些东西,和那味道寡淡、黏糊糊滑溜溜一大坨的丝瓜一样,随便嚼两下咕咚咽了。
网友@拾壹拾壹 说,她家就是一个“丝瓜汤”家庭。
你因某事愤怒,父母说“你肝火旺,喝点丝瓜汤”;
你表达拒绝,他们倒吸一口凉气,“看吧,就是火气大,更得喝”;
你渴望深入谈谈情绪,他们会跟你细数你历史上曾经多少次拒绝他们为你辛苦熬的汤。
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降维打击”,也是一种话语体系,一套家庭规则,一整套关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为你好”的生存逻辑。
而作为他们的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他们准备的那碗“为你好的汤”才重要,亲子关系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循环里,变得疏离。
说到底,“丝瓜汤”的本质可能是掩盖,是顺从,是接受。
你跟他们讲理,他们跟你谈感情;
你跟他们谈感情时,他们跟你谈钱;
你跟他们谈钱时,他们开始跟你谈恩情。
它把冲突的根源从“我控制”转化成了“你没配合”。
大家的共鸣,就好像小时候被爸妈打了以后找朋友哭诉,结果发现朋友也被爸妈打了,然后两个孩子双双由哭转笑,开始惨兮兮地比较。
有人的“丝瓜汤”是多吃的半碗饭,多吃的几口菜。
我很奇怪,我这么大个人了我饱没饱我自己难道不清楚吗?我妈总是在我放筷子之后让我多吃点饭菜,我说我吃饱了,她总说‘吃那么点再多吃几口’。
我强调‘我吃不下了’,她说‘你早饭都没吃,多吃点’,我说了‘每天又没什么消耗,真不饿’,她又讲‘今天xx菜是特意为你做的,你再多吃点’。
就这样,非得我特别严肃板正大声说‘我真的吃不下了!别再让我吃了!’我妈才放过我,但结尾还要说一句‘让你多吃点跟害你一样’。
有人的“丝瓜汤”是一条朋友圈。
“我妈‘要不要吃西瓜问了五遍’,我‘不想吃西瓜’拒绝了五遍,结果我妈还是买回来了但我没吃,然后我妈晚上一点发了条仅我可见的朋友圈。”
有人的“丝瓜汤”是语言不通,每个人都一个比一个固执。
“例如上我爸叫弟弟洗澡,弟弟说等十点洗,爸又说一会洗现在洗不一样吗?弟弟说我一会就洗。
“爸爸又说,叫你洗澡都不洗,弟弟就发火了,说不洗了,我爸也生气了,爱洗不洗!”
还有人说,她小时候的“丝瓜汤”是红枣和菠菜,现在的“丝瓜汤”是“快点找个男人结婚”。
每一口汤都是父母的生活智慧,每一次反驳都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每一次拒绝都不亚于背叛了族谱。
不管怎么样,他们是必须赢的。
最难受的是,今天说完了,不知道哪天又跟恢复出厂设置一样,再次重复。
像是游戏里的NPC,这一次说完的话,等到下次再触发对话时又会重新讲一遍,没有尽头。
明明是坐在一起吃饭的家人,却总是让人觉得无力。
有人说,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回家就会脾气暴躁,现在想明白了,是在每一场对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能需要预见后面的对话,会被动卷入无数拉扯。
但父母根本不听她说什么,只是跟运行程序一样,一个劲儿重复自己想说的。
这是很多父母的共性。
他们看着孩子长大,慢慢有了主见,怕被孩子嫌弃。
他们的说教和要求,看似是一种控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和权威的试探。
这么说吧,如果你是特别爱吃丝瓜的小孩,你的「丝瓜汤」绝不会是丝瓜汤。
正因为你不爱,你的拒绝和反驳才会让餐桌上永远不缺丝瓜汤。
再一个,孩子长大了,他们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
看到你玩手机,先说电子产品误人,再谈游戏害人,末了说一句“不要老熬夜,对眼睛不好”。
看到你喝奶茶,先说垃圾食品有毒,再说勾兑食物如同厨余,末了提一句“别喝了,不如白开水”。
好像在表达对你的关心,却忽视了孩子真实的反应。
心里也在暗自期待得到“言出法随”的效果:
我念出关心你的咒语,你给出顺从我的反应。
一旦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反馈,就很容易暴躁,觉得是不是孩子不听话了、叛逆了,甚至质疑自己对孩子多年的付出。
而这些委屈和拧巴,孩子也并非完全没有感受。
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看在眼里,心疼且内疚,即使被父母唠叨、误解,不好也无法责怪他们。
在小地方,一辈子如此生活的他们,不懂年轻人的精神困境,不知道和你说什么话题,就只能反复聊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唉,这题无解。
有人调侃,有人放下:
原来这事并不只有我家有,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但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可以选择不看这场施法,现在我自己都能玩丝瓜汤的梗了,这个伤口已经不会让我感受到痛苦了。
太精髓,就连矛盾也和丝瓜汤一样,不尖锐,软趴趴的。
也因如此,丝瓜汤才会成为今年最温和的吐槽梗。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丝瓜汤吧,不难喝也不想喝。
它就在那儿摆着,至于和解抑或一饮而尽,就是自己的选择啦。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