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当新质生产力排头兵,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读国资委党委《旗帜》文章有感
今天,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旗帜》2025年第8期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当好排头兵》。这篇文章围绕中央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任务,从供给提档、转化提速、产业提质、改革提效上四个方面发力,对任务部署得清清楚楚。我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也是文章中第四个问题,换个角度谈谈看法。甚至觉得需要发表一篇文章,就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讲一讲思路。
当下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这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场变革不仅带来发展观念上的变革,也带来发展路径上的变革。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当好排头兵》。是从四个方面讲的,这就是:
一、聚焦供给提档,在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上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二、聚焦转化提速,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三、聚焦产业提质,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四、聚焦改革提效,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上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就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发表过文章,思路越来越清晰。这次对“做什么”讲得更清晰了。这篇文章讲的第四个任务大背景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讲了三个着力,着力提升资源配置效能,着力提升管理运营效能,着力提升监督服务效能。我觉得国企要真正当好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绝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也不仅仅资源配置效能、管理运营效能、监督服务效能方面的事情,必须刀刃向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克服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阻碍可以概括为三大攻坚战。
围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国企深化改革攻坚战之一:
破除体制机制僵化,解决“不愿创新、不敢创新”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障碍,根源在于国企的行政属性和考核体系。
1. 考核指挥棒的“短期化”与“避险化”。
传统考核核心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利润。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失败率高,与追求短期财务安全的考核目标天然冲突。一般情况,负责人倾向于规避风险,“宁可平庸,不可犯错”。要攻克它这个障碍,就必须改革考核体系,建立中长期综合评价机制。大幅提高创新指标的权重(如研发投入强度、核心技术自主率、首台套应用、行业标准制定),并试行创新项目“里程碑”考核,允许战略性的前期亏损。
2. 决策流程的“行政化”与“冗长化”。一项创新投资可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从子公司到集团,再到国资委),流程漫长,无法应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市场机遇的稍纵即逝。要攻克这个阻碍,就要推行“负面清单”+“授权放权” 管理。对主业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投资,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事后备案替代事前审批。设立 “创新特区” 或专业投资平台,用更市场化的机制独立运作。
3. 激励与容错机制的“乏力”与“缺失”。薪酬体系相对固化,对顶尖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容错机制缺失,创新失败可能被追责,导致“不敢试错”。要攻克这个阻碍,就要推行股权激励、项目分红、项目跟投等市场化激励手段。最关键的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 ,制定清晰透明的创新免责清单,为敢于探索但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团队和个人“撑腰鼓劲”。
围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国企深化改革攻坚战之二:
扭转创新模式传统,解决“创新效率低、成果转化难”问题
国企的研发模式有时脱离市场,容易陷入自我循环。
1. 技术与市场“两张皮”。研发活动以“技术导向”而非“市场导向”,成果停留在论文、专利和样品阶段,无法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攻克这个障碍,就要强力推行“揭榜挂帅”和 “赛马” 机制,以解决实际痛点、满足市场需求为唯一标准,谁能干就让谁上。让研发团队深入市场一线,与客户共同定义创新方向。
2. 封闭式创新与“大企业病”。习惯于内部研发、自成体系,对外部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前沿创新不敏感、不信任,缺乏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攻克这个障碍,就要拥抱开放式创新。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孵化器、并购等方式,主动链接和投资外部创新主体。让自己成为创新平台整合者,而不仅仅是技术研发者。
新质生产力需要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和土壤。
2. “链主”作用发挥不足。国企,尤其是央企,本是天然的产业链“链主”,但不少企业负责人有“老大”思想,对采购和使用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不积极(“不敢用、不愿用”),未能有效带动全产业链升级。要攻克这个障碍,就要主动开放应用场景。向社会发布需求清单,让创新型民企的技术在真实场景中迭代成熟。同时,构建行业共享的研发平台、中试平台,从“技术买家”转变为生态共建者和技术标准输出者。
国企当好新质生产力排头兵,绝非一日之功。它不是一个政治表态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旨在适应和推动新质生产力这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依赖垄断资源的“巨无霸”,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的“领头雁”;从被动执行国家任务的“国家队”,转变为主动开辟新赛道的“先锋队”;从产业链上的“孤岛”,转变为汇聚各方智慧的“创新生态平台”。很重要的是国有企业要勇敢承担创新风险。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失败概率高,市场失灵现象普遍。国企可以超越短期利润考核,承担起民营企业难以承受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风险,为国家做“战略铺垫”。
克服这些阻碍,需要巨大的改革勇气和智慧,但这也是国企在新时代必须承担起的使命。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以上,也算是建议。
李锦的《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签字本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唯一的一本从国企角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著作。 联系电话:15266690288(由李锦亲笔签字,直接邮发)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 国企改革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