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最近演艺圈有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演员于和伟主演的历史大剧《沉默的荣耀》刚刚播放大结局,不到一天的时间,央视新闻就两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了他。

这可不是普通的点名,而是带有一种认可和推广的意味,好像是在通过于和伟这个例子,告诉大家现在娱乐圈的风气要变了。

文|古人

看图文更过瘾!关注我,精彩不断!下方留言区已开放,等你来畅所欲

于和伟是东北辽宁抚顺人,在家里排行最小,上面有很多哥哥姐姐。

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作为老幺,还是在家庭的关爱下长大的。

可能正是这种相对单纯的成长环境,让他很早就明确了自己对文艺的喜爱,认定了以后要走艺术这条路。

初中毕业之后,于和伟考进了一个中专的音乐班,学了三年之后,又顺利进入了抚顺话剧团,算是真正踏进了表演的门槛。

他对这一行有梦想,家里人也特别支持,尤其是他的姐姐,帮助他鼓励他,让他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从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不过,对于一个从小在家受保护的孩子来说,独自去外地生活并不容易。

刚开学那天,他甚至还把行李给弄丢了,多亏了好心老乡的帮忙,才安顿下来。

在大学里,他慢慢适应了环境,思乡的情绪也渐渐被充实的学习生活冲淡。

因为表现不错,他在同学中很受欢迎,大三那年还有老师推荐他主演话剧,这对他来说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毕业之后,于和伟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但因为外形条件在演员中并不算特别突出,他很少能接到重要的角色,大多数时间都在跑龙套,最艰难的时候,拍一场戏只能拿到两百块钱。

可那时他已经成家了,这么低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的开销。

好在妻子非常理解他,一直在他身边支持他,鼓励他坚持下去。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于和伟在各种各样的电视剧里扮演着小角色,一跑就是十二年的龙套。

虽然戏份不多的配角,但他并没有敷衍,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机会,慢慢积累经验,也逐渐在行业里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他三十九岁那年,有一个角色终于被观众记住了,甚至他以前演过的一些片段也被网友翻出来二次创作,这说明大家开始认可他的演技。

之后,他凭借多部作品获得了金鸡奖、飞天奖等重要奖项的提名,但很可惜,每次都是提名而没能获奖,以至于他自己都调侃,说已经习惯了在台下为别人鼓掌。

直到2021年,于和伟终于凭借《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这个角色,拿到了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这一刻,他用了三十年!

从默默无闻的龙套到被认可的影帝,这条路他走得特别踏实,成名之后,于和伟的资源明显更好了,出演了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而最近播出的《沉默的荣耀》更是一部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这部剧是央视为纪念台湾光复八十周年而特别制作的,剧中角色都有历史原型,于和伟能出演男主角,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实力和地位受到重视。

而在他演完这部剧之后,央视在二十四小时内两次点名提到他,这背后传递出几个明显的信号,预示着内地娱乐圈的玩法可能要变了。

第一个信号是,主流平台越来越看重“正剧+实力派”的搭配。

这几年年轻人爱看的电视剧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尤其是古装偶像剧,内容差不多,演员也就是那几位换来换去,被观众戏称为“换乘恋爱”。

这些剧情节套路化,感情线生硬,就像“工业糖精”,只为了甜而甜,但看完根本留不下什么印象。

它们的宣传方式也差不多,播出前拼命发花絮、炒话题,播出中不断更新播放数据,明星之间还互相包场捧场,看起来热闹,但剧本身的质量却未必过硬。

而真正爆款的剧,是跟《人民的名义》,《狂飙》,还有现在的《沉默的荣耀》,其实没怎么做宣传,全靠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演技打动观众。

就拿《沉默的荣耀》来说,剧中有一句台词“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虽然只有十个字,但于和伟的演绎一下子把角色身上的决绝和风骨表现出来了,让观众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物的选择和牺牲。这种靠剧作本身赢得的口碑,比什么数据都实在。

第二个信号是,对演员来说,社会价值比流量热度更重要。

流量这东西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过去不少制作方选演员,主要看热搜排名、粉丝数量、微博互动这些数据。

虽然这些指标看起来直观,能拿来衡量人气,但影视作品毕竟是艺术,不能完全用数据来评判。

可就是因为太依赖数据,有些演员觉得“黑红也是红”,不认真打磨演技,反而靠炒作、立人设、抢C位来博眼球。

他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却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包装成“实力派”,这其实是对行业的一种伤害。

演员归根结底是文艺工作者,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为观众提供好的文艺作品,而不是天天活在热搜和通稿里。

于和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怎么看待自己五十岁才成功这件事,他的回答是:“你在这个国家,这个土地上,身为公众人物必须要思考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演员不只是明星,更是有社会责任的公众人物。

于和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很少参加综艺,不炒作私生活,把精力都放在研究角色、拍好戏上,接演历史人物前,他会查很多资料,尽量贴近原型,就是想通过角色把应该被记住的精神传递出去。

这种踏实的态度,恰恰是现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圈最需要的。

第三个信号是,数据不能完全代表一部剧的成功。

现在很多剧集宣传时,喜欢强调“投资几亿”、“预约量破纪录”、“播放量几小时破亿”等等,这些数字看起来漂亮,但观众看完剧发现不好看,那这些数据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的好剧,比如《人民的名义》,开播前没什么宣传,但靠着真实震撼的剧情和演员的精彩表演,一下子成了现象级作品。

于和伟主演的《沉默的荣耀》也一样,没有靠流量明星带热度,而是靠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全体创作者的用心,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这说明,只有剧集本身有质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光靠虚的数据是撑不久的。

于和伟从出道到被主流认可,经历了整整二十九年的时间,这几乎是一个演员的大半辈子。

他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内地娱乐行业这些年的变化。

以前是流量当道,颜值和热搜就能撑起一部剧,但现在观众审美提高了,看够了套路化的剧情和尴尬的表演,开始更喜欢有深度、有质感的作品。

这对认真演戏的演员来说是好事,对观众来说更是好事。

央视近期再次点名于和伟,邀请他参加“2025年中国广播电视精品之夜”,这可以看作是对这种风向的再一次肯定。

相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像于和伟这样的演员走到台前,用好的作品说话,让娱乐圈慢慢回归到重视演技、重视创作的良性循环中。

毕竟,演员的立身之本是角色,而行业的立身之本是作品,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娱乐   风向   信号   央视   小时   于和伟   演员   荣耀   观众   角色   作品   数据   演技   沉默   抚顺   娱乐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