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光明网】【红网】【北晚在线】(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麦子
编辑|麦子
“喜剧电影分为陈佩斯的电影,和其他电影”。
7月25日,“喜剧之王”陈佩斯自导自演的《戏台》正式上映。
上映仅仅两天时间,这部电影就取得了8.0的高分,累计票房更是高达1.76亿。
不过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实际上也有着陈佩斯道不尽的辛酸。
曾经,他本就不赚钱的公司宣告倒闭,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供不起。
即便到了71岁高龄,自己亲手打造的《戏台》也被延期上映、压低排片率。
在最近的央视专访上,才知道陈佩斯消失的22年来真实处境究竟如何。
直到这时才发现,老搭档朱时茂的那句话,没有说错。
7月20日,陈佩斯带着他的新电影《戏台》登上了中国电影频道的专访。
面向观众打招呼时,陈佩斯的眼眶带了点泪光,说着“好久没有上过电影频道了”。
另一边的主持人,也在说着他已经阔别电影32年的时间,让观众们都等了太久太久。
当陈佩斯提到自己的电影为何会让观众等了这么久,其实也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打磨作品。
在他看来,他此前所创作的那些电影都属于“电影时代”,技术上也缺点东西,算是一个“半成品”。
如今想要把它搬上大荧幕,还需要自己从实践里多探究,让它更贴合电影才行。
见到陈佩斯在中国电影频道上与主持人相谈甚欢,观众也不禁觉得他们之间是真的“破冰”了。
要知道,早在1999年,央视与陈佩斯之间还产生过一次并不愉快的事情。
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曾在央视的春晚舞台上贡献出不少优质小品。
而这些优质的小品也让电视台旗下的某个公司,从中嗅到了商机。
他们没有过问陈、朱二人的意愿,就将这些小品出版成了光盘进行售卖。
在陈佩斯看来,他可以接受一些金钱上的损失。
但是并不能接受他们对于自己和作品的漠视,怎么连个招呼也不打一声。
当陈佩斯想商量着讨要一个说法的时候,还是被对面给拒绝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联合自己的好搭档,用一纸诉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们与电视台旗下的公司对簿公堂,最终也胜诉了,拿回了自己应得的东西。
不过这次这对好搭档像是有舍有得,虽说胜诉了,但是他们也没有再出现在那个熟悉的舞台。
在此之后,陈佩斯在娱乐圈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他积累多年的声誉与人脉受到了冲击,商业演出机会也减少了许多。
经济收入不断下降不说,就连他那个本不赚钱的公司,也因为经营不下去宣告倒闭。
最难熬的时候,他连给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有些拿不出来了。
经历了这样的情况,陈佩斯很少出现在综艺与各种影视节目之中。
而在许多观众的眼中,陈佩斯、朱时茂这是一起与央视闹得不欢而散,才受到了影响。
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朱时茂曾用一句话道出了真相。
“佩斯是个认死理的人,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朱时茂口中的“认死理”,其实说的就是陈佩斯在艺术上面的追求与坚守。
陈佩斯当初与春晚的合作戛然而止,也与他的这些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此前在个人专访里表示过,自己离开是因为对于央视的创作环境不太喜欢。
在与央视合作的那几年里,他虽然收获了很大的名气,但是内心并不觉得畅快。
自己是一个文艺创作者,更想要竭尽全力地去还原自己的艺术。
但是央视作为主流媒体,需要考虑的更多,追求不仅仅只是艺术表达这一方面。
就比如陈佩斯的一些创新想法,就会因为不符合时代传统而被忽视。
让他心生不悦的,还是因为1998年春晚舞台上出现的那些插曲。
明明《王爷与邮差》的表演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对于陈佩斯与朱时茂两个人来说算是“度秒如年”。
小品刚刚开场,陈佩斯戴着的“清朝发髻”道具便因为粘贴不牢固,差点脱落。
为了避免出现失误,陈佩斯只能找个时机偷偷地拽几下发套,避免出现意外。
好不容易把假发调整好,就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搭档朱时茂的贴身麦克风竟然在这个时候脱落了,陈佩斯想帮他戴好,还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
为了不让朱时茂“说了跟没说一样”,陈佩斯只好尽可能地靠近他,让他用上麦克风。
而在这个时候,时间只过去了三分钟,为了让舞台顺利进行,陈佩斯临时增加了点戏份。
他绕着舞台跑了一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才让搭档调整好了麦克风。
可没想到,紧接着工作人员就又失误了,原本准备好的音效也没有了。
舞台的喜剧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可事后工作人员只是以“设备故障”轻描淡写地进行回应。
也正因此,对于喜剧要求极高的陈佩斯彻底失望了,为了追求自己纯粹的艺术,他不得不选择告别熟悉的舞台。
在他消失的这22年,他最真实的处境也是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艺术。
彼时的话剧领域看起来既小众又缺乏名利的诱惑,陈佩斯便将目光投向那里。
在他看来,话剧的舞台离观众更近,也能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喜剧的内核。
正因为这样的追求,他打造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托儿》。
从剧本打磨到舞台布景,再到演员的挑选,他几乎倾尽所有,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那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请大牌演员,他就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反复排练。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他就靠口碑一点点积累观众。
2001年,《托儿》的舞台在首轮演出时,便闯出了70万的票房大关,也算是一炮而红。
票房多就意味着观众的认可,陈佩斯也更加坚定地要走这条路。
当一些能够获得利益的商业合作向他招手时,他都不愿意接受,就是为了不迎合市场的那些低俗趣味。
此后他又先先后后创作了《惊梦》《戏台》这样的“话剧市场金字招牌”。
其中名为《戏台》的话剧,即便已经在全世界巡回开了360场,还是一票难求。
也正是在观众的一片呼声之中,电影版的《戏台》应运而生。
一把“老骨头”的他,亲自上演“侯班主”用头撞柱子、扇耳光、扑腾倒地磕头的戏码。
还身兼导演的他,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场景,耗费了两年时间钻研怎么打光。
这样追求作品质量的他,也是因为他始终坚信的那句“观众是拿真金白银买票来看戏的,不能让他们觉得亏了”。
而他这些年与央视之间的缘分,其实也没有断。
2015年,陈佩斯带着自导自演的喜剧《好大一个家》登录了央视一套。
2021年,他还在总台的喜剧传承类节目之中,担任了金牌导师,这也是央视对于老喜剧人的认可与敬佩。
71岁的陈佩斯已经追求了多年的艺术,还能不被外界干扰,踏踏实实地打造作品,实在是难得。
希望这个老艺术家可以继续走在艺术的道路上,也祝愿他可以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光明网】【红网】【北晚在线】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