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图源:人民日报
在对历史苦难的讲述和倾听中,痛感是不可避免的。直面历史疼痛,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间清醒”,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的体现。由此,我们才能砥砺自强自立的志气,真正捍卫和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暑期档多部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电影作品陆续上映,引发观影热潮。电影《南京照相馆》居暑期档榜首,总票房已超26亿元,将于9月18日上演的电影《731》,多平台观众“想看”数据都创下纪录。这些都是用行动践行“勿忘国耻”的现实写照。
与此同时,舆论场中也浮现一些杂音:反复回望过去是在“宣扬仇恨”,记录历史伤痕是在“情感自虐”。因展现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疯狂本性,电影《南京照相馆》被少数人质疑为“进行仇恨教育”,连未上映的《731》,也收到了“血腥暴力”的微词。这类论调虽属少数,但仍值得重视并加以理性辨析。
历史不应是由人随意涂抹的画布。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犯下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确实残忍,但它就是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尊重历史史实,守护历史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这些抗战电影的目的和价值追求。在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矢志推动篡改和遗忘侵华历史的背景下,我们又如何能主动选择回避历史?
再者,实际上,文艺作品所表现出的侵华日军之凶残,远远不及当年日军真实暴行所到达的程度。更遑论《南京照相馆》的创作者们已在表达上进行极大克制,充分顾及观众观影感受,避免带来应激的心理创伤。如果连这样的艺术再现,今人都不敢回望,都要被扣上“仇恨教育”的帽子,那么我们还有直面真实历史的勇气吗?又何以面对先人们的牺牲?这是一种懦弱的逃避,也是对历史的背叛。
人类对真实历史的偏离,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前者的典型表现是日本国内右翼分子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后者则表现于,苦难的事发生后,无论是人还是社会,都会在心理层面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过去的一些苦难选择性遗忘,这是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表现,可以理解。但越是如此,越应该想方设法铭记和守护历史。否则,如何防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悲剧重演,如何让“吾辈自强”的信念生根发芽,如何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照进现实?
战争是残酷的。电影、文学等载体在重现战争历史时,如何既展现战争残酷又避免宣扬暴力、既呈现历史教训又避免宣扬仇恨,这是可以讨论的。但讨论应该建立在一个大的前提上,那就是:在人类对历史苦难的讲述和倾听中,痛感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历史教训何以被有效记取?直面历史疼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间清醒”,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困于苦难的泥淖。恰恰相反,铭记和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前行。我们应当学会与历史痛苦共存,从中淬炼出更加坚韧的灵魂、更坚强的铠甲,砥砺自强自立的志气。秉持这样一种心态去看抗战电影,得到的是精神洗礼,浓烈的是家国情怀。观众走出影院,看见眼前的万家灯火、锦绣河山和幸福生活,会更深刻地理解:避免历史悲剧的唯一途径,是让自身足够强大,化苦难为前进的动力。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一位日本友人对《731》导演曾言:“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还需要记得吗?”此问再次警示我们,历史,不敢忘、更不能忘。我们也想告诉全世界:历史不会远去,真相不会磨灭。但铭记过去,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更加坚定地守护和平;回顾苦难,也绝非沉溺于伤痛,而是为了走向复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