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千年古塔重放光彩——记重修天寿寺塔及地宫发掘经过

引子

#本文摘自《广德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3月),作者郑书琴,原标题《千年古塔重放光彩——记重修天寿寺塔及地宫发掘经过》

正文

塔史及重修简况

巍然屹立在广德城东的千年古塔天寿寺大圣宝塔,是桃州古城悠久历史的象征,它历经风雨侵蚀和战火劫难,飞檐、塔楼俱毁。1984年7月,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拨款重修,于1986年4月竣工修复,并在当年春节期间向游人开放。宝塔的修复,实现了全县人民多年来的愿望。

据1983年12月9日宝塔地宫出土的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石碑记载,大圣宝塔(天寿寺塔)建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是天寿寺内两大建筑之一。宝塔建造后经历了三毁三修。第一次是在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塔为大火焚毁,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由佛门子宋荣、宋宗两兄弟筹募修建。据清光绪七年《广德州志》记载,第二次被焚是在建炎三年(11 2 9年),岳武穆为防止金人登塔窃窥军情而以飞矢毁之。又据塔顶砖碑记载,此次于明万历三十年由知州何凤起筹募修复。

相传当时为祝愿朝廷“与天同寿”,遂将“开化寺”改名为“天寿寺”。另据《广德州志》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宝塔曾进行过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一日,龙卷风袭击塔顶,致使塔顶“铁盖二”飞掷殿庭。第三次宝塔被焚,据传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古历九月十九日,当日天寿寺举办观音会,因放爆竹不慎,致使紧靠宝塔北侧的三间茅屋起火,火焰漫延到塔檐,终将宝塔内外木制结构化为灰烬。抗日战争初期,宝塔周围迭遭日机轰炸,尤其是1939年古历五月初七中午,一枚重磅炸弹落于塔身南侧,弹坑深过一丈,当场炸死三人,但塔身依然屹立无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文化古迹,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11月22日公布天寿寺宝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寿寺塔系单筒六面七级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铎,是江南风格的楼阁式宝塔。经测绘,塔身高3134厘米,各层转角均置扇形倚柱,柱底置八角鼓形柱盘和柱础,每个柱头上施砖制平行方涩、混线及菱角牙子两重。塔的外部立面造型,除六七两层阑额向外凸出、额头并施以挑拱外,其他无差异。各层在中央开壶门(唯独西面六层之门头为圆形),两侧辟直棂窗,其间并砌出槏柱、窗额、腰串及下枋。

为了保护好我县唯一的省级重点文物古迹,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决定进行修复工作。

为了使修复工作有历史和古建筑方面的依据,达到“整旧复原”的目的,施工前,先后邀请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罗哲文,古建工程师杨烈,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教授郭湖生、刘叙杰等来广德勘。他们对宝塔的造型、风格作了极高的评价,并提出了修复意见。1981年4月底,刘叙杰教授率技术人员登塔测绘后确认,塔身稳正,塔基坚固,无严重损坏。随后提供了测绘图、复原施工图和技术说明书、经费预算、备料计划。1984年春,在备料工作基本就绪后,又参照江南宋塔风格补充设计了施工图。

1983年8月24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来一位技术干部,负责宝塔的复原设计工作。由于他不熟悉宝塔的原貌,又对江南地区宋代宝塔同宗历史和建筑特征不明,而按照北方的宝塔外形风格作了重新设计,故修成后的宝塔外形不符原塔风格。对此,群众议论较多。

修复工程自1984年7月1日开工,1986年4月30日竣工,实用工期14个月。整个工程步骤是:清理、补砌塔身;制安主要木构件;砌制塔顶,安装塔刹;粉刷内外塔壁,制装各层飞檐屋面;制安楼板、楼梯等。工程结果,塔基深114厘米(原深),塔身高30.1米,塔顶高4.15米,塔刹高5.72米(比原来低)。各个塔角脊头新设计了龙吻(即龙头)共42个。为加强塔身稳固和防止年久飞檐塌坏,在每层椽枋处设计安装了一道暗钢箍。

楼面铺设了方砖,并将每层楼枋由五根增加为七根,以增强楼面承受力。塔内各层楼梯是仿常州市文笔塔式样制安的。为了不影响观赏,没有恢复底层暗楼。塔顶之塔心柱总高13.52米。塔刹由本县清溪乡农机厂铸造,总重4.571公斤。宝塔还安装了避雷装置,由芜湖市安装公司设计安装。

地宫及碑文简述

1983年12月4日上午,在清理塔内地面积土时,发现中线正西一米多宽的地面无铺石,并在20厘米深的土石中有乳白色碎块碑石,接着掘出一个82厘米见方的砖砌“石坑”和一口“石函”。这就是天寿寺宝塔的“地宫”。

“地宫”是建造宝塔落成时,存放建塔碑记、珍贵经文、佛像、宝塔模型(金银制品)、舍利或其他珍贵文物之处。“地宫”封存文物是秘密进行的,除当时的主持僧人和极个别经办人参与外,一般人是不知底细的。在我国所有宝塔中都设有“地宫”,只是位置各有不同。“地宫”在寺庙中是神圣不可触及之处,平时主持僧还要率领僧众向“地宫”诵经膜拜。

12月5日,北京国家文物管理局得悉发现“地宫”的电报后,当即通知安徽省文物局派专业考古工作者来广,于9日下午2时20分将“地宫”的石函盖揭开。但不幸的是,石函内仅有浸水、黄土和碎砖块,文物早被盗窃一空。

“地宫”的文物虽被盗窃,但尚存的两块碑文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中我们得知:

一、宝塔的原名为“大圣宝塔”,因后人不知其原名,故以寺名称其为“天寿寺宝塔”至今。

二、北宋佛门弟子宋荣、宋宗在元符二年(1099年)宝塔焚毁后,于建中靖国一年(1101年)到崇宁四年(1105年)七月,是领衔修复,而不是造塔。

三、清光绪七年《广德州志》载:天寿寺一名开化寺,创建于唐末昭宣帝天祐年间(904--907年)。地宫碑文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建造此塔成就五层……。据此表明,在开化寺建成后70年,才开始建造大圣宝塔。大圣宝塔的始建年代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距今已有1008年了。

四、据“地宫”石盖铭文记载,宝塔不仅设有“地宫”,并且设有“天宫”,均藏有文物。但在修塔期间,经多次检查,终未觅得“天宫”所在,仅发现较大空洞数处。

五、“地宫”石盖和石碑铭文中,没有“天寿寺”的庙名,更无“天寿寺”的塔名,只记载了“开化寺”、“大圣宝塔”的名称。据清光绪七年《广德州志》记载,宝塔为南宋岳武穆“飞矢火之”,直到明万历三十年以前,查无修庙和修塔的记载,也就不可能有人改换寺庙和宝塔的名称。因此,现名“天寿寺”和“天寿寺宝塔”,可能是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大修塔庙时改的。

下面将“地宫”石盖和石碑的铭文大意介绍一下。

石盖铭文释意;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广德建置为军,属江南道管辖。佛门弟子宋荣,广德南乡人,中年时代曾率弟弟宋宗和儿子等家眷第一次来到开化寺(天寿寺),看到有百年历史的大圣宝塔。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大圣宝塔遭到大火,连塔刹都被烧倒,塔层也不完整了。宋荣、宋宗两兄弟对宝塔被焚极为关心,经常谈论,并想尽力修复。第二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初三,宋荣与家人商讨了修复宝塔的事,得到全家人的赞成。当年二月十八日,他又与各寺庙有关人士商讨了筹划修塔之事。是年冬十月二十四日,拆了各寺庙里的旧墙砖作修塔之用。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二月初六日,请木瓦工开工修复大圣宝塔,当年八月二十四日修复第一层,随后便一层一层地向上修建。崇宁四年(1105年)四月十五日,安装宝塔顶上的塔刹(即覆钵、相轮、葫萝等),六月修造工程基本完工。同时在安装相轮时,并在预先设计的“天宫”里安藏了银塔壹座、银大圣侍从(佛祖的卫侍)、星辰(菩萨)六个。同年七月初二日,安藏了“地宫”文物。至此,修造“大圣宝塔”工程宣告竣工,工期四年零五个月。

安藏“地宫”时,宋荣、宋宗亲自把佛牙(一种珍贵动物的牙齿)、银卧佛及舍利子89粒等安放在“石函”内,作为镇塔的宝物。为了筹购“地宫”的宝物,全广德的佛教弟子和群众有的献银,有的献钱,有的献书经,有的献物,并把他们的姓名记入了人名簿。

在修塔过程中,曾得到全县人民和许姓妻子周氏哥哥的第二个儿子及十二秀才等人的尽力赞助,他们都把修复宝塔看成是信佛人的幸福大事,或为父母还愿报恩。

当时管理开化寺和宝塔的副主持和尚是祖庆大师。

石盖铭文后段是修造宝塔倡议者宋荣、宋宗等人的名字。最后还把修造宝塔有功的木匠黄富、瓦匠纪惠、舍缘头陀周道亨(即在修塔时管理工程的和尚)等三人的名字刻上了碑文。

石碑铭文释意:

碑文首行是“广德县广德军”,因宋端拱元年(988年)到元至元年(1264年)以前,广德为广德军,管辖广德县和郎溪县。碑文接着记载了在修造大圣宝塔时,得到朝散大夫、骑都尉、将仕郎及罗氏、陈氏妇人的襄助,其中特别清楚地记载了某某赠送舍利子89粒,装在琉璃碗里藏于“地宫”,并确认这些都是上品。

铭文中段叙述了宝塔的历史。铭文说宝塔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当时只建五层,后宋荣、宋宗于崇宁初年不仅重修五层,还增建两层,成为七级浮图了。

宋荣、宋宗修造大圣宝塔被其族长伯高祖得知后,还发起初舒、景光、侄翊等人相继襄助,圆满实现了修塔愿望。

竣工时,举行了盛大的庆贺活动,人们衷心祝愿邦国安宁,风调雨顺,祖国与天同寿。在庆贺的日子里,人们登塔同乐,相互祝颂。

碑文最后刻有“崇宁四年”等记载修塔竣工立碑的年月。

此外,碑石反面还刻有佛教经文一篇,但大部字迹已无法辩认。

资料来源:

《广德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光彩   钩沉   地宫   文史   千年   宝塔   大圣   广德   铭文   碑文   塔顶   文物   德州   太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