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中国发展 39 年,越南为何迟迟未崛起,其核心悲剧是野心太大

这几年,夸越南的声音都快盖过湄公河的浪了。什么“下一个世界工厂”、“亚洲新虎”,帽子一顶一顶地往上戴。尤其是在中美掰手腕的这几年,外资跟潮水似的涌进去,好像全世界都认定了,越南就是那个能接替中国的“天选之子”。

从1986年喊出“革新开放”到现在,一晃39年,越南确实变了。高楼起来了,公路修宽了,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那么像我们八九十年代的样子。

1986年,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摸着石头走了八年之后,越南也下水了。越共六大一开,从农村的承包制到城市的国企改革,再到划出经济特区,几乎是把我们的作业拿过去,换了个封面就交了。

这套打法在初期确实管用。靠着比我们更年轻、更便宜的劳动力,越南成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绝佳落脚点。三星把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设在了越南,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几乎一半都印着“Made in Vietnam”。尤其2018年之后,全球供应链开始搞“中国+1”策略,越南更是吃尽了红利。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咱们看看最新的,就说今年(2025年)吧,根据越南统计总局的数据,前九个月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注册总额就达到了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2%。这势头,猛不猛?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挺给面子,预测越南今年的GDP增速能到6.5%左右。放眼全球,这绝对是尖子生的水平。

于是,一种“越南崛起,中国衰落”的论调就起来了。很多西方媒体更是把它捧上了天,说越南正在复制中国的奇迹。

可朋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越南复制的是中国的“形”,却没学到中国的“神”。 它看起来像个制造业强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庞大的“总装车间”。

你问问身边的人,谁能叫出一个响当当的越南本土品牌?恐怕一个都没有。越南出口的主力是什么?三星手机。但那手机里的芯片、屏幕、摄像头,有一样是越南自己造的吗?没有。越南每年出口几百亿美元的纺织品,但制造这些衣服的面料,百分之六七十要从中国进口。

说白了,越南的经济,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原材料从外面进,核心技术靠外企,最终市场也在国外。外资企业贡献了它超过七成的出口额。这就好比你家开了个饭馆,生意火爆,但厨子是请的,菜单是别人定的,连买菜都得去邻居家。这种繁荣,根基是虚的,随时可能被釜底抽薪。

野心,是那根最脆弱的软肋

越南的野心有多大?历史上,他们自诩“小中华”,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甚至想取而代之的劲头。当年打赢了美国,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甚至敢喊出“打到南宁过春节”的口号。这种历史记忆,演变到今天,就成了经济上的执念——成为“下一个中国”。

为了这个目标,越南下了血本。它几乎是无差别地拥抱外资,给出的政策优惠比谁都大方。它也学着我们搞产业升级,几年前就雄心勃勃地提出要进军半导体产业,甚至跟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NVIDIA)都签订了合作协议,要共建AI研发中心。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前途?

可现实的耳光,总是来得又快又响。

首先,体量决定了上限。 中国有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我们应对任何外部风险的最大底气。我们的企业可以在国内市场完成试错、迭代、壮大,然后再去跟国际巨头掰手腕。越南呢?1亿人口。这个市场规模,撑不起一个完整的、全门类的工业体系。所以它只能深度绑定出口,一旦全球经济打个喷嚏,越南就得重感冒。

其次,地基没打牢,就想盖摩天大楼。 咱们聊聊那个半导体梦。搞高科技,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和研发。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2.5%,还在逐年增加。越南是多少?常年徘徊在0.5%左右。教育投入看似不低,占GDP的4%多点,但培养出来的,更多是适应流水线的熟练工,而不是能搞尖端研发的工程师。没有人才,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那个“半导体强国梦”,更像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

再者,内部的“经”不好念。 这几年,越南的反腐力度空前,连国家主席、国会主席都接连落马。去年(2024年)那个女首富张美兰的案子,涉案金额高达几百亿美元,简直是动摇国本。这说明什么?说明其内部的体制性障碍还非常严重。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南北方发展不均衡,这些都是拴在越南经济这匹快马腿上的绳索。还有,基础设施的短板极其要命。2023年夏天,越南北部爆发严重“电荒”,把外资企业坑惨了。连最基本的电力供应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高端制造?

所以你看,越南的问题,根子上出在了“错配”上。它的能力,撑不起它的野心。 它看到了中国成功的表象,却没有理解中国成功的内核——那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夫,靠独立自主的决心,靠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政府推行长期战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我们是先成了“世界工厂”,积累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才开始向“制造强国”升级。而越南,似乎想跳过这个最艰难的积累过程,一步到位。这,就是它悲剧的核心。

夹缝中的“宠儿”,左右为难

当然,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越南自己,也不公平。时代变了。

中国崛起的时候,是全球化高歌猛进的黄金年代。我们搭上了顺风车,闷声发大财。而现在的越南,面对的是一个日益撕裂和对立的世界。中美博弈,把它推到了风口浪尖。

美国把它捧为“印太战略”的样板,拉着它搞“友岸外包”,目的就是为了在供应链上“去中国化”。这对越南来说,是天大的机遇,但也可能是致命的毒药。它越是深度融入西方的产业链,就越是受制于人。今天美国可以因为政治需要把订单给你,明天同样可以因为政治需要,把订单给墨西哥、给印度。你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不是下棋的人。

越南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它极力搞大国平衡。一边跟美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一边维持着和中国的经贸往来,毕竟中国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它想左右逢源,两边通吃。可这种走钢丝的游戏,对一个小国来说,太难了。南海问题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它的处境变得异常尴尬。

更现实的是,那个曾经让它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也正在快速消失。过去十年,越南工人的最低工资涨了好几倍,土地、电力的成本都在上升。当“便宜”不再是你的标签时,你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靠技术?技术在别人手里。靠品牌?品牌你没有。

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最经典的剧本。当你靠模仿和廉价劳动力走到一定阶段后,既无法在成本上与更落后的国家竞争,又无法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抗衡,就这么被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世界银行早就发出过警告,如果越南不进行深刻的结构性改革,到2045年也很难成为高收入国家。

结语:放下执念,回归现实

聊到这,我想说,越南这39年,不能说不努力,也不能说没成就。只是,它被外界的吹捧和自身的野心,带进了一个“成功的幻觉”里。

它总想着成为谁的替代品,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是成为真正的自己。一个国家的崛起,最终靠的不是模仿,不是投机,而是内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教育和科技的真正投入,来自于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来自于强大的本土企业,来自于一个国家脚踏实地的精神。

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中国企业的崛起,没有一个是靠外资“赐予”的。它们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靠着自主研发这把“铁榔头”,硬生生砸开了一条血路。这才是中国故事里,最值得越南学习的地方。

对越南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或许是放下那个“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执念。别再盯着镜子里的那个“高仿”的影子,而是该低头看看自己脚下的路。 从解决电荒问题开始,从培养一名优秀的本土工程师开始,从扶持一家有前途的本土小企业开始。这个过程会很慢,很痛苦,甚至会经历失败。

但只有这样,越南才能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它永远只能是那个在国际舞台上被镁光灯短暂照亮的“宠儿”,潮水退去,剩下的,可能只是一片狼藉的沙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越南   中国   野心   悲剧   核心   三星   美国   强国   世界银行   本土   中美   半导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