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藏着对孩子的潜在“坏影响”,一个比一个让人心疼

导读:《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显示,初中阶段不仅是父母焦虑最多的时段,占比达到64%,高中紧随其后,占比28%。而干涉行为最多的是初中,大约为50%,其他学段总和也才50%。也因如此,小学升初中以及初中阶段,孩子心理问题出现概率也由10%升至20%。

“你已经是初中生了,为什么不能自己穿鞋呢”,卢女士在接到老师“投诉”儿子小智不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问题后,生气责问道

然而,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到:“一直都是你帮我做我为什么要学会?”

原来,卢女士与丈夫备孕多年,34岁生下小智,而为了给予儿子最好的照顾,她辞职在家全天24小时“围着儿子转”

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搭配哪双鞋,她不仅亲自挑选,还会为儿子穿戴整齐。大到上哪个兴趣班、和哪个小朋友玩耍等事情,也都必须听从她的安排

“小区里哪个妈妈,不羡慕我有这么听话的儿子,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卢女士颇为骄傲

但随着儿子入读寄宿式的初中后,不仅三天两头被老师投诉“小智怎么连系鞋带都不会”、“被子、衣服乱糟糟完全不会叠整齐”,而且,儿子还以“同学们笑我是妈宝男”为由,不愿再每天给她打电话报备在学校的事情

如今,卢女士认为,儿子已经12岁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让她在老师面前丢脸,同时还变得叛逆,不肯事事“汇报”

小智认为,妈妈没有教会他基本的生活能力,还严管各种事情,让他在同学们面前丢脸、遭到嘲笑,继而母子俩一见面便吵架矛盾不断

小智的爸爸来不参与孩子的教育母子俩吵架时,他也没办法劝解

其实,卢女士的“事事包办”、对孩子抱有极强控制欲等,是许多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情况。应该引起反思了!

01 父母密不透风的控制,往往只会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李雪说:“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那么孩子至少在精神方面已经窒息死亡了!”

是的,在父母超强的控制欲背后,藏着对孩子的潜在“坏影响”,一个比一个让人心疼。

影响一:过度依赖父母

《幼儿教育》指出:“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没有主见,通常都是因父母过度保护、管束引起。”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1至3岁的孩子出现“恋母情节”很正常,但如果母亲一直保持严密的照顾,这种心理不仅不会化解,还会持续加深,甚至发展畸形。

所以,育儿专家们纷纷呼吁父母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学会适当放手给予自由独立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延伸至依赖他人

影响二:孩子变得自卑

通常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父母,更习惯“否定教育”。也就是说,孩子做出的任何事、决定持否定态度

你怎么连穿衣服都不会,我来帮你

要不是你什么都不行,我怎么会出手

你看人的眼光不行,我来帮你选朋友

“……”

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被父母否定,很容易变得自卑、胆小不敢独自面对任何事情

影响三:易患上抑郁症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概率依然不断上升,且超过50%都是因家长管教过于严苛、要求过高,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心理压力过大、抑郁的状态。

如果连吃穿住行、学习、交友等方面都无法自行做主,孩子怎么会开心呢?

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内心极度渴望自由、自我的他们,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内心焦虑、压抑,最终演变为心理问题

02 父母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控制欲?

某乎上的一个问题“中国父母控制欲有多强”,得到了几十万的浏览,还有1000多个关注。其中一个回答,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窒息感。

所以,作为父母,真的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越界”太多,让孩子没有喘息的空间了。作为俩孩子的妈妈,我从自己的教育理念出发,认为下面的几点,才是新时代父母该恪守的家庭教育原则。

首先,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自由。

纪伯伦在《论孩子》里提到:“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人格的个体。”

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只有把他视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平等对待,并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自由。

孩子所思所想得到尊重、理解,自然也更信服父母的管教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可以是引导者,不能是参与者。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们之所以事事替孩子操办,也是担心孩子因为阅历、能力等不足做错事。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剥夺孩子锻炼、学习的机会,进而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说的是,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应该是引导者教授孩子应对、解决的办法,让孩子自行实践给予他们足够鼓励,而不是作为参与者

最后,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状态。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1%大学生表示能与父母保持良好沟通56%的学生表示“想交流,但不知道聊什么”13%的学生则表示“父母太强势,无法沟通”,而剩余10%则认为“与父母相处时间过少,没有考虑沟通”

不乐观的调查结果,提醒父母们注重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不仅是增进亲子关系亲密度,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包括他们遇到的难题、疑惑等,及时提供帮助

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因素中,除了耐心倾听不要急于否定,还要表现出足够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最佳倾听者”,才能让他们对父母抱有倾诉欲愿意用心交流、敞开心扉

凌晨妈妈来叨叨

杨绛曾说过:“对孩子最好的养育不是富养不是穷养,更不是全方位的照顾,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自由,让他们成长为自己喜爱的模样。”也就是说,父母适当地放手,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育儿   心疼   父母   孩子   儿子   初中   女士   事情   自由   妈妈   中国   引导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