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危害,堪比吸烟和肥胖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孤独和社会隔离正在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新挑战,其危害和我们熟知的吸烟、肥胖一样不容忽视。

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一种内心感受,即便身边有人陪伴,也可能感到孤独。表现为寂寞、被遗弃、被排斥、不被理解或不属于某个群体的感觉

社会隔离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互动和社交活动中客观上缺乏角色、关系或交往的状态,是“社会联系”不足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社交圈范围小、社会角色单一、社交活动稀少,如很少与他人联系、缺乏家庭或朋友支持等。

孤独的特征包括:主动减少社交,回避或害怕集体活动、家庭聚会等;沉迷网络或短视频,代替现实中的互动;经常独处,即使与人相处时也表现出疏离感。与亲友联络减少,社交圈缩小,关系变浅或流于表面等。

孤独有何危害?

报告指出,2014-2023年,全球约16%的人孤独,即每六人中有一人孤独。青少年和年轻人(13-29岁)孤独发生率最高。


不同年龄段孤独的发生率

长期孤独导致慢性炎症,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孤独的人也更易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健康生活习惯更难保持。两方面原因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风)、2型糖尿病、老年痴呆、抑郁症、焦虑、自杀等风险,还关联着失能和更高的住院率。

孤独或社会隔离导致的死亡风险提升约9%~33%,估算每年约有87万人直接因孤独过早死亡,这与长期吸烟或肥胖造成的早亡风险不相上下。因肥胖导致的死亡风险上升,幅度在20%至30%之间。长期吸烟会使死亡风险增加约30%。

刷小视频,会更孤独

长期刷小视频,主要是“刷内容”而不是主动与他人互动,更容易导致孤独感的上升。小视频多展示他人积极、丰富、精致的生活内容,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进行社交比较,产生“我不如别人”、“我被排除在外”的体验,加重孤独感。

视频平台往往根据用户兴趣反复推送相似内容,长时间沉浸其中,反而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多样互动和新关系形成的机会。如果用户通过小视频寻求知识、短暂放松,对孤独感影响有限;但若作为逃避现实、排遣情绪的方式,长期可能加剧孤独。

中国人孤独吗?

中国孤独感的文化特征包括:重视家庭纽带与代际支持,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迁,使得部分年轻人与老年群体面临“结构性孤独”。中国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孤独感更为突出,这可能与学业压力、社会期望及同伴关系密切相关。

根据报告,中国青少年(13–17岁)孤独率为20.9%,年轻人(18–29岁)为17.4%,成年人(30–59岁)为15.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孤独率为11.8%。

如何判断孤独?

常用的判断孤独的工具包括UCLA孤独量表、De Jong Gierveld孤独量表等。这些量表通过一系列间接问题(避免直接问“你孤独吗?”以减少羞耻感)来测量孤独的频率和程度。

例如孤独量表的部分题项:“我觉得缺少陪伴。”“我觉得自己是个被排除在外的人。”“我和别人关系很表面。”评分高的个体意味着孤独感较强。

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会用简单的单项问题,比如“你是否经常感到孤独?”通过频率(“总是”“经常”“偶尔”“从不”),也能初步判断。

孤独为何是重大公共健康风险?

报告呼吁,应把孤独和社会隔离视为重大公共健康风险,纳入慢病防控和人口健康管理体系。

首先,孤独广泛存在,影响巨大。2014–2023年,全球约16%的人经历孤独,各年龄段、不同地区均受影响,青少年和年轻人成为高发群体。而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群体孤独率更高,导致健康不平等加剧。

孤独和社会隔离导致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工作绩效下降,甚至使国家经济损失显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相关医疗和社会成本每年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孤独削弱安全感,甚至与社会不信任感、极端化倾向相关。

孤独可通过政策、社区建设、社交处方、心理支持等多重干预可以改善群体健康,减轻社会和经济压力。


广场舞、打牌能否缓解孤独?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和中国城镇社区心理健康研究均认为,参与社区文体、群体活动(如广场舞、合唱、健步走等),属于有效的孤独干预手段。这些活动低门槛、易推广、文化适应性强,是提高中老年群体社会联结和心理健康的现实举措。

棋牌类集体活动(如象棋、麻将、扑克)是社区抗孤独、抗社会隔离的有效方式之一,尤其有利于老年人、空巢家庭、边缘群体。

多项中国本土及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经常参与棋牌活动的群体,孤独感和抑郁比例明显低于不参与者,幸福感、社交满意度和生活活力更高。

社区活动中心、老人日间照料机构、居民委员会等普遍将棋牌活动纳入常态化服务,作为心理健康促进与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要注意,缓解孤独的效果与参与主动性、活动频率和人际互动质量相关。仅被动参与或处于社交边缘,效果有限。

孩子如何帮助减少父母的孤独感?

“身边常陪伴,心里常挂念,行动常支持,社交常鼓励”——这是现代子女帮助父母缓解孤独的四重路径。

如主动与父母聊天、交流,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电话、视频,每周有固定互动时间,能显著降低他们的孤独感。积极引导参与社区兴趣团体,如鼓励加入广场舞、合唱团、棋牌小组、志愿服务等集体活动,拓展朋友圈,增加日常社交机会。

耐心教会父母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社交App,帮助他们与外界保持联系,远程亲友互动、视频聚会能减轻距离带来的孤独。

有什么干预成功的案例?

英国“社交处方”试点:由家庭医生开出“社交处方”,将患者介绍至社区资源(兴趣小组、志愿活动、运动团体)和数字服务平台。参与者报告健康和幸福感提升,医疗服务使用率下降,应该将其纳入全国推广。

芬兰“友伴银行”项目:为老年人与志愿者搭建“一对一”结伴机制,日常电话、陪伴参观、共同活动。参与老年人抑郁和孤独发生率下降,社会网络增加。

日本孤独防治厅:2021年设立,特别关注老年人及“8050问题”(80岁父母照顾50岁子女)。开展针对自杀、独居老人、少子高龄化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干预政策,推动邻里互助网络与数字平台。

澳大利亚“邻里中转站”(Neighbourhood Houses):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开放空间,提供咖啡角、兴趣小组、技能培训与社交支持。证实参与“邻里之家”者孤独感指标显著下降,生活满意度和归属感提升。


来源:

From loneliness to social connection - charting a path to healthier societies: report of the WHO Commission on Social Connec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养生   肥胖   孤独   社交   社会   群体   风险   健康   社区   父母   世界卫生组织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