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亏4000万,裁员90%!不追求规模的公司,如何穿越周期

2025年,北辰青年迎来创业第十年。

北辰青年近年来高光不断。其核心项目YES GO行动影响力持续扩大,从单一城市拓展至全国多地,吸引超万名青年参与。

凭借创新的教育模式与积极的社会影响,获得千万级融资,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北辰青年还登上《天津日报》头版,被主流媒体高度认可,成为青年成长领域的标杆,激励无数青年勇敢逐梦。

创始人宋超与长期关注者陈雪(搞钱学姐)的一场深度复盘,揭开了这家以“陪伴青年成长”为初心的组织,如何在十年间从理想主义的扩张,走向务实的轻量运营。

从百人团队到精简至10人,从数十个试错产品到聚焦核心服务,北辰青年的转型史,藏着一代创业者穿越周期的思考。

一、从扩张到精简:组织转型的阵痛与重生

北辰青年的前半程,是一部“规模优先”的扩张史。创业初期,宋超带着“让每个青年成为自己”的理想,快速组建团队,巅峰时员工超100人。

彼时的北辰像一个“青年成长实验室”,从线下社群“YESGO行动”到线上课程“未来大学”,从恋爱社交“心动实验室”到职场培训“超级个体商学院”,产品覆盖多个领域,却始终没找到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转折点出现在近年。

持续亏损倒逼宋超做减法:裁员至10人左右,仅为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这个过程充满挣扎——担心老员工觉得“被否定”,纠结赔偿成本,更害怕破坏“温暖社群”的形象。

但倒逼之下,他逐渐想通:过度绑定物理空间和雇佣关系,反而限制双方的可能性。

精简后,北辰的模式变得轻盈:不再自研全链条产品,转而成为“青年成长陪伴者”,链接外部优质资源(如人生教练、出版人),为用户推荐经过验证的服务,团队聚焦内容创作、私域运营和社群维护,交付环节交给专业合作伙伴。

这种模式不仅让营收健康度提升,更意外改善了与前员工的关系——不少人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合作,形成更灵活的生态。

宋超的感悟是:“创业不是绑定更多人负重前行,而是找到让彼此舒服的协作方式。有时候,减法比加法更能让组织活下去。”

二、产品迭代:在试错中聚焦定位的十年

北辰的产品史,堪称“试错百科”。十年间,从线下社群到线上课程,团队几乎尝试了所有与“青年成长”相关的领域,直到近年才明白:定位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早期的北辰像“什么都想给用户”的热心朋友。用户想解决职场困惑,就做“超级个体商学院”;想拓展社交,就做“YESGO行动”;想探索亲密关系,就做“心动实验室”。

产品虽多却缺乏聚焦,导致用户“想参与却找不到入口”,员工也在频繁切换赛道中消耗精力。陈雪作为早期用户曾困惑:“北辰做了太多事,我想支持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典型教训是“未来大学”项目。这个集合多领域导师的线上课程投入巨大,却因定位模糊(既想做知识付费,又想做社群链接),最终沦为“叫好不叫座”的尝试。

类似的还有“云公寓”“青年远征”等项目,虽各有亮点,却因缺乏持续迭代的定力,没能沉淀为核心产品。

转折点来自“停止自研,转为推荐者”。北辰开始筛选外部优质服务(如斯坦福人生设计课程、个人IP训练营),以“学习团”形式陪伴用户参与,提供额外支持。

这种模式让团队从交付中解放,更专注于内容和用户链接。

如今,北辰保留的自有产品仅剩两个:线下“YESGO行动”(季度性社群活动,AA制覆盖成本)和线上“有趣人类星球”(知识星球付费社群)。

前者聚焦深度社交与挑战体验,后者围绕“个人IP研习”搭建内容社区,定位清晰且轻量化。宋超坦言:“十年试错教会我,与其做100个平庸的产品,不如做1个能让用户记住的产品。”

三、创始人IP与品牌:从“隐身”到“站出来”的必然

在短视频时代,宋超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个转变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品牌发展的必然——当北辰需要通过视频号、直播触达用户时,“谁来出镜”成了绕不开的问题。

早期的北辰是“去个人化”的组织品牌。用户知道“北辰青年”,却不认识创始人。但当内容载体从文字转向视频,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北辰青年”是抽象概念,而用户更愿意为具体的人、故事买单。

宋超的“出镜”始于直播。最初只是偶尔分享创业感悟,没想到用户反馈热烈——他们喜欢听他聊“踩过的坑”,用自嘲讲“亏损4000万的教训”,更认同他作为“过来人”的实在建议。

渐渐地,他成了北辰的“代言人”,个人IP与品牌形成互补:品牌提供稳定服务和社群,创始人提供真实故事和温度。

但宋超始终警惕“个人IP盖过品牌”。他在直播中反复强调:“北辰的核心是‘让每个青年成为自己’,而不是‘让每个人成为宋超’。”

如今,他的角色更像“游乐场门口的引导员”——站在门口吆喝,吸引用户进入,但里面的玩法和体验,仍由用户自己决定。

四、创业者的成长:从理想主义到务实理想主义

十年创业,宋超的成长轨迹与北辰转型高度重合——从“相信努力就能实现一切”的理想主义,到“接受现实但不放弃初心”的务实理想主义。

早期的宋超对“亏损”“数据”避而不谈,总觉得“只要做有价值的事,钱自然会来”。

他曾因担心“否定员工”迟迟不裁员,因不好意思“谈钱”模糊合作利益分配。直到财务危机,他才被迫直面:“创业不是靠情怀活下去,得先对账本诚实,才能对用户诚实。”

改变从“看财务报表”开始。曾经对数字避之不及的他,如今能“闭着眼睛说出所有经营数据”。

这种转变不仅让公司止损,更影响了决策逻辑——做项目前先算“投入产出比”,合作时先明确“利益分配”。

他笑称:“30岁时有人提醒我‘看报表’,我不以为然;35岁才明白,这是创业者的基本功。”

另一个变化是“敢于表达立场”。早期的宋超总想“尊重所有人的观点”,甚至为迎合不同声音模糊态度。

但现在,他会直接反驳“个人IP就是割韭菜”的观点,明确拒绝与价值观不符的合作。他解释:“以前怕得罪人,活成了‘老好人’;现在明白,有棱角的观点才更有力量,也才能吸引同频的人。”

五、未来:做“人生学校”,把经验变成养分

站在十年节点,宋超为北辰定下新定位——“AI时代的人生学校”。

这个定位是十年经验的沉淀:既然青年成长的核心是“找到自己”,北辰就该成为“提供工具和陪伴的学校”,既有“公共课”(通用成长方法论),也有“专业课”(垂直领域技能),还有“实践课”(社群体验)。

“人生学校”包含几个部分:通过“有趣人类星球”提供日常陪伴和内容;链接外部导师提供“专业课”;以“YESGO行动”作为“实践场”;未来计划开设“校友网络”,让老用户成为新用户的“成长伙伴”。

宋超的目标很明确:“不追求规模多大,只希望这个‘学校’能持续提供真实价值。哪怕只有1万人在这里找到方向,也算没辜负这十年。”

对他个人而言,未来重心是“输出”——新开的播客“人生学校”将以“读用户来信+分享感悟”的形式,把十年创业的经验、踩过的坑、对成长的思考,转化为更直接的陪伴。

他说:“创业者的价值,不仅是做成一家公司,更是把经历变成养分,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结语:活着,就是对初心最好的证明

复盘最后,宋超被问到“最满意的事”,答案很简单:“还在做这件事,留在牌桌上。”

十年间,北辰经历过资金链断裂、产品失败、团队动荡,但最终在精简中找到活法,在试错中明确方向,在创始人的成长中沉淀出独特的品牌气质。

这或许就是创业的真相:不是每个想法都能落地,不是每次坚持都有回报,但只要不放弃“解决问题”的初心,在试错中调整,在调整中坚守,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正如宋超所说:“创业不是冲刺跑,而是持久战。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对初心最好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财经   周期   规模   公司   北辰   青年   用户   社群   产品   初心   理想主义   品牌   创始人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