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同时宣布暂停向美国寄送包裹。
仅仅因为特朗普签署的一纸行政令取消小额包裹免税待遇,就引发了国际邮政系统的全面抵制,连传统盟友都选择了集体背叛。
距离新政生效只剩最后24小时,特朗普是选择坚持废除该法案,还是再食言一次呢?
作者-水
这次真的是捅了马蜂窝。
8月26日这一天,全球邮政系统仿佛商量好了一样,25个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暂停向美国寄送包裹。
说是"暂停",其实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抵制行动。
从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到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再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这份名单读起来就像联合国大会的点名册。
问题的根源,就是特朗普在7月30日签署的那份行政令。
这份看似不起眼的文件,宣布从8月29日起取消对800美元以下进口包裹的免税待遇。换句话说,以前买个几十美元的小东西可以免税进入美国,现在一律要缴全额关税。
各国邮政系统懵了。
挪威邮政集团直接在声明中表示,美国海关部门根本没说清楚具体怎么操作,就让大家按新规执行。这就像是让人在没有说明书的情况下组装一台复杂机器。
德国邮政的困惑更加具体:到底是发件人预付关税,还是收件人后付?数据格式要求是什么?出了问题谁负责?一连串的技术难题让这些平时运转良好的邮政系统完全抓瞎。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各国邮政部门做出了一个出奇一致的决定:既然规则不明,那就先停一停。
这下轮到美国着急了。
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货运区现在就像一个巨大的包裹坟墓,超过100万个包裹堆积如山,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包裹有的是普通消费品,有的是企业急需的配件,全都卡在了政策的半空中。
说到底,这次的集体造反暴露了美国政策制定的一个老毛病。
特朗普这个人做事喜欢先发制人,政策一拍脑袋就出台,具体怎么执行再说。
但这次他踢到了铁板上。
美国的这个"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正式名称叫"最低限度贸易协定",源自1930年的《关税法》第321条。当时设定这个政策的初衷很简单: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际商业往来。
2016年,美国国会还专门把免税额度从200美元提高到800美元,就是为了让跨境电商更好发展。
现在特朗普要把这个政策给一刀砍掉,理由是要打击中国的跨境电商。
问题是,这刀砍下去,首先倒霉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的传统盟友。
就拿韩国来说,去年韩国电商海外销售总额1.7万亿韩元,其中20%销往美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数万家韩国中小企业突然面临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法国的情况也类似。
法国邮政每年向美国发送160万个包裹,其中大部分价值低于800美元。现在这些包裹全都要额外缴税,成本增加不说,操作复杂度直接翻倍。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原本想通过这个政策打击中国商品,结果却发现了一个系统性漏洞。
中国企业很快学会了"曲线救国"。
越南、马来西亚这些第三国突然成了中转枢纽,中国商品先运到这些国家,再转运到美国。表面上看是越南制造,实际上还是中国供应链在运转。
特朗普发现这个问题后更加恼火,干脆决定把所有国家都纳入征税范围。
这下好了,原本只是想"精确打击",结果变成了地毯式轰炸,连盟友都不放过。
如果说技术问题还能想办法解决,那么信任问题就真的很致命了。
这次25国联合停寄,表面上是抗议政策不明确,实际上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集体不满。
想想看,韩国总统刚刚访问完白宫,双方还在媒体面前握手言欢,转眼间韩国商品就被美国新政策打击。
这种感觉就像是刚刚和朋友吃完饭,结账时突然被要求承担全部费用。
更让欧洲国家寒心的是,这不是第一次了。
2018年,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当时欧盟就很不理解:北约盟友怎么突然变成了"安全威胁"?
那一次,欧盟提起了WTO诉讼,还对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牛仔裤这些美国标志性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现在又来一遍,欧洲国家的耐心彻底见底了。
俄罗斯的反应最直接,直接宣布暂停所有商品邮寄业务,只保留普通信件。这明摆着是在说:你美国要玩贸易战,那就玩个彻底。
保加利亚邮政更加决绝,干脆宣布暂停接收所有运往美国的货物,理由还给出了两条:关税问题和数据预申报要求。
这种协调一致的行动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层的沟通机制。
万国邮政联盟总局长目时正彦已经紧急致信美国国务卿,正式表达各成员国的担忧。
因为,这个政策最终伤害的是美国自己的低收入群体,因为他们是跨境平价商品的主要购买者。
换句话说,特朗普这个政策,里外不是人。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这场包裹风波其实是全球治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考验。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美国是老大,其他国家都要听我的。
但现实告诉他,这套逻辑在高度互联的世界里行不通了。
全球供应链就像人体的血管系统,你堵住任何一条血管,整个系统都会出问题。25国联合停寄,实际上就是在告诉美国:别以为只有你会"卡脖子"。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场风波中,中国反而成了最大受益者。
当美国忙着和盟友争吵的时候,中国正在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许多原本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企业,现在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现在摆在特朗普面前的选择其实很简单:要么硬着头皮推行政策,承担美国物价上涨和盟友进一步疏远的代价;要么选择妥协退让,但这会让他的强硬形象受损。
距离8月29日还有不到24小时。
这24小时里,特朗普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重新定义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如果选择妥协,说明美国的单边主义正在遭遇现实的无情打击。如果选择强硬到底,那么美国可能面临更广泛的贸易报复,进一步损害自身利益。
特朗普这次的"算盘"打得太响,却没算到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行动都会引发系统性反弹。
这场包裹风波只是开始,未来的国际合作将更加去美国化,多极化治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你认为特朗普会选择强硬到底还是妥协退让?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