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渗透、挑衅:日本难解的千年心结——侵华


日本自诩“天照大神”后裔,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书纪》中,便记载神武天皇先祖“以全世界为家,并统一之”的“八纮一宇”遗训。他们将这种宗教迷信转化为军国主义扩张的思想武器,形成了“种族主义煽动侵略、侵略强化种族主义”的理念。

从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到明代的丰田秀吉“假道伐明”入侵朝鲜、意图中原,再到清朝的甲午战争、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直到现在,日本难解难舍的心结——侵华!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从未消散,历史轮回中只是不断变换形式。

消停几百年的原因是打不过,但一直很想打

白江口之战是唐朝与日本作为国家实体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军事交锋。当时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应新罗请求,唐朝决意东征,先灭百济以断高句丽一臂,从而南北夹击高句丽。而日本则是为恢复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出兵支持百济复国,与唐朝正面抗衡。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在水军统帅刘仁轨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大败日本与百济联军。此战彻底粉碎了百济的复国梦想,也让日本在之后数百年间未再大规模用兵朝鲜半岛。

16世纪末,丰臣秀吉基本完成日本的统一,国内兵强马壮,其早年就有“图朝鲜,窥视中华”的志向,甚至计划在征服明朝后,恭请日本天皇移都北京,自己则坐镇宁波,进而征服更广阔的地区的计划。1592年初,丰臣秀吉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明朝,在遭到朝鲜拒绝后,便以“朝鲜拒绝攻明”为借口,于1592年4月正式发动侵朝战争。明朝为维护宗藩体系及自身安全决定出兵,经过近7年的战争,直到1598年,明朝援朝抗倭战争才结束。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始于日本统一后扩张野心膨胀,朝鲜因武备松弛迅速溃败,而明朝为维护宗藩体系及自身安全毅然出兵,这场战争奠定了之后近三百年东亚的和平格局,直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打得过,那就照死打——杀光、烧光、抢光

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派遣荒尾精等大量间谍,以乐善堂、日清贸易研究所为掩护,深入中国腹地系统调查军事、经济、地理情报,编纂《清国通商综览》,加大对中国的情报搜集与渗透。1874年借“牡丹社事件“入侵台湾,试探清朝虚实,为吞并琉球和进一步扩张做准备。1879年吞并琉球,吞并琉球是其“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极大地刺激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最终导向了甲午战争和对朝鲜的吞并。

1894年7月25日,在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并进攻驻牙山清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因清朝腐败无能、军事作战失利,导致签订《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后经三国干涉还辽),赔偿巨额军费。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无辜平民进行了长达四天的系统性屠杀。据西方记者和外交官的亲眼目睹,遇难人数约两万,全城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尸而幸免于难。屠杀手段极其残忍,连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整个旅顺几乎成为空城。

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则是对中国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毁灭性、灭国灭种的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深重的一场民族灾难,其创伤影响深远,至今仍能在民族记忆中找到痕迹。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大屠杀、轰炸、细菌战……只要杀的快,那就痛快的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以上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战俘被血腥杀害;1941年1月25日的潘家峪惨案,日军屠杀潘家峪村约1300名村民,烧毁全村房屋;1943年5月9日-12日的湖南益阳厂窖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3万余人,被誉为“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大惨案”。日军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本身是一种系统性的、旨在毁灭生存基础的战略政策,目的就一个——灭亡中国。

投降了,但心有不甘,依旧想着“侵华”

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失败,但心有不甘。军国势力美化侵略、修改教科书、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年年有之,在西南诸岛(如琉球)加强军事存在,频繁与美军及其他盟友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日方舰机频繁对中国舰机进行抵近侦察,并炒作所谓“异常接近”事件。

日本更拿手的绝活是间谍渗透,日本间谍常利用商务合作、学术交流、旅游等合法身份作掩护,尤其是60多岁的老人、妇女,深入中国各地,特别是在一些敏感区域周边进行非法测绘、情报搜集等活动。2025年7月,安斯泰来制药高管案,日本企业中国分公司高管(60多岁),兼任中国日本商会理事,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加密邮件等手段向日本情报机构输送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机密,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1927-1929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制定《田中奏折》,提出“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计划,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战略规划者。1964-1972年日本首相佐藤荣作,推行亲美反华方针,在1969年《日美联合公报》中声称“台湾对日本的安全是重要的因素”。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慰安妇”问题;卸任后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言论。高市早苗是“安倍路线”的坚定继承者,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渊源深厚,高市早苗长期持有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立场,包括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承认侵略和殖民的“村山谈话”持异议,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脱兰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中描述: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这种双重性导致人格扭曲:信佛却嗜杀、重礼却残暴、尚科学却崇迷信、欺弱却媚强。但亘古不变的执着就是——侵华,所以中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日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日本   难解   心结   千年   中国   朝鲜   琉球   明朝   甲午战争   新罗   朝鲜半岛   唐朝   台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